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对武术套路演练中“势”的诠释
王岗,张道鑫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武术套路作为中国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演练过程中注重多方位地表现和再现生活的技击,具有极强的内倾性、民族性以及艺术性。武术套路的演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美,它是身体艺术的展示,它是“谋势”、“造势”、“蓄势”、“示势”的外在彰显。本研究以武术套路中的“势”作为研究对象,对武术套路在演练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并对武术套路中的“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发现:“谋势”、“借势”、“蓄势”、“示势”贯彻在武术套路演练的整个过程之中。武术套路所要追求的意境是在有效、合理的“谋”,适当、有度的“借”,充实、饱满的“蓄”的同时,将“力”、“形”、“神”、“韵”相互融合,并通过“示”表现出形式多样而统一对立的“势之美”,使武术套路在演练过程中透过“谋势”、“借势”、“蓄势”、“示势”来突出“拳术演练似奏乐,一招一式如临敌”的意境与追求。
武术套路;演练;势;谋势;借势;蓄势;示势
从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来看,不管是“武术的艺术”还是“艺术的武术”,都与“艺术”一词有着密切的关联。首先,武术套路本身作为一种倾向于追求艺术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浓厚的艺术气息和艺术底蕴。其次,武术套路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展现生活中技击搏斗的艺术场景,并在特定的表达方式上体现出中华民族、中国人内心深处独特的艺术倾向。所以,武术套路完美的将中国人的肢体语言与人生哲理、技击艺术、审美情趣、表现方式等有机地融会贯通,并根据自身对“势”的不同领悟,对武术技击动作进行内敛地艺术升华,逐步形成一套展现身体劲力、彰显动作势韵、凸显攻防技击的“神体艺术”、“形神艺术”(“神”与“形”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自武术套路迈向竞技之路以来,其浓厚的艺术养分不断地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追求,填补着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和诉求,它运用虚实相生、动静转折、变幻多端的手法和方式将技击展示给观赏者,吸引着人们观其“形”,领其“韵”,悟其“技”,品其“意”。从而给观赏者带来心灵上、感官上的震撼与共鸣。
通过对武术套路动作演练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武术套路在演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节奏、劲力、风格、韵味等都与“势”有着密切的关联,而“拳不尽势”、“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体现的就是“谋势”、“蓄势”、“借势”、“示势”的结果。如何才能使武术套路表现的更灵动、更自如已经成为现阶段提高武术套路演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以武术套路风格和特点为主线,详细的对武术套路中“势”进行研究是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武术套路面临艺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势形声,字从力,从埶,埶亦声。埶与力联系起来表示“高原上的球丸具有往低地滚动的力”,表示为一种影响人们情绪以及思想的能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对“势”有着高度地向往和追求,而随着人们精神追求的不断提高,“势”也被进一步推衍到致力于营造动态观感的艺术研究领域之中。无论是古代的文学、兵法、建筑还是近代的戏曲、国画、书法,它们都致力于追求一种高层艺术境界的“势”。譬如《孙子兵法》一书中最早提到“势”认为“形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而势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原因”;西汉萧何在《论书势》中说:“夫书势法犹如登阵……书者,意也。依次行之,自然妙矣”;明代赵左在《画学心印》中提到:“画山水大幅,务以得势为主”;《介园子画谱》中提到“画花卉全以得势为主”;王微在《叙画》说:“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指出:“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就连建筑学中也有“远以观势,虽略而真”之说。可见,如今“势”的涵义己经远远超越了它原有的本意,并在艺术领域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构建。
