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林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苏联解体后虽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再作为俄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大众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文化思潮却以新的形式和面目依然存在,形成了对当今俄国社会有重要影响的“新社会主义文化思潮”。新社会主义思潮主要通过最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和左翼政党的政治纲领等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俄国社会一部分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呼声。新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力图克服原有的教条式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在实践上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作出理论反思和批判,充分吸收世界范围内其他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广阔视野和开放胸怀。总体上看,新社会主义在当今的俄国仍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对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把握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文化思潮的当代影响,有必要回顾一下俄罗斯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过程。如果说,把苏联解体之后的社会主义思想称为“新社会主义思想”,那么,在这之前和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了解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把握当今的新俄罗斯社会主义及其影响。
俄国空想社会主义。早在18世纪,俄罗斯就产生了许多带有社会主义思想萌芽的社会乌托邦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围绕人的尊严与能力、个人道德问题以及远古时代对社会公正的完美设想和对现存状态的不满等问题展开,其思想主题主要体现在个人道德、社会平等、个人完善等问题上。除此之外,还有恰达耶夫等受圣西门、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观点影响而批判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关系的社会乌托邦思想,以及斯拉夫派过分赞扬俄国村社集体主义、平均主义特点而反对俄国走西方道路的保守的乌托邦主义思想。后来,别林斯基关于资产阶级的思考、彼得拉舍夫斯基派对资产阶级的理解、米柳京致力于用政治经济学方法理解西欧资本主义、赫尔岑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等等,都体现出社会主义思想。但是,这些人的思想均属于空想社会主义。首先,他们往往把俄国社会的理想寄希望于村社制度。空想社会主义力求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结构。他们认为,在改革的道路上,西欧的阻力是社会存在资产阶级,人民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得到自由。而俄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俄国的改革道路可以走得更远,即依靠已有的村社达到自由,即达到村社的、集体的管理经济的方法将同个人的繁荣和劳动者的自由结合起来的制度。例如,赫尔岑提出俄国可以利用“现成的”的未来制度的经济和政治细胞“村社”建构社会主义,他的俄国社会主义的新观念的基本点就是农民有“地土权”即村社共同占有土地的思想。赫尔岑认为:“我们称之为俄国社会主义的是这样一种社会主义:它来源于土地和农民的生活,来源于每一个农民实际有一份土地,来源于土地的再分配,来源于村社占有土地和村社的管理——并且将同劳动者的组合一起去迎接社会主义所普遍追求的和科学所承认的那种经济上的正义。”[注]《赫尔岑选集》三十卷本第16卷,第193页。转引自马里宁:《俄国空想社会主义简史》,丁履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85页。车尔尼雪夫斯基同样看重村社对俄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但他的村社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他把村社看成“人同土地关系的最高形式”,他所强调的是集体的、村社的占有土地和集体的耕种土地的方式,而村社内部关系的宗法性同时也是一个防止官僚阶级对村社内部成员为所欲为的特殊盾牌。车尔尼雪夫斯基不同于他那个时代的俄国其他的人,他没有把村社加以理想化,不承认它是根除一切弊病的手段。其次,俄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中有一种潜在的东正教精神。俄国是一个宗教民族,东正教自“罗斯受洗”起近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俄国的国教,对俄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俄国的专制制度、村社传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俄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中东正教也将扮演重要角色。斯拉夫派把宗法制同浪漫主义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主张发展俄国村社制度,认为村社是促进发展和教化人类生活普遍原理的聚集地,认为村社制度是维护专制统制和俄国宗教精神最好的社会形式,斯拉夫派的个人自由、反对民主等一切主张都是围绕着其宗教观念展开的。其宗教观念的非理性内容有三重意义:人作为个人在“基督心中”是非理性的集体;管理社会的是非理性的梦幻般的“历史的自发势力”;统治教会这个组织的,是非理性的“圣灵”。他们反对欧洲启蒙理性主义,宣扬俄国的启蒙主义即东正教形式的基督教精神。总的来说,其核心便是以东正教精神为思想阵地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
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实践特点,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开创性探索。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是一种代替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在列宁之前,包括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并没有在实践上感受和体验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索。列宁的社会在主义思想最初也是来自经典作家的著作文本,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相对模糊。从概念的使用来看,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义语。列宁所指的社会主义革命,有时指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有时指未来社会的社会形态,有时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但是,列宁的思想中有几个观点是十分明确的: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制度是维护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这种社会形态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历史进步性;社会主义运动是无产阶级发动的旨在推翻资本主义旧制度的革命运动,这一革命运动需要事先觉悟的知识分子向工人阶级宣传鼓动,把革命的理论灌输给工人阶级和无产者,同他们一道夺取政权。第二,在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国家可以率先通过暴力革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列宁没有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强调,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可以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注]《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变革的过程,要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或低级阶段。