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 周玲凤
档案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其最显著的特性是真实客观,它的形成既有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又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可以说档案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由此衍生了社会文化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即档案文化。
近几年来,苏州市档案史料的研发和现代传媒高科技技术有了史无前例的完美结合,使得档案文化传播方式愈加显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市档案局通过打造档案展览品牌,提炼档案文献精品、创作档案纪实经典作品,依托档案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档案网站和在报纸刊物设立“珍档解秘”专栏,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档案日”和“家庭档案”等活动,力推档案文化与老百姓与媒体零距离接触,使档案文化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开始直接融入大众,融入社会,朝着知识化、影视化、网络化方面多元发展,以往令人感到神秘敬畏的档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这么说;档案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走进千家万户,档案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寻常百姓所喜闻乐见,档案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档案文化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面向社会面向民生做到全覆盖。
2008年苏州市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破产、关闭和改制企业档案的单位“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以来中心秉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一直在走边调研、边挖掘的道路。中心馆藏档案中,蕴藏着极丰富的苏州民族工商业史知识,可以说是集中了苏州近现代的民族工商业档案文化资源之精华。根据上级领导的部署,中心通过制定落实规划,稳步扎实推进,利用编书出版、实物陈列、展览会展示、建立网站、积极参加档案日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立民族企业家沙龙和向电视台报社力推中心档案文化研发成果等方法,推出了馆藏档案文化资源中的一小部分,就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然而,相对馆藏档案庞大的体量而言,我们之前所做的这些,仅仅是挖掘了资源冰山一角,同整个社会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相衬印,显得零打碎敲,显得粗糙,并没有能真正产生和整个社会产生合拍共振效应的拳头作品,于目前已处高位的中心地位很不相适应。对于今后档案文化资源的挖掘前景而言,其瓶颈制约会愈加突出,也可能是今后研发工作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因此,目前,我们就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见事在先,谋事在前”,牢牢把握工作的主攻方向,提倡智慧研发,通过全新的视角,捕捉机遇,寻找亮点,在新形势下努力做亮、做强、做大我们档案文化的品牌,在新的起点上,走好档案文化资源挖掘三大步:
调查是为了摸清家底,是能够今后更好地展现档案文化。中心成立后,做了许多非常扎实的基础性工作,馆藏档案日趋得到规范整理,各类入库档案已达200多万卷,而且还在不断增加。难能可贵的是,中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了巨大的人财物力,建立起了馆藏档案的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同时开展了馆藏珍贵历史档案抢救保护,建立了珍贵历史档案全文数据库,全面提升了中心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为今后开展调查档案文化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馆藏3号库房内财务和会计类档案是一块尚未开垦的档案文化资源处女地,其中的“一本三票”里蕴藏着丰富的内容,“一本”就是财务帐本,每家企业纸质档案里几乎都有,馆藏年代最久的有1937年的财务帐本;“三票”就是装订在凭证里的发票、股票、车船票等比比皆是,涉及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外延广泛。如:事先我们已挖掘到1948年苏州乐乡饭店的餐饮发票,“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从中可以深挖很多解放前苏州商业文化与餐饮文化的闲闻趣事,也折射出许多当时苏州本地的风土人情。调查摸清家底工作是艰苦而细致的,又是充满乐趣的,同步建立家底登记台账,此项工作启动越早越好。