武术套路中,“势”也是存在的,并被许多的武术家所认同。例如唐顺之在《武编》中提到:“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感慨:“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1],《剑经》中也认为:“有其形,便有其形之用,形之用者,势也”等等。本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之“势”与中国书法之“势”有着深厚的同源性。“书法艺术之美首先在于汉字字型的匀齐和谐,其次在于书者运笔力道与心境情绪的完美结合。”[2]它的“点画线条,有起有伏,有收有放,有高潮有低潮,力度上有强有弱,有刚有柔,速度上有急有缓,有断有续;情感上有紧张有松弛”[3],正是由于这种“笔之势”的彰显,书法才给人一种抑扬顿挫、淋漓生动的艺术美感;而武术之“势”亦是如此,作为一种展现身体运动的艺术,武者以手、眼、身、法、步为形,以精、神、气、力、功为神,展现出刀剑行走间的动态美、力量美、节奏美、韵律美,这与书法所表达的艺术美相通互融,只不过展示的更倾向于“武之势”。所以说,中国武术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肢体运动或身体展示,它更多的是一种“技、艺的升华”、“形、神的示势”。
蔡云龙观点认为:对“势”而言,武术套路演练则是通过各种方法营造一种有利于事态的演变趋势(“谋势”),并凭借业已具备的趋势推进事态的演变(“势借”),根据自身营造出的攻守、虚实、辗转、劲力等战争事态的演变,结合自身习练武术、感悟这种艺术升华的技击动作(“蓄势”),来展示“置身与一个战斗的场合”,突显出武术演练时攻防技击、虚拟厮杀的战争意境(示势)。可以理解为:在武术套路演练时由内而外的写意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散发出一种虚拟的、身临其境的“战势”、“示势”,它是一种艺术感观的完美体现。
纵观武术套路的发展,从开始的“手、眼、身、法、步”简单的动作规范到现今“高、难、美、新”复杂的技术要求之间的转变,武术套路的动作演练水平及其艺术表达形式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破茧成蝶的武术套路在其演练规格、难度系数、动作质量、表达效果、艺术美感等演练要求上都有了相当大的提升。这一趋势的转向不仅提高了武术套路的观赏性、艺术性,还促使了我们亟需对武术套路的演练水平、动作质量、艺术展现等表达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认定与考究。可以说,武术套路的外在表达主要体现在运动员动作演练时与“势”的内应外合之中,“通过武术“势”,借助武术“势”的表情达意,可以感受到中国武术技术的技击思想、积极方式和技击谋略,等等”[4]。而受“武术入奥”情节的束缚,伴随着我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相继出台,武术套路的表现形式逐步向多元化、艺术化方向延伸,并以“突出竞技特色,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指导思想为理论依据,与“高、难、美、新”的动作技术要求相互融合与渗透,使得武术套路的演练形式发生了多维度的转变。而正是这种重视美感的、艺术的表达形式的变迁,使得武术套路演练的重心更加趋向于“势”的有效彰显。
3.1 谋势
“在传统武术套路中,神随形转,行随意动,存在于含而不露,神态舒展之中,是整个套路协调而富有生气;成为击是本、神是情、形是意的高度统一”[5],因此,如若想要寻求高层次的“势”的表达,我们就要对“势”进行精心的预设、编排、渲染、感悟,在经过反复练习和经验总结来达到“示势”的最高追求,这里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合理的“谋势”。运动员在武术套路的演练过程中力争把自己的动作技能达到一种高深的境界,达到一种“一招一式如临敌”的上乘意蕴,因此武术套路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在编排上达到这种境界,这就需要我们对阴阳、攻守、虚实、动静进行完美结合与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静中寓动、柔中带刚、虚中有实、攻中有防。而武术套路是以单个攻守动作为基础,以连续的单个动作为组合,串联成段,连接成套,并以连贯的动作构造来重现“艺术化的搏杀”情景。借助高低起伏、虚实相生的无穷变化,段与段之间的定势造型,通过既抽象又具体的动作表达,凭借各段动作组合的意境关系、路线布局等融合成一整套蕴含节奏感、韵律感、的气势动人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演练者内心的打斗场景与技击意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为了达到最终的“示势”而蓄意谋划的,这便是武术中的“谋势”。