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列宁在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础上,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明确区分开来,并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第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需要运用合作社、新经济政策等资本主义手段去实现。在苏联建立之后,列宁把社会改造也称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无产阶级先夺取政权,建立公有制经济,然后进行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当然,列宁还探索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和步骤,认为通过合作社等形式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列宁在临终前进一步阐述了其社会主义思想。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不但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还必须进行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革命在内的全面改革。
但由于列宁去世较早,他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定格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阶段”上。尽管如此,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对苏联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斯大林等人却很快就抛弃了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理解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意识形态高度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等硬性指标上,再加上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等级制等非社会主义因素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带有“集权的”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总体上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缺少社会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由于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对斯大林模式的固守和僵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历经69年后,最终因丧失活力而失败。但是,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无疑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继赫鲁晓夫之后的另一位改革者。针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的改革方案,他在《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项改革》(1989)、《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1990)等文章中阐发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戈尔巴乔夫在理论上力图以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基础,根据当时苏联和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阐发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并以此为标准衡量斯大林模式的某些不足。
首先,社会主义应该充分体现并保障人的自由。在戈尔巴乔夫看来,社会主义反映着人类生活对普遍利益和平等正义的基本价值追求。马克思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与粗鄙的平均共产主义的界线,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理论基础上。社会主义不同于兵营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建立是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个性自由和民主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社会主义有这样一个著名公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他看来:“斯大林主义的扭曲导致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被替换,导致了群众对它的理解的歪曲,导致抛弃了马克思和列宁社会主义设想中的最主要之点,即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再说一点:这种曲解不仅背离了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背离了欧洲的人道主义传统,而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种传统的土壤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注]戈尔巴乔夫:《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社会主义”概念是作为个人主义的反题出现的,而极端形式的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在其上升时期所固有的并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由于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斯大林主义使苏联社会最终陷入了经济停滞、政治消沉和道德滑坡的境地。伴随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人阶级,还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因为现代技术革命使传统的工人阶级人数减少,而知识分子等其它社会阶层和集团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作用得到加强。
其次,通过改革回归本真的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不但反对“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而且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带有“国家社会主义”等特征,是一种不符合“本来原则的社会主义”。要使对社会主义的“虚假的认识”让位于对社会主义原则及其在全世界发展中的作用的“清晰理解”,要在“变形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根本革新社会主义。他指出:“我们抛弃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所有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东西。”[注]戈尔巴乔夫:《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在改革中,“有一点是清楚的(我们的经验也在证明这一点):社会主义不能借助于暴力来建立,强制性的‘社会主义’有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那是对社会主义的亵渎”[注]戈尔巴乔夫:《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同时,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概念正在产生。社会主义不应当从意识形态结构,而应当从生活本身,从人民的利益中推论出来。改革中,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应该是人。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社会的所有机构都应为人的利益服务。我们的政治进程就是以此为目标的。新的改革要消除人同生产资料、政权和文化的疏远。社会主义今后的命运取决于它如何经受效益、民主和人道的检验。
