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宝红,王敏坚
(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体军艺部,浙江 嘉兴 314000)
吴越民俗体育的历史流变及现代传承
——以浙北海盐滚灯为例
易宝红,王敏坚
(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体军艺部,浙江 嘉兴 314000)
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支撑,以社会变迁与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以海盐滚灯为调查个案,对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吴越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文化生态和保护方案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表明,吴越民俗体育传统的民间自然流传方式已经面临传承危机,在保护“原生态”吴越民俗体育的基础上,注重对吴越民俗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从内容和功能上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文化主体的需求,重塑区域文化主体的文化认同感,实现保护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与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双赢。
吴越民俗体育;海盐滚灯;历史流变;现代传承;文化生态
吴越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与越国的并称,地域包括现在的江浙皖沪的大部分地区。吴越地区自古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吴越文化的风流俊雅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吴越民俗体育。翻开吴越民俗体育的五彩华章,栖霞龙舞、江南船拳、高杆船技、滚灯、龙舟竞渡等具有独特吴越文化特征的民俗体育灿若繁星,它们在历史传承、文化生态、社会功能和传承困境等方面都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而选择海盐滚灯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海盐素有“越头吴尾”之称,地处吴越中心地带,海盐滚灯在吴越民俗体育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已成为中国民俗艺术和民俗体育宝库中的一朵奇葩,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越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在争胜好斗的民风下,吴越民俗体育也传承了这种勇武霸气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民俗体育文化中独树一帜,而海盐滚灯就是杰出的代表。海盐滚灯是一项融武术、技巧、舞蹈、杂技于一身的古老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征,蕴含了丰富的体育元素,其动作套路都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武术,同时融入了民俗体育中技巧、杂耍等动作元素。滚灯的制作采用毛竹片编成内外两个竹笼式的圆球,外面的大球直径有30-150公分,小球直径10-40公分左右,小球内置灯火,用支架悬于大球中央,使之旋转滚动中保持灯火不灭。传统的滚灯套路有9套27个动作,舞灯者持滚灯完成抛、滚、掷、翻、举等各种高难度动作,夜晚观滚灯,如流星掠地,星星点点,上下翻飞,威武大气。这种广泛流行于吴越地区的民俗体育项目,是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变迁而留存下来的艺术瑰宝。
1.1 传统海盐滚灯的流变
滚灯是在劳动和祭祀活动中逐渐流行起来的,因为文字记载很少,所以古代滚灯的形态和组织方式很难考证,只能从一些文学作品和地方志上寻觅一点滚灯的踪影。滚灯最早见于宋代范成大的诗作《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中有云:“掷烛腾空稳,推球滚地轻。”这是舞动滚灯时观众的直接感受,范成大当时在南宋都城杭州为官,这里描写的就是杭州元宵节灯会的情景,说明杭州湾地区在800多年前就有了滚灯。在清乾隆刻本《盐邑艺文续编》里,明末清初海盐文人彭孙贻所作的《轮灯》诗,就是专咏滚灯。其序云:“儿童缚竹为轮,展转相环,悬灯环中,旋转翻覆而灯不倾灭。壮士运之,衢中腾掷不休,曰滚灯。”诗云:“初惊丰隆呼阿香,火轮旋爇天中央。更讶地灵戏击鞠,赤球蹴起扶桑谷。规里星桥闪不停,寰中银瓮流何速。蹋灯壮士誇身手,腾掷纵横无不有”[1]。诗作不但给滚灯下了定义,记录了滚灯的形态和制作滚灯的材料,交待了表演滚灯的场所,还把当年海盐舞弄滚灯时那热闹和壮观的情景形容得惟妙惟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滚灯和我们看到的传统滚灯的形态基本相同。
在对海盐滚灯传承人万文观老人生前的多次访谈中了解到,清末到民国时期海盐很多村都有滚灯队,每年正月初五开始灯会,至正月半为最,各种灯彩争艳斗奇,而以滚灯最多。滚灯除了娱神娱人功能之外,还是一种实力的象征。在历史上就有抢灯比武的习俗。因此,产生于海盐的滚灯俗称“英雄灯”[2]。每到灯会时,各村的滚灯都聚集于集镇的广场上,轮流上场表演,比动作难度,比武功实力,胜出的滚灯不仅是玩灯者的胜利,也是整个村坊的荣耀。所以那时候许多村坊每年都选拔精壮的青年参加滚灯训练,举全村之力支持滚灯,滚灯就以家族和村落的形式传承下来,每年的灯会都成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盛会,滚灯已然成为当地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及民众心理的集成,而传承的方式又是以村为单位的开放式传承,不但让滚灯得到很好的保护,且丰富了滚灯的内容和功能。这种原生态的传承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