在《武编·拳》中记载:“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侧面,起立走伏,皆有墙户,可以守,可以攻,故谓之势。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6]。从《武编·拳》中我们可以看到武术中对于拳势的重视,“拳势”之论的核心,重在论述“势”与“法”的辩证关系,主要论述了拳势中“定势、无定势、不失势、把势”等问题,认为所谓“拳有势”,即作为拳术,它必须具有势,反之,就不应称其为拳术。“势”解释为“表现出来的样子”[6]。而武术套路从动作起势到动作收势的过程,是由演练者通过劲力的虚实变化,手法的多样转变,步法的进退腾挪以及示势的情景再现的过程。这个过程给观赏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想象空间。在临危不乱,厮杀打斗之中,实招变虚招,虚招变实招,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变幻莫测,已造成对手捉摸不定,速变给对方以重击的“战意”情景。这种精心谋划过的“打斗场景”能够有效地提高表演者所要表达的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
“势”在武术套路的演练过程中,是一种物质载体上的情感表达,它系统的体现了“身体动作”与“神情意识”之间升华了的艺术形式,它是进退开合的阴阳转换,又是闪展腾挪的攻防变幻。武术套路的单个动作取决于技击,但是在成套演练过程中又不是技击动作的纯客观模仿,或再现,而是根据武术动作的“势”来演绎武舞艺术的“华实相辅、虚实相成”,使得武术套路演练时重现艺术的升华,展现武术套路“势”的美感和意蕴。其实这种美感和意蕴从最初的筛选和创编时就已经谋划好了。因为武术套路在编创时,创编者就已经刻意的对套路中的“势”进行独特的加工处理了。在动作设计和编排过程中何时快、何时慢、何时刚、何时柔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既不能过于柔、也不能过于刚,既不能过于快、也不能过于慢。由于武术套路的风格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各种拳术在演练或编排时对“势”的表现也是都各不相同,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势”的前后呼应,将各种元素进行筛选、提炼、修饰、分解、组合,在依照自身拳系的风格特点对攻守进退、动静疾徐等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串联成套。因为,武术套路运动本身就是“表现战斗的生活”[7],所以在用艺术渲染“势”的“动式”形象的同时,结合千变万化的拳势,以不同的手法和轨迹汇成高低转折、阴顿阳挫的动作组合,以“谋势”所展现出来的疾风骤雨、牵连萦绕,顾盼呼应、起伏跌宕等动作情景,连贯出整套的“形神一支”,再通过身体语言结合“势”的艺术加工,绘制出“沙场战意”的轨迹。
4.2 借势
武术是一种艺术。它把古典美学中的“道”、“气”、“象”、“意”、“味”、“神”、“形”、“韵”融入为艺术表现形式中,它将武术中的动静、刚柔、开合、辗转等各种矛盾以极高的“对立”手法展现给人们,让人们获得一种深刻的矛盾美感。这种合理的“借势、显势”为武术套路演练带来了更进一层的效果和意境。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韵,气韵或神韵,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理想!”本研究认为在武术中的“势”更是一种韵。同时这种“韵势”也是借助一种意境、一种节奏、一种虚拟情景来彰显技击之势、攻防之势、刚柔之势、动静之势。如松年在《颐园画论》中说到:“西洋画工,细术酷有,赋色俱与天生无异。中国作画,专讲笔墨钩动,全体以气运成,形态既有,神自满足”,其实不只是画技,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艺术门类都有一个趋同的审美追求,诸如形、神、气、意、势等。而武术套路的“势”通过与劲力、节奏、精神、意识等有机组合而表现出来,给人视觉上产生美的刺激效果,展现出武术套路中各不相同的姿态与意蕴,既能表现出有苍鹰捕食、大鹏展示的雄浑气势,又能展现出猿猴献果、狮子抱球的机敏意趣。因此借助劲力、节奏、精神、意识等来彰显武术之势是武术演练中的重要环节。同时,由于中国武术的审美追求、审美范畴都受到了古典美学的影响,在套路演练时也是极其注重神、形、意、气、势等相互依存、影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所以武术套路的练习不仅要注重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配合,更要注重借以这种全方位的配合来表现武术的美、展现武路的韵,已达到武术自身所要凸显的美韵和神采。
武术之势,起始之初,如临大敌,怒发冲冠、竭力奋战,攻守相接,进退诩急,至止势末,收势敛息。武术套路的意蕴从起始之初到收势之末,都在借助他者的“势”来维系自身的“势”,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武术套路中“势”的韵味和意义。由于武术套路运动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尤其注重精、气、神的运用,所以在每招每势中都要凸现出虚拟技击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在“借势”中又得以具体体现。如《长兵短用说篇》中提到的“唯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可见正是借助虚、实、奇、正之势,杨家枪法才得进锐、退速、势险、节短之利。而李洛能在《形意拳谱》中将形意拳概括为“劲、艺、法、道”。劲乃意也,艺即空,法为明,道为真。劲也,正如拳经所云:“起如钢锉,落如钩杆。”“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表演者在这种“劲意”的夸张表达方式中展现给观赏者一种力起如钢锉,力落如钩杆的意识假象,并通过这种假象将武术实战中的进攻意识、防守意识、战术意识、审美意识等,通过套路动作的演练充分表现出来,形成一种形象、逼真、具备“真实”的“战意”。可见,在动作演练时只有强调借助“意之势”,我们才能更好的把虚拟的格斗表现的更加真实,才能把虚拟的意境传达的更加逼真。