自中心成立,为了有计划地推进档案史料资源开发,我们在对当时已进库的档案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掌握了市区工商业历史演变的一些特点,结合以往对档案资源挖掘有一部分基础,拟定了中心第一份《档案资源5年开发规划》,所确立的专题,则是在原工投档案管理中心编研征集组的研发基础上,逐步积累形成的,通过确立这些专题,力图反映苏州市区民族工商业的历史演变,反映苏州地方工商业的传统和特色,反映苏州民族工商业的闪光点。五年来的工作思路就是按照2008年~2012年编研工作规划的设计要求,也就是我们研发档案资源的大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商业企业档案史料挖掘进度。通过5年来取得的成果证明,此规划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对中心馆藏档案初步调查,是对市属工业历史演变规律的初步了解,是对编研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初步结论。
限于当时构思规划的历史背景与工作范围局限性,同时还受制于三方面的现状困惑:一是整合市区改制工商企业档案资源整合工作仍处于推进过程,二是已经整合进中心的企业档案和史料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三是进中心企业档案的史料沿革脉络不清,主题不鲜明,故使当时编制规划所确定的各专题是否切题,能否如期完成,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至2012年底,第一份五年规划制定的研发目标基本完成,但在专题的布局设计上给人有凌乱,至今始终留下了缺憾。因此,从2013年起,非常有必要重新制定档案资源研发一份新五年规划。另外,随着馆藏档案量的不断增加,档案资源内容不断丰富,中心不断加快了对已入馆的企业文书档案卷内目录的编制输入,制定出一份新的档案资源研发规划已势在必行,重点梳理档案文化资源,重点突出文化亮点也在情理之中,这是我们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该重点关注的。
中心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个最好的历史发展时期。
首先,要紧紧呼应苏州市振兴丝绸产业规划,乘势而上,做亮、做足、做大丝绸样本档案文化这篇大文章。去年春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先后五次对苏州振兴丝绸产业做出了重要批示,强调要保护发展好苏州的丝绸产业,嘱咐我们“丝绸文化是苏州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一定要把她传承好、保护好,在城市形象中不断彰显丝绸元素”,苏州还将设立“丝绸产业文化基金”,专项扶持苏州丝绸产业振兴。接着,苏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后,正式将我中心的八万余件丝绸绸缎样样本档案纳入《规划》。各路媒体前所未有地高密度地集中宣传中心馆藏丝绸绸缎样本档案,社会各界对中心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中心也因此获得创新发展的正能量。
其次,中心即将有一个展现绚丽多彩档案文化的新舞台。
去年,圆满完成了申报2012年度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项目,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一起选送的“利用民族工业历史资源,发展平江路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圆满通过评审,中心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40万,今年着重落实在平江路选址作为《苏州民族工商业档案史料陈列展》布展场地,重点推出苏州丝绸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东北半城,万户机声”——平江路特有风貌,在旅游一条街上凸显苏州古老丝绸文化独特风情,还要单独设立丝绸展览馆和钱小萍大师工作室,向广大游客展示悠久我国的丝绸文化和丰富的丝绸档案资源,让丝绸样本档案不仅走出库房,也走进老百姓的视线,使得苏州这批珍贵的丝绸档案“养在深闺”也能有人识。
再次,中心赢得了国内众多著名学者专家的鼎力支持,为推进档案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丝绸大师钱小萍女士是我国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我国第二代纺织人造血管发明者,国内第一座丝绸博物馆和中国第一家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的创办人,她先后2次来中心考察,探讨了丝绸发展现状与丝绸文化传承的研发价值,还就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共同为弘扬丝绸文化,推动苏州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而达成共识;为了充分发挥苏州独特丰厚的工商历史人文优势,我们还成立了“苏州市民族工业老企业家沙龙”,基本囊括了苏州市原丝绸、纺织、轻工、化工、建材、医药等企业的老领导或高级专家,充分挖掘民族工业老企业家作为“活化石”的特有价值。
最后,成功申报了“中国丝绸品种保护与开发基地”,中心有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展示领域。去年11月,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也专程来中心考察,探讨了欲将中心打造成为中国丝绸品种资源库,表示国家丝绸协会也正在请专家研究中国近现代丝绸的历史,希望能与中心进行合作,挖掘其文化价值,为中国丝绸事业发展出力,并希望中心能够建成“中国丝绸品种保护与开发基地”,今后,可以将全国各地的丝绸品种按地区、按品种,分门别类的进行保存和研究,更好地提炼出各地区不同的区域特色,不同的风格文化,进而充分展现出中国丝绸文化的特殊魅力,这对传承中国丝绸工业文明,弘扬中国丝绸文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