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禹光 张崇龙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辽宁沈阳 110102)
自从姚明宣布退役之后,我国男子篮球队的成绩一落千丈,伦敦奥运会上的成绩更是“惨不忍睹”。随着王治郅等一批老队员退出江湖,我国男篮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小个子运动员,一直是我国男篮最头疼的问题。但此后不久,林书豪在NBA的表现震惊了全世界,他向世人证明了在身体客观条件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在篮球运动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创新给予了极大启发[1]。
林书豪之所以能成功与其所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具有的良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主要从这3个方面解析林书豪职业运动的成长之路。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对林书豪的支持是其成长的基础。虽然林书豪的父母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移民美国,但是林书豪的母亲,依然保留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敦促林书豪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医生。林书豪很小就受到他父亲的影响,爱上了篮球,但是迫于来自母亲的压力,没能全身心投入到篮球的训练中,最后敌不过林书豪的苦苦哀求和林爸爸的劝说,林书豪母亲还是答应他,如果每一科的成绩都不低于A,就允许林书豪打篮球。林书豪的父亲始终支持林书豪打球,坚持让林书豪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因此,凭借这份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对篮球执着的热爱,顶住了一切外来不利因素。并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高中联赛最后一个赛季打出了场均15分、7助攻、6篮板、5抢断的全能数据[3],用成绩证明了亚裔球员不是天生就输于美国本土球员的。
学校培养方面:美国健全的学生联赛体制是林书豪职业运动生涯成长的保障。如果说NBA是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人,那么美国的NCAA联赛就是青年,高中联赛就是少年。他们的竞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极其相似。美国学生是美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坚固的中间环节。虽然林书豪一直是个学生,但是接受的训练、教练的教导,从始至终是专业的。全美2.1万所中学,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球队,也有完善的竞赛体制。每支球队一个赛季需要进行大约40场比赛,到大学每支球队一个赛季需要进行40~60场比赛[2]。比赛场数比我国职业篮球联赛的比赛场数还要多,真正做到以赛代练。林书豪从中学到大学,大量的学生联赛给他积累的丰富的实战经验。进入NBA后,虽然一直是替补,锻炼的机会比较少,但是正是在学生时代积累的经验,让他能够在短暂的出场时间内充分的展现自己。
国家竞技体育运行机制方面:美国职业联赛拥有完善的球员选秀、交易制度。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球员选秀制度,林书豪无法通过比赛展示自己优秀的对比赛的控制能力,像林书豪这种身体条件不突出,靠技术、意识打球的篮球运动员,很难进入NBA这种顶级联赛。当初被金州勇士队签下之后,林书豪一直在勇士队坐冷板凳,我相信林书豪绝对不会有爆发的一刻。对于一个球员来说,一场比赛只有在“垃圾时间”上场1~2min,不仅状态难以保持,运动员的激情也会被磨灭,并且,在“垃圾时间”内打的再好,也得不到教练员的注意。正是NBA这种完善的球员选秀、交易制度,给林书豪创造了机会,在辗转了休斯顿火箭与纽约尼克斯之后,终于在纽约等来了机会,目前已成为休斯顿火箭队绝对的主力。
通过对林书豪职业运动成长之路的解析,其对比后发现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点弊端。
(1)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学生家长普遍认为打篮球是玩,浪费时间,影响文化成绩。即使孩子有非常高的运动天赋,父母也是要求继续学习,考大学。父母每天敦促学生学习,阻碍学生运动员在中学期间的训练,阻碍学生运动的成长[4]。(2)由于无法及时对年轻的运动员进行监督、引导,所以许多有天赋的年轻运动员会中途放弃。当前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一种对年轻运动员的鼓励、激励的机制,使年轻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消极、甚至放弃的态度。(3)较少的正规比赛使得篮球运动员的成长无法得到保障,导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自由、散漫,到了训练时间开始上班,训练结束就“下班”。没有比赛,运动员就没有一个实际的目标,就无法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没有训练的积极性。(4)当前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金字塔模式,运动员从中小学开始,如果有优秀的身体条件,就会选择进入专业的体校进行训练,之后一步一步进入专业队[5]。由于金字塔模式需要从小开始培养,所以不可能从小开始大范围的进行篮球运动员的培养,这就使得篮球运动员选材过程中只能选择身体条件突出的加以培养,而一些有天赋、身体条件差的、有潜力的运动员就会被忽略。
本文以林书豪职业运动成功经验为前提,结合当前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弊端,为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1)确立家庭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媒体、宣传等媒介,大力宣传篮球运动,促进家长对篮球运动的再认识,改变家庭的这种唯学历论,从而促进家庭对学生运动员训练、精神、物质上的支持。
(2)强化运动员的个人努力意识。中学时代的学生运动员正处于追星、崇拜偶像的阶段,通过定期组织职业篮球运动员与学生运动员见面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积极性,而且职业篮球运动员更能为学生运动员提供一些经验、建议。学生运动员通过与偶像零距离接触,能深层次激发学生运动员训练的激情,也给学生运动员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促进学生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3)全面大、中学生的篮球联赛。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对教育改革的契机优化文化学习课时,为联赛的举办赢取宝贵的时间。在保证文化学习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学生篮球联赛,促使学生运动员有更多参加比赛的机会。
(4)完善优秀运动员的选拔机制,多渠道发掘优秀的新人,改变“篮球是大个子的游戏”这种思想。通过每年的学生联赛,发掘优秀的学生运动员,邀请进入中国篮球职业联赛。通过大力开展职业联赛的发展联盟,使更多水平相对较低的年轻运动员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比赛。同时各职业球队之间应加强运动员的流通,通过运动员的竞争与淘汰,促使运动员的提高。
[1]陈志辉.林书豪现象给我国中学竞技体育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8(5)103-104.
[2]潘前.美国中学校际体育竞赛体制初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46-47.
[3]闫艺.“林书豪现象”对中国篮球运动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11(4):64.
[4]汪敏,李忠堂.独生子女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43-44.
[5]汪海燕,陈长庚.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几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6(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