武术套路中的“借势”有很大程度上又和“阴阳对立”有很大的关系,《手臂录》中记载“功为阳,守为阴”,一般来说攻是奋力突进,力法主刚;守时随人而动,力法主柔,且攻中有守,功时刚中有柔,刚柔相济,不可偏废,是各拳种共同的要求。在不同拳种中有着不同的力的表现形式,正是这些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造就了中华武术绚烂多彩的拳种流派。犹如南拳,南拳练得柔而不软,刚而不僵,慢而不松,快而不乱,静则有势,动则有威的气势才能充分体现出南拳的风格特点[8]。我们知道,武术套路中的动作发力就是通过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体现出来的[9]。所以,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由于“力”的表现在于动作与身体的协调配合,身体与意识的高度集中,致使武术套路的演练只有在动作技术、节奏、劲力、意识、意境技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练习者才能将武术演练水平发挥到最佳[10]。因此,在要求我们注重武术演练过程中“力”与“势”协调配合的同时,还要求演练者注重武术套路演练的艺术性表达方式。因为武术套路中动作技术的艺术化是通过竞技武术套路平面技术的物质层面(动作和方法)演绎的,而艺术的表现力则是通过竞技武术套路平面技术的意识层面(精神、节奏、劲力、风格)表现的[11]。由此看出,武术套路的“借势”并不是单一的对某一种属性或因素的特定依赖或附着,而是通过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艺术表达形式来提高武术演练者的“精、神、气、力、功”。正确理解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借”的具体含义以及它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影响武术套路演练的重要因子。
3.3 蓄势
王岗教授曾指出:“武术是追求理想化的‘技击’艺术,中国武术的艺术性并非今天才有,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技为艺用,淡技重艺,轻形似,重神似,一直都是中国武术的发展趋势。”可见,武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其技击价值的弱化的同时其他价值属性都在逐渐被突显出来。其中,“艺术性”更是武术套路在回归传统的发展取向中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核心元素,因此武术套路追求“艺术性”和“观赏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那么,如何凸显武术套路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未来武术套路演练者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武术的技击动作或套路演练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显著的规律,就是:欲左先右、欲刚先柔、欲前先后、欲动先静,这在很大程度上隐喻出了“蓄势”的作用和地位。“龙非池中物,趁雷欲上九霄,蓄势待发……”(《三国演义》),这里的“蓄势待发”解释为半蹲着的人随时准备站起来冲出去,有随时准备进攻的意思。如果仅从这个词中看武术套路中的“蓄势”,那么武术套路中的“蓄势”表示为一种敛翼待时的发展动态,这里的“蓄势”是相对于“待发”而言的。例如,武术演练过程中“缓”是对将要爆发的“疾”而言的一种“蓄势”,这种慢或者柔如同暴风雨前期的平静。给人一种在蓄势待发、剑拔弩张的事态。然而,武术中的“蓄势”并不是仅限如此的,因为它既可以是相对于快的慢,也可以是相对于慢的快,既可以是相对于刚的柔,也可以是相对于柔的刚……诚如李德裕所说:“势不可不息,不息则流宕而忘反”。“息”看似是消失、熄灭,其实是不然,而是接下来更强之“势”的开始,是下一动势的前奏和证照。它如太极阴阳鱼一样相生相符,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纵观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演练,从入场到起势,从定势到动势,从动势到收势,“蓄势”从始至终都占据着重要作用。一个精彩的套路演练,不仅仅体现在动作的演练过程中,还体现在演练前后的“蓄势”、“造势”之中。优秀的运动员在上场之前大都是精神饱满,气势如虹,自信中带着稳健,稳健中透着霸气,这种造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蓄势”。