滚灯从起源到流行的数百年中,尽管滚灯的内容和功能在不断的变迁中日益丰富,但直到解放前,其文化载体、组织结构、基本程式、主要功能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动,整个滚灯的变迁在基本相同的文化生态中进行的,变迁呈现出的是微调的特征。这和整个社会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中国农村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农耕社会中,尽管有社会动荡,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恒定了数千年,这是滚灯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1.2 社会转型期海盐滚灯的变迁
解放后,中国农村从生产方式到文化信仰都产生了割裂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的变迁必然带来文化生态的巨变,从而导致文化个体的变迁,滚灯在文化生态完全断裂的环境下彻底消失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构建过程就是一个区域社会文化选择、文化重构、文化再生的过程。[3]进入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滚灯进入恢复期,但八九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快的时期,社会变迁加剧带来整个文化生态圈的震荡与变迁,各种新文化和新思潮层出不穷,滚灯的恢复面临着和传统滚灯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态,尽管在政府的倡导下,滚灯走上了恢复发展之路,但中断几十年的文化断层让这种恢复显得异常艰难。
1.2.1 文化生态已经改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海盐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走进了城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落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和农闲文化等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乡村节庆活动逐渐减少,农闲文化也成了过往的记忆,滚灯作为整个地域文化生态中的一员,不仅其参与者逐渐减少,而且乡村节庆舞台也逐渐萎缩,滚灯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1.2.2 文化认同感迅速减弱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人们对共同传统文化的一种无意识认同的感觉,也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对于地域民俗文化而言,文化认同是其存在的根本。“文化认同危机是在一种文化遭遇另一种文化时才出现的问题。”[4]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海盐,各种外来强势文化迅速侵入,整体社会文化思潮变化加剧,特别是泛娱乐化给现代人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过去对于本民族本地域文化的依赖和留恋丧失殆尽,年轻一代对滚灯的文化认同迅速减弱,滚灯一度走向了没落。
1.2.3 文化传承呈现危机 在传统民俗文化日渐衰落的情况下,海盐滚灯的传承面临极大的挑战,原有的村落和乡镇的滚灯队逐渐解散,20世纪90年代末仅有海盐文化馆传承基地还留有滚灯队,但也只偶尔参加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滚灯的传承成了单一性传承,滚灯的保护成了“盆景式保护”,海盐滚灯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传承的危机中,海盐滚灯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之路,并在艰难的探索中发生着巨大的变迁,这种变迁是对新的文化主体的被动适应,也是对传统民俗体育的主动发展,传统民俗体育正是在这种适应性地变迁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进入新世纪以后,整个文化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吴越民俗体育也经历阵痛、蜕变到重生的过程。和其他吴越民俗体育一样,传承了数百年的海盐滚灯如何摆脱失传和“盆景式保护”的命运成为江浙沪多地政府和文化部门急需解决的难题。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发展之路。
2.1 传承现状
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传承,江浙沪地方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研究、传承和编创滚灯的队伍。基于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各地还主动对滚灯进行了创新,剔除一些高难度动作,融入进更多的舞蹈元素,让滚灯重新焕发了生机。2009年浙江海盐、余杭、上海奉贤、江苏太仓的滚灯队伍齐聚海盐,进行了“滚灯大汇演”,交流滚灯技艺,拓展传承思路,此后,这样的滚灯汇演每年都举办一次。2011年,四地文化部门又在海盐成立了“长三角滚灯联谊会”,旨在建立区域性共同发展的框架,更好地交流探讨在滚灯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方面的经验。频繁的交流促进了各地滚灯的共同发展,现在海盐已有滚灯队近二十支,这些滚灯队一部分是县文化馆及相关单位组织的,一部分是乡镇街道组织的,还有学校组织的。如今还出现了村自发组织的滚灯队,滚灯已经逐步从政府组织走向了民间自发组织。和传统意义的滚灯相比,现代滚灯在保留了传统滚灯的形式的前提下,对其内容和功能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减少了比武的元素,增加了舞蹈和表演元素,过去的单人技巧型的内容逐步消失,代之以更加华丽的广场表演;功能上从过去的娱神娱人、集体凝聚等多功能变为比较单纯的娱乐和健身功能。因为内容的变化,让现代滚灯对普通民众的吸引力逐步增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到滚灯活动中来,滚灯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群众喜爱的民间健身项目。