第三,从世界范围内审视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在戈尔巴乔夫看来,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进程,它不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我们从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看到了它的许多表现。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诸如公有制、计划化、社会保障,在某种程度范围内已经成为了先进的西方社会生活习以为常的部分。但是,资本主义的福利扩大化、生态环境问题、吸毒、同性恋、个体道德危机一系列问题等依靠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相反,社会主义“有助于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各个社会中,还是在世界社会中——变得更加文明,更加人道和公正,更符合人类存在的最高意义——个人在自由社会中的自由发展”[注]戈尔巴乔夫:《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总之,戈尔巴乔夫是作为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者提出自己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他的理论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应该说,其理论的初衷是为使苏联摆脱斯大林模式引发的政治、经济、文化危机而进行一场社会改革,但是,由于其理论和改革操作的步骤严重脱离苏联当时的国情,致使改革失败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脱离社会主义道路,完全易旗改制。
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思潮是指,苏联解体之后至今这一段时期内在俄罗斯社会上以各种形态出现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既不同于18世纪古典社会主义思想,也不同于苏联时期包括列宁、斯大林、戈尔巴乔夫等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在近20多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伴随俄国社会转型而变化,是一种相对于历史上其他时期而言的一种“新社会主义思潮”。从其所处历史背景、理论表现形式、理论诉求、社会基础等几个方面来看,其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有所不同。
首先,新社会主义思潮具有自发性和非官方性。苏联之后的俄罗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彻底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和体制,社会主义思想理念不再是执政党的治国方略和官方意识形态。但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却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这种广泛的社会基础来自俄罗斯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苏联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惯性。尽管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上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苏联时期社会所建构的医疗、教育、科技等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给人带来的各类福利和相对平等,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达到的,因此,在俄国,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一种天然的怀念。社会各个阶层,从政党领袖到普通百姓,对社会主义从思想理论把握到感情寄托,都有深厚的基础,因此,社会制度转型之后,俄罗斯社会主义在经历了短暂的被极端否定之后开始由弱渐强,逐渐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这种社会主义思潮是自发的、非官方的,是从人们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和基本价值诉求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苏联时期社会生活运行方式、广大民众的社会心理诉求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国家内外动荡、失范、危机的一种反映。
其次,从理论存在形态上来看,新社会主义思潮以不同的形式在社会中存在。第一,作为社会政治理想的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思想是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整治方案的一种备选方案。尽管在政治、经济体制上选择了自由主义的宪政发展道路,但是,以社会主义为旨趣的政治理想作为一面镜子也会对现行的政治给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这种社会治理理念也将起到“参政”的效果。第二,作为政党文化基础的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也作为左翼和中左翼政党的文化基础影响和决定政党的建设。在俄罗斯转型的过程中,由原来的一党执政转变为多党执政,各种政党的数量迅速膨胀。但是,由于俄罗斯以前缺乏多党制的文化土壤,包括执政党在内的绝大多数政党都缺乏自己的政党文化基础。绝大多数政党在政党的宗旨、组织制度、思想基础等政党建设所必须的基础要素方面并不牢固也不完善,经不起风浪的考验,更多的政党更像是一些乌合之众的临时伙伴或股份公司合伙人的团体。从长远上看,一个政党,特别是左翼政党,要想有竞争力、战斗力、影响力,必须在组织建设上、思想建设上狠下功夫,而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理论成为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第三,作为公民思想观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包含的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等理念在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而且深入人心。尽管俄罗斯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经常发生剧变,但是,作为人的基本价值观的社会主义观念并没有泯灭,相反在俄罗斯的大众中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这种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的社会变革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当然,这种观念往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而是包含着“平均主义”、“爱国主义”、“无偿奉献”、“互帮互助”、“集体主义”等复杂内涵,但是总体上这些内涵与社会主义理念具有一致性。