人入赛场如进战场,从起势的那一刻起,动作技击如行云流水,拳势劲势如大浪淘沙,演练者蓄意着战斗的情景,展现着武术独有的动态的技击之美。在此之时,套路演练中的“蓄势”既可以表现在提手如刀的意境当中,又可以表现在双目如神的意识之中,既可以是动如天马行空的风驰电掣,又可以是静如老僧补衲的悠转怡然。而且,优秀运动员在表现武术的动势时,往往将力或劲作为主要的彰显手法。因为,武术把四肢与躯干称为“五体”,亦称“五骨”,“贯其力于股肱之中”。每个动作或撑拨张展,或勾扣翘绷,没有一处松软,呈现出一幅健美之势。骨力不坚,形于外则筋肉不能丰满匀称,造型则失之软靡,精神也不能振奋,何来美感?[12]。而在武术的技法当中,形、神、力蕴含在“势”之中,武术的“势”要求运动员在“蓄势”的同时运用不同的“劲力”、“身形”、“意识”表现出不同的“力道”、“神韵”、“美感”,以突显出不同的“示势”。所以,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欲达到形之美、形之势则必须要保证力、形、意、神的饱满、充实,要学会运用“蓄势”来巧秒的产生、创造并表达出动作的美势,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武术中的“势”既可以是行云攻不破的缓,又可以是惊雷防不及的迅,既可以是缠绵不断的轻捋慢挤,又可以是势如破竹的刚烈猛进。
从“蓄势”的角度来看,武术套路的意蕴表达主要取决于影响“势”的“形”、“神”与“力”的身体技术,而“身体技术涵盖了两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是意识层面。物质层面包括动作和方法;意识层面包括精神、节奏、劲力、风格”[11]。所以要求我们在动作演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物质的与意识的两层面协调一致、相互依存,注重借势与蓄势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要清楚“动与静、快与慢、停与顿、起与伏、强与弱、刚与柔、轻与重是动作节奏变化的主要特征,也是影响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13]。所以只有在完善演练者的动作技术的基础上把握“蓄势”的度,才能更好地使“力”、“形”与“势”步调一致,更好地体现出的那种刚柔相济、收放自如的“气不馁、韵不断、味无穷”的美感魅力。如此,方能高效的表现出武术独到的意蕴、展示出武术之势的大气蓬勃。
总之,“无论传统武术还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都是以战斗意境的创设给何为最高审美追求”[14]。而“蓄势”不仅影响着武术套路的编排、演练、节律,还影响着套路演练艺术效果、欣赏水平,以至于影响到观赏者的视觉冲击。所以武术套路中的“蓄势”对人们观赏武术或自我演练时享受艺术,感悟意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4 示势
武术套路演练时“示势”是体现武术动作的外在表象和内在意蕴的统一,体现了武术中重在意境表达的特点,因为“势者,意中之神理也”。也就是说“势”是一样的动态生命,有了“势”,“意”才能生机盎然。“武术之“势”是武术意象的动态生命是‘外形=内气=战斗意念’的合体”[15]。常言道:“形美感目,神美感心”,武术中的示势便是展示形美的同时,突显神美,使得形神兼备,互共互存。因此,武术套路在动作的演练的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是要使动作做得像波涛那样汹涌,有节奏、有韵律,滔滔不绝,如在万马奔腾的气势中仍然有一种稳定感和明朗感。这就是所说的动作演练要有“势”,这种“势的彰显”又可以称之为“示势”。在演练过程中通过动作节奏的变化使动作的灵动表现的更充分、更激烈,从而达到动作演练力度清晰、层次分明、韵厚味醇、势气逼人。只有达到这种多维度的效果,武术演练者才能给观赏者一种至高无上的美的享受。
武术套路拳种多样,风格迥异,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套路动作本身都有着各自区别于其他拳种的外显特征。这种外显的具体特征清晰的表现了“力”的穷变,以及“势”的彰显。如拳势舒展,潇洒飘逸,形神兼备,节奏分明的长拳类项目,体现了“势”的豁达;手法多变,刚劲有力,短小精悍,结构紧凑的南拳类项目,体现了“势”的雄悍;轻灵圆活,重意轻力,缠绵徐进、刚柔并进的太极类项目体现了“势”的娇柔;刀锋刚烈,剑势轻凝,雄伟彪悍,变化多端的短兵器类项目,体现了“势”猛健;步稳棍圆,枪势飘逸,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长兵器类项目,体现了“势”动感等等。可见,“势”的不同表现方式使得各种武术套路呈现出多姿多彩、各不相同的风格特征,因此,想要提高套路演练水平,必须要注意与协调好“势”的外在体现,只有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更好的提高动作的欣赏水平和武术套路的艺术美感。
