浅谈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2014-12-05 15:34:16谭广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训练量田径体育教师

谭广

(湖南省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8)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其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根据学生特定的身体、心理成长期,调整相关体能训练项目。传统的田径训练中,体育教师常常采用低训练强度、高训练量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神经系统疲劳,进而很难充分发挥其体育潜能。基于此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显得十分必要,只有合理安排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才能够达到训练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 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在短跑运动中,运动员完成运动的距离和时间表示训练量,完成运动的速度表示训练强度,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两种成分的变化和侧重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若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减少了训练强度,则相应的增加了训练量。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若将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减少40%,就可使它的训练量增加4~5倍。一旦减少训练强度,运动员就可以跑相当长的距离,但对于一些突破性的体育项目,其训练效果较小。对于长跑运动员来说,过多的增加训练量而降低训练强度,可能会使训练无法突破现有状态,从而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若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增加训练强度,相应的减少训练量,则对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造成的强烈的紧张感,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为此只有根据运动项目,科学及合理的掌握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才能够发挥最佳的训练效果。

2 影响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

学生的田径训练是我国田径训练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为了培养新的田径运动员而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根据以往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社会对于学生的田径运动训练关注较少,加上宣传力度较差,导致关于学生田径训练的报道少之甚少,从中可看出我国社会对学生的田径训练缺乏一定的重视。另外,对于学生田径训练的相关管理制度、竞赛制度也少之又少,因而其训练得不到有效保证。而科学合理的田径管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田径训练质量及学生田径水平,对于储备田径后备人才有着重要影响。为此,社会重视学生田径训练的管理制度及竞赛制度时十分必要的。

2.2 家庭因素

从目前来看,我国家庭大多不注重学生的田径训练,认为只有参加比赛的人才进行田径训练,对于上学的学生来说,学号文化知识是较为重要的。进而导致很多家庭不支持甚至反对田径训练,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田径训练的教学,也不利于发掘及培养优秀田径运动员。鉴于此种现象,应逐渐提高绝多数家庭人员对田径训练的认识,让更多的家庭支持及鼓励学生进行田径训练,进而增强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支持度。

2.3 体育教师因素

在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体育教师不仅是田径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同时还是整个田径训练活动的总指挥官,对学生的田径训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体育教师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模糊,并不了解运动项目及训练理念呃发展。由于很多教师不了解新的训练理念,进而导致学生训练还是采用老式的训练方式。此外,对田径运动结构及训练内容不清晰,对于采取何种训练效果好,对学生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控制不够明确。

3 如何有效提高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

3.1 完善田径训练制度

首先,体育教师要使训练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相互融合,妥善解决田径训练和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满足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其次,在训练学生时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力度,田径训练成绩和他们自己的体能水平联系非常紧密,在某称程度,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田径训练成绩。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掌握丰富的田径方面的体育知识,认真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制定出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不断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之间的关系,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的训练模型。

3.2 确保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使二者保持科学的比例。田径运动追求的最终训练效果,只要保证训练过程的有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绩。所以,在日常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必须把握好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平衡,在重视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方式时,也要重视训练量,一定要把高强度的训练建立在合理的训练量上。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因为专项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等。并且要把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按照适度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把专项训练的相关要求和力度、强度等适当降低,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模式,把普通训练方式和专项训练方式相结合,逐步提升田径运动水平。

3.3 确保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结构性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特点,掌握好田径训练强度。这就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既不可太大,同时也不可太小,过大的话,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身体软组织拉伤,一旦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训练强度过小的话,常常不会起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既浪费了时间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很难提高体育水平。体育教师可以参考我国体育界著名的教练员孙海平对田径冠军刘翔的训练模式,先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然后再进行速度训练,让学生具备了强壮的体力以后,以此为基础提升速度。

首先,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要具有一定的结构,让整个体育训练过程、训练结果和参加体育考试时相差不大,就是说把平常的体育训练当成体育考试,严格按照考试的标准对待每一次训练。其次,还需要足以保证训练强度的稳定性,保证体育考试前后学生的训练强度和日常训练强度相符,这样才不会导致日常训练所得成绩和体育考试所得成绩相差太远。最后,要注意田径运动的训练量也应该保持稳定,把训练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4 确保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分类性

不同的学生其身体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的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类教学,具体的分类方法有集中组合式和班级组合式,集中分组式是先进行集体授课,对学生统一讲解田径运动要领,再根据学生的体能,让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班级组合式是由多个班级组成体育室外课堂,对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体育训练,一般来说,男生喜欢高强度的田径运动训练,体育教师适当提高男生田径训练强度,女生喜欢训练量较大的田径运动训练方式等,体育教师适当增加女生田径训练量,针对不喜欢运动及体质较差的学生,可安排其进行跳绳、羽毛球等一些难度较小的运动,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合适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不断研究分析田径训练模式,从训练强度、训练量两方面着手,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制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田径训练成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郝桂花.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田径训练工作[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3):137.

[2]朱荣华.高中田径训练工作的实施经验与思考[J].新校园(学习),2012(4):81.

[3]李斌.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田径项目的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8):157.

[4]陈固伟.论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102-103.

猜你喜欢
训练量田径体育教师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高中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要点分析
体育时空(2017年2期)2017-03-28 16:15:10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 08:03:00
关于青少年田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的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30:36
世界优秀竞走运动员施瓦泽的年度训练周期安排特征分析
科技视界(2015年18期)2015-12-22 07:26:10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15:29:46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