再次,学术界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新思想和新学说。苏联解体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和研究仍是俄罗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经历了几个阶段,出现了几个主要的流派。第一个是极端的否定社会主义的理论派别和倾向。这个理论派别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进而也否定社会主义。该派认为,苏联社会之所以与西欧国家之间距离不断加大并最终走入历史的死胡同,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当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理论把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及其弊端当作是社会主义本身,而缺乏对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这一理论观点在苏联解体初期很有市场,但随后逐渐被人们抛弃。第二个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理论派别。这个派别在理论上坚持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与第一个极端否定派一样,除了态度和立场鲜明之外,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第三个是反思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他们在反思极端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在审视俄罗斯全面社会变革实践的后果之后,开始从理论到实践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反思。这一流派从根本上肯定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区分了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与社会主义探索的差异,认为社会主义还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不能因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失败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第四个派别是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派别不满足于对以往社会主义的成败作历史考察和评价,也不拘泥于对经典作家社会主义理论作文本解读,而是把理论的目光聚焦于社会主义合理性上。进入新世纪,俄罗斯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作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奥伊泽尔曼、巴加图里亚、谢苗诺夫、梅茹耶夫、斯拉文、布兹加林等一大批哲学家、经济学家,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从理论上进一步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寻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他们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新观点、新理论。
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重要代表梅茹耶夫提出的“文化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代表性。在梅茹耶夫看来,以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大多是“社会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错误论”、“社会主义乌托邦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理论观点,但是上述观点并没有真正体现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思想。梅茹耶夫认为:“人们可以在不同意义上谈论社会主义,其一,视其为意识形态,即社会变革必然性的根据;其二,各种政党的政治运动;其三,存在于当下或某个地方的政权中体现在社会秩序中的现实性。”[注]布兹加林等:《21世纪社会主义-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学派14篇论》,(莫斯科)文化革命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而且在理论上围绕上述三个维度作了充分的研究。但是,上述研究已经成为历史的事实,与今天人们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问题于事无补。
梅茹耶夫认为,首先应该明确“社会主义是意识形态还是科学”[注]布兹加林等:《21世纪社会主义-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学派14篇论》,(莫斯科)文化革命出版社2009年版,第115页。。通过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考察和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论述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各种学说的分析考察,梅茹耶夫更倾向于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从社会主义实践来看,苏联的社会主义在苏联人看来是社会主义,而对其他人而言则是“兵营”、“集中营”,毫无自由可言。在理论上,马克思否认自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而强调自己是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品,而共产主义才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品。
梅茹耶夫探讨了“社会主义理念中的文化内涵”[注]布兹加林等:《21世纪社会主义-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学派14篇论》,(莫斯科)文化革命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他认为,对于当今而言,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特殊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称为文化空间”[注]布兹加林等:《21世纪社会主义-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学派14篇论》,(莫斯科)文化革命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梅茹耶夫从作为一种与现代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相对立的意识形态出发,把社会主义视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因为,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蓝图和愿景,蕴含着自己的理念和价值诉求,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表达。马克思曾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的内在关联,认为人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自身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因此可以说是文化的创造主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利益关系,而且体现出人在物质和精神生产领域的创造活动和文化权益。社会主义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的文化地位及其重要性。在梅茹耶夫看来,“在普遍形式上,社会主义是文化规则,它高于经济和政治规则。在‘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中,社会主义把文化置于首位”[注]布兹加林等:《21世纪社会主义-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学派14篇论》,(莫斯科)文化革命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在此,梅茹耶夫强调自己要跳出原有的理论视野和阈限,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置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根基上,而不是在这种根基之上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层面上。