可以说,“示”首先体现在“劲力”上。在套路演练时,外显的表象区分大致能从劲力大小、节奏快慢、动作起伏等矛盾对立特征中表现出来,武术五花八门的拳种,各自有着独特的风格,因此不同的武术套路有着不同的彰显门路,这也是从“谋势”到“借势”,从“蓄势”到“示势”中各不相同的一点,如长拳架势舒展,大开大合,高飘响脆;太极柔里寓刚,舒松自然,绵绵不绝;少林古朴紧凑,硬攻直上,勇猛刚健;形意动静相间,劲力雄沉,含威不露;八卦曲折走转,起钻落翻,相摩相荡;南拳发劲脆短,以气催力,拳势猛烈;通臂甩膀抖腕,法力透达,放长击远[16]。武术中的“拳势”常以劲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说“拳之力”要起于根,顺与中,达于稍,足、膝、腰、背、肩、肘、腕、手全身九节劲,节节贯穿,协调顺达。只有如此,拳势之猛方可彰显其中。其次,“示”还体现在“节奏”上。在节奏分明的套路演练中,能够很容易、清楚的使观赏者理解动作的用意或意境。如太极拳, “其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能使人感到动作轻松、自然、圆活舒畅。而长拳,演练过程中“挺拔舒展、快慢相间、劲顺击长、灵活多变、抑扬顿挫、气势磅礴”,同样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17]。这种感觉更多的是演练者通过身体语言的“示势”来表达一种事先模拟好了的虚拟场景,已达到武者想要得到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前人在发展和创造武术的时候非常注意模拟自然界的各种食物(包括动物、植物、天象等等),取其姿态、动作、神情,依据人体发展的规律,结合技击方法的需要,演化出了许多动作,并且进而发展成为了一些不同的拳种,在练习过程中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注重“虚拟的还原”,而这种还原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势”,这种“势”是动感或静止的思维浮现。如观看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所表现出来思想的牵动,这种牵动使人们能够联想到演练者想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景。同时,武术对练作为直接展示武术技击之美的运动形式,在激烈的套路演练中体现出更强的“谋势、借势、蓄势、示势”,在演练过程中,通过精湛的拳法,凌厉的腿法加之以各自独特场景编排,以高难美新的视觉美感,凸显出借力打力,巧攻花避的灵活机警,给人们带来酣畅淋漓的情感宣泄。
总而言之,武术套路作为形体上的语言,肢体上的音符,有着极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因为一套技术高超、精彩传神的武术套路表演足以表现出那种打斗的情景,令观赏者感受到那生死一刻的战斗意境。在这种技击动作的艺术化再现过程中利用“势”的多方位互融,展现出攻防进退,动静急缓,刚柔虚实,内外合一的武术技法,以体现浓缩而升华了的武术美感、风格和意蕴。因为在武术演练中,“势”从起始的动作开始就随着动作演练的意境而产生,并随着武术动作的转折变幻而呈现出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势”。所以从“谋势”到“借势”再到“蓄势”等等的这一切这都要求我们要运用最好的方式来体现出后继动作的“神、行、意、合”,表现出动作的“跌宕起伏”、“刚柔相济”、“飘而不浮”、“柔而有骨”,以便更好地为最终的“示势”服务。而在武术演练中主要实体的肢体动作为“手、眼、身、法、步”,以及主要的虚拟的表现方式是“精、神、气、力、功”。所以提高观赏性或艺术性的有效手段就是,真实和虚幻的有效结合,运用两种鲜明的矛盾来刺激欣赏者的感官,已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在有效、合理的“谋”,适当、有度的“借”,充实、饱满的“蓄”的同时,将“力”、“形”、“神”、“韵”与“势”在武术演练过程中相互交融,使其表现出形式多样而统一对立的形式美,并在演练过程中透过“谋势”、“借势”、“蓄势”、“示势”突出武术套路“拳术演练似奏乐,一招一式如临敌”的意境与追求。
在武术套路演练中,营造整套的气势美、力势美、韵势美、形势美、神势美是演练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有效的运用“谋势”、“借势”、“蓄势”、“示势”可以提高效果表达的层次与高度。所以想要提高武术套路中“势”的表达,则首先要注意劲路要顺畅、通达。其次要注意“力”、“形”、“神”、“韵”与“势”要协调一致,步调融合。最后注意提炼攻防意识、精、气、神、节奏、劲力、协调、编排、结构、布局与风格特点等内容,做到“借势不乱、有效彰显”。因为,在整套演练中“势”是引导欣赏者从外在的表现的感性认识到内涵“战意”的理性分析的重要途径。所以,“势”是武术动作、身体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风貌,它使得动作演练与外在环境混然协调,真实的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战斗意境”,而正是这种“战意”的追求,才使得习武之人、赏武之人对武术的“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有着不懈的追求和向往,才使得在演练者在演练过程中透过“谋势”、“借势”、“蓄势”、“示势”突出武术套路“拳术演练似奏乐,一招一式如临敌”的意境与追求。
[1]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刚柔 [M].马国兴.古拳论阐释[C],太原: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7.
[2]李继凯,马琳.论金庸与中国书法文化[J].中国文学研究,2012(2).