2.2 传承的策略
“传统体育的生存宝典是在保存其原始意义下,又不断赋予其时代意义”[5],如何在不断赋予时代意义的时候,又能保持传统的核心内涵,制定一个符合社会实际的传承策略显得十分必要,海盐滚灯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2.2.1 注重对核心内涵的保护 一种文化如在没有改变其文化核心内涵的基础上,而存在的人、社会、自然这三者和谐而自然地互动与变化,这种文化依旧可以认定为原生态的[6]。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农村建设提速的背景下,海盐滚灯传承的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滚灯的现代传承方式和内容也必须发生改变,虽然这种改变符合民俗文化传承的规律,但如何保留其核心内涵,尽量减少强制性干预带来的对滚灯传统的损害仍然是文化部门要注意的问题。海盐文化部门积极介入,在保持其“强身”的实用价值和“审美”的精神价值这两个核心的基础上,打破滚灯原有的结构和模式,根据现代文化主体需求对滚灯进行了文化选择与重构,使滚灯获得了重生。
2.2.2 注重与时代同步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震荡,人们较多注意到的是由变革带来的非农化进程,往往忽视了由此而引起的乡村文化的嬗变。[7]而这种乡村文化的变革是一种传承基础上的“再造”,海盐农村文化已实现了从过去的节庆文化形式向日常文化形式的转变,从祭祀娱神文化向健身娱人文化的转变,从单一的传统民俗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变,海盐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正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文化自新工程,滚灯的传承应该主动去适应这种新的文化形态。
2.2.3 注重保护滚灯的文化生态 传统民俗体育与村落文化、乡村居民和岁时节日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在滚灯所处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滚灯与村落文化和年节文化联系尤为紧密,村落文化为滚灯提供了组织和精神保障,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村落文化和年节文化都日渐式微,这给以此为土壤的滚灯等民俗体育的传承带来困难。因此要特别注重对带有乡村特质的民俗文化的挖掘,注重对和滚灯相关的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传承,既要考虑新农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又要考虑新农村居民的文化心理需求,注重对带有乡土特质的村落文化土壤的培养,为滚灯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
2.3 传承的方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盐滚灯在继承滚灯传统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何让这项民俗体育得到活态传承,还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传承方案。
2.3.1 提高滚灯的文化认同 文化的传承需要文化的认同,缺少了文化认同感的文化传承一定是不可持续的,滚灯传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滚灯文化宣传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增加民俗活动中滚灯的表演,让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以形成一种集体记忆;二是要利用教育资源,把滚灯引入校本教材,把滚灯艺人请进课堂,让孩子从小就接触滚灯、学习滚灯;三是利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宣传工具,更多地宣传滚灯,让广大市民都能了解滚灯、热爱滚灯。
2.3.2 保留传统滚灯的基因 滚灯是一项带有竞赛性质的民俗体育形式,竞赛是其与生俱来的基因,民国时期的海盐滚灯都是在正月灯会上各村滚灯汇聚在一起比灯赛灯,荣誉感和竞争性让各村的滚灯队都全力以赴。这种方式由于社会的变迁而失传多年,在滚灯的现代传承中,完全可以通过举办赛灯会,引入赛灯机制来增加滚灯的吸引力。而且现在举办赛灯会也有了更多的有利因素。一是从组织者和资金来源来看,过去都是由乡绅和店家出资赞助灯节,各村自行组织滚灯队参加,这种组织是松散型的,约束力小,而现在可以由政府文化部门牵头组织,通过政府出资和引入民营企业的赞助的方式,资金更加充裕;二是从参与者来看,尽管许多青壮年走进了城市和工厂,但因为现代滚灯动作难度降低,妇女、儿童和老人都可以参与,因此参与者会更多;三是从群众的文化需求来看,虽然现在农村文化生活比较丰富,但像这种参与度高、集体荣誉感强的竞赛活动还是比较少,因此举办赛灯会是可行的。
2.3.3 挖掘滚灯的健身功能
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休闲健身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休闲健身方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休闲文化也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和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现在农村的健身方式还比较单一,或是太极拳,或是健身操,难以满足人们多元化健身方式的需求。传统滚灯套路动作中的跑、跳、滚、翻、跨、旋等,能有效地锻炼人体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耐久力,健身价值非常突出。滚灯的传承发展应与休闲健身结合起来,创编更多的适合各种不同人群的休闲健身滚灯套路。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健身设施和场地都很缺乏,许多现代健身项目无法推广,滚灯灵活多变的特点正好适应了农村的需求,既可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具有乡村文化特质的健身项目,又可以让滚灯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得以在最广泛范围内自然传承。
