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焘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田径课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但对于很多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高校田径教学的质量。对此,本文从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入手研究,分析当前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校田径教学的改进措施与发展策略,旨在为新时期高校田径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学,越来越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和“一专多能”,以便更好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育素养。尤其是在落实教育部体育课程规划改革和新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普通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多次调整,但整体趋势是总学时数在不断递减。然而,田径运动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对参与者的体能素质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田径技术的高度、田径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学课时是成等量关系的,田径教学总学时数量的递减显然给新时期的田径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在田径运动中涉及到的跳、投、跑等基础项目,是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其重要性决定了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而田径课程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总学时数的降低,显然与其学科地位是不相符的。
普通高校的生源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的趋势,而学生在身体素质在整体上是下降的。很多学生由于受到高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学教育阶段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很少参与体育运动,田径课程的基础更是非常薄弱,基本上很难找到田径项目的特长,对田径课程的理解也是不够深入和全面,这就使学生很难在第一时间建立起田径课程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由于田径运动对学生的体能素质、耐力素质和爆发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90后的学生很少经历正规的训练,身体素质的低下往往很难适应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项目,如110米跨栏、撑杆跳等。此外,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比较强,在田径课堂上的抗挫力不强,稍有身体上的疲劳和学习的障碍,就请假、逃课或偷懒,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更是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到田径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成绩的提升。
随着近年来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对普通高校的师资提出了更多高学历的要求,所以很多普通高校开始陆续引进大量的高学历年轻教师。在校的很多教师也为了能够评上职称而从事着繁重的科研活动,这虽然对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高职称、高学历并不能同高素质、高能力直接划等号,盲目地进行高学历人才引进甚至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例如,有的高校在引进体育教师时,主要是考虑对方的学历条件,对教学指导能力、专业特点、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考察却相对忽视,这样的教师一旦走上田径课程的教学岗位,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学生们在田径课堂上也很难有好的表现。同时,由于扩招政策的影响,教育经费和体育设施的缺乏,很多学校一个教师负责一个30人左右的班级,个人的施教效率和施教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环境也难以让学生的田径运动能力受到更好的训练。
目前,田径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开展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的选课热情和参与度不够,与高校对于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学生把田径运动只是看成一个竞技项目,而忽视了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也基本都是在强调学生田径技能的提升,从而使原本枯燥的田径课程变得更加索然无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田径运动在高校的正常开展。同时,由于高效的田径教学没有有效贯彻和落实“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所以很难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田径项目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田径运动习惯的养成。此外,由于普通高校在田径教学指导思想上出现的偏差,使得在校师生对田径运动这一古老运动项目的理解不够深入,存在很多片面的认识,迫切需要加强田径运动形象的宣传与重塑。
从整体上看,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普通高校的田径授课方式和形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基本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教学训练方法,导致普通高校的田径教学缺乏创新与活力。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单向、标准化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加上有的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急于求成,脱离了学生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客观实际,反而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例如,很多高校在田径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却是过于单一,不注重对田径课程教学的系统规划以及在课堂上的有效管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运动量和体力状况得不到合理的分配,缺乏自主学习与训练空间和自主权,反而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个性化素质的发展。
在传统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很多学校的田径教学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田径运动技能和考试成绩的提高上,而且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主要是依靠简单的数据指标,没有做到定量考核指标与定性考核指标的合理划分,导致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很难对学生的田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与科学的评价,很难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田径学习状况。同时,有的教师过分看重对结果的考核,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这就使田径基础较好的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刻苦的训练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而田径基础较差的学生即使努力训练,也不一定能够获得较好的期末成绩,所以很大一部分觉得自己田径基础较差的学生,在选课时有意避开田径项目。如此一来,显然不利于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课堂的有效开展和长远发展。
为了让在校大学生对田径运动有一个全面、深入、科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田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知名度,体育教学部门需要对田径运动项目和田径课程的宣传工作给予更高的重视,做好田径项目的形象塑造工作。一方面,要对田径运动的综合价值和功能进行宣传,让学生全面了解田径运动的本质、价值和重要性,提高学习田径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利用田径知识为社会服务的理想,迫求田径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对田径课程的特点、授课形式、考核办法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地宣传,让学生提前了解田径课程的主要特征,消除对田径运动的传统偏见和厌恶心理,建立参与田径运动的自信心和勇气。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有想方设法在大学生心目中塑造出田径运动项目的良好形象,才能为田径运动在普通高校中的开展和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针对高校田径课程在教学评价环节存在的各种问题,高校体育教师一定要重视田径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树立“多元发展”教学评价观念。首先,要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有效统一,在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表现和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努力程度等方面做出正确的评价。其次,要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尤其是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减少批评和责罚,多给学生一些激励,从而提高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学习自信心,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田径课堂上都能够有所收获。再次,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即在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评价的同时,鼓励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寻找田径学习上的差距和不足,养成自我锻炼、自我学习的好习惯。此外,还应当实现教学评价课堂的多样化,即不仅要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对体育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系统化的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改进,为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更好的条件。
在普通高校的田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首先,高校体育教师一定能够要转变单纯依靠教材和经验进行教学的传统观念,主动地学习和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技能,积极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管理活动的各种需要。其次,高校体育教师要重视自我反省、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尤其是在面对田径教学的各种困境时,要多思考、多借鉴、多学习,重视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提高田径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再次,体育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让学生做田径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是做学生的引导者,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位置上解放出来,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获取田径学习的更多自主权和自主空间。
新时期的高校田径教学一定要积极转变师生对于田径项目的传统观念,以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生体育等先进体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掘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和功能,普及大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更好了解,提高大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参与热情,从而恢复田径运动在体育课堂上的活力和魅力,在积极扭转当前田径课程尴尬局面、突破教学困境的同时,使田径运动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1]刘国,焦建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
[3]张秀丽.田径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中存在的必要性[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