[3]沃兴华.中国书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以[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李珍.传统武术套路对戏曲武打形成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3,(12).
[6]江百龙,林鑫海.明清武术古籍拳学论析[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7]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39-43.
[8]温佐惠.对南拳动作发劲特征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4):94-96.
[9]邱丕相,等.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0]王萍萍.武术套路演练节奏与意境的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1,8(8):58-60.
[11]王岗,吴松.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及其价值取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62-65.
[12]刘同为,王昊宁.论书法与武术演练的相通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61-63.
[13]杨新.论竞技武术套路演练的节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728-1729.
[14]刘同为,花家涛.论竞技武术套路审美范式结构[J].体育科学,2004,24(11):68-70.
[15]孙刚.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J].中国体育科技,2010,43(3):123-127.
[16]程大力.神韵: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5,2(7):1-4.
[17]张君贤,林毅刚,等.论武术套路的意识[J].四川体育科学,2011,(1):16-19.
An explanation of “potential” in martial arts exercise
WANG Gang,ZHANG Dao-xin
(PE and Sports School,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Jiangsu,China)
Wushu,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pays attention to display and reproduce the art of life.Practice of Wushu is a kind of dynamic beauty.It is body art show.This is an external expression of“seeking potential ”, “build potential”, “ready potential”and “show potential”.This article takes “Potential ”of Wushu exerci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en practicing martial arts,all kinds of “potential” have carried on the systematic study and analysis.The study found that “seeking potential ” “build potential”, “ready potential”, “show potential”were reflect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Wushu exercises.Wushu in the pursuit of artistic conception,has mixed “Planning”,“Borrow”,“brewing”together with the mutual confluence of “strength”, “form”, “verve”and “rhyme”.Through the “show” to show the variety of beauty of the “potential”and show the appearance of the battlefield fighting.
Wushu; rehearse;seeking potential;build potential;ready potential;show potential
2013-09-10
王岗(1965- ),山西运城人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发展。
G852
A
1009-9840(2014)01-00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