梅茹耶夫认为,从文化上讲,“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在自由和平等问题上是‘一个目的-两种路径’”[注]布兹加林等:《21世纪社会主义-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学派14篇论》,(莫斯科)文化革命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他认为,无论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追求人的自由与平等问题上,目的一致,殊途同归。社会主义更强调所有人的自由与平等,特别是工人、农民等社会较低阶层民众的权利,而自由主义则更多地体现在如何通过法律制度去保障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梅茹耶夫认为,社会主义并非只体现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平等,更主要的体现在“自由时间”上的平等。他提出了“自由时间是社会主义的实现”[注]布兹加林等:《21世纪社会主义-后苏联批判马克思主义学派14篇论》,(莫斯科)文化革命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的理论命题。他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以不断缩短或减少劳动时间,增加休闲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为目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的许多分析,都是以人的劳动实践和自由时间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或保证人的自由时间和支配自由时间上的平等。梅茹耶夫还探讨了“当代世界中的社会主义理念”,重点探讨了苏联时期和当今俄罗斯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新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诉求不尽相同。除了从学理上对社会主义进行学术探索,一些左翼政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纲领。有的坚持“传统社会主义”,有的提出“新社会主义”政治纲领,试图从中体现出所在政党的施政纲领和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诉求。例如,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1995年1月22日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纲领》中,对社会主义作了如下的表述: “根据列宁的定义,我们为完全的社会主义下的定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按劳动数量、质量和成果分配生活资料的无阶级社会。这是在科学计划和管理、采用节约劳动力和节约资源的后工业化工艺的基础上达到的具有高度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社会。这是具有真正民主和发达的精神文明、鼓励个人的创造积极性和劳动者自治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未来共产主义联合体的必要前提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在共产主义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注]参见《国外理奋动态》,1996年第6期。
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和由安德列耶娃领导的全联盟共产党(布)坚持“传统”社会主义,他们表示既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也忠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路线和政策,反对俄罗斯社会流行的市场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和民主社会主义等等。俄共主张“革新”社会主义,其主张的社会主义不是恢复过去“失去社会主义优越性和脱离群众”的旧制度,而是根据世界新趋势建立“革新了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要“符合生产力、生态安全的现代水平,符合人类面临的任务的性质”。俄罗斯劳动人民社会党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强调公正、民主、自由、平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等价值原则。“争取新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新社会主义”,1997年底,在莫斯科举行的新社会主义运动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社会主义宣言》,新社会主义在批判地分析“现实社会主义”,总结了瑞典、中国及其他各类社会主义经验,分析了俄罗斯社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认为新社会主义的内容应包括:第一,“新社会主义首先看作真正的人民的社会主义”。第二,“新社会主义——是在技术、经济和政治方面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后资本主义社会”。第三,“新社会主义——这是以向后工业发展阶段过渡的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第四,“新社会主义——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第五,“新社会主义——这是生态社会主义,能够切实保证居民的健康,保证公民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第六,“新社会主义的一项最重要任务——恢复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可享受的以具体人为目标的适宜的社会居住环境”。第七,“新社会主义模式的基础是包括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职能在内的社会的广泛民主化”。第八,“新社会主义——这是克服人与劳动、人与权力以及人与培养有创造性的自由的个性的其他社会生活范畴相异化的社会”。第九,“新社会主义的基石是精神、道德和人道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口头上,而且表现在其实现的方式和方法上”。第十,“新社会主义——这是对世界开放的社会,是实现同其他所有社会和国家积极进行商品、价值和思想交流的社会”。[注]参见《新社会主义宣言》,孙凌齐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季刊)1999年第1期。
除此之外,“公正俄罗斯”党的指导思想则是“新社会主义—21世纪社会主义”。2007年2月27日,米罗诺夫在“公正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深信,新社会主义—21世纪社会主义作为理论和生活本身,能够回答今天俄罗斯和世界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和挑战。”他们“要寻找一条符合国家的自然、气候、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人民的传统和尊重的东西、精神和道德价值的道路”。对于今天的俄罗斯来说,“社会主义思想是使大家联合起来的思想,不是使人们互相对立的思想,是把他们团结起来投身于共同事业的思想”。他宣称:“我们致力于争取社会主义的公正的俄罗斯!”[注]李兴耕:《“公正俄罗斯”党的崛起及其“新社会主义”》,《当代世界》2007年第10期。
作为一种美好的人类历史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理念遍布人类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和历史阶段。这种思想理念既有自觉的理论形态,也有通过各种宗教神学教义或思想家、政治家们的政治理念所表达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或社会制度设计方案,早在19世纪初期西方不同国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就作过一些试验;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在20世纪的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历史画卷。在20世纪人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列宁开创的长达近七十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尽管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在今天的俄罗斯和独联体境内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种实践的历史惯性所产生的冲击力以及留下的历史轨迹今天依然清