海盐滚灯的个案研究表明,在社会剧烈变迁的背景下,处于中国最发达地区的江、浙、沪等地的传统民俗体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吴越民俗体育和所有的民俗文化一样,经受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对吴越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是对吴越文化形式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这对现代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因此,科学的传承策略和切实可行的传承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吴越民俗体育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根据现代文化主体的需求做出自我修正,而这种修正必须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做到既与时代保持同步,又要重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整体性传承,培养文化主体的文化认同感,探索适合民俗体育推广的新方式、新功能,应时而变,才能让吴越民俗体育之花长开不衰。
[1]清乾隆刻本.盐邑艺文续编.(甲集·卷七)38.
[2]浙江文史.澉浦镇志[M].上海:中华书局,2001:321.
[3]陈帅.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核心社会结构形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4):53-56.
[4]周黛.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3 (21):66.
[5]郑国华.禄村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流变研究[J].体育科学, 2001,30(10):95.
[6]谢雪峰,刘俊梅,李芳.家族“跳丧”文化传承与转型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科学,2011,31(7):17-22,72.
[7]奚凤兰.乡村节庆体育的价值重构及路径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55-57.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M odern Inheritance of W u-Yue Folk Sports——a Case Study of Haiyan Rolling Lamp in Northern Zhejiang
YIBao-hong,WANGMin-jian
(Jiax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Jiaxing Zhejiang,314000 China)
Based on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s and cultural ecology,the paper conducts a case study of Haiyan rolling lamp in order to explore theway of heritance,cultural ecology and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Wu-Yue folk sports.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traditional and natural way of spreading Wu-Yue folk sports is faced with inheritance crisis.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original ecology"ofWu-Yue folk sports,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Wu-Yue folk cultural ecology and innovate it from the content and function in order for it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modern culture and to reshape the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regional culture.Such undertakingswill surely result in a win-win prospect in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sports and promot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Wu-Yue folk sports;Haiyan rolling lamp;historical evolution;modern inheritance;cultural ecology
G852.9
:A
:1001-9154(2014)06-0042-04
G852.9
:A
:1001-9154(2014)06-0042-04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滚灯的传承策略研究》(12JCWH06YBM)
易宝红(1965-),女,汉族,安徽宣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俗民间体育、体育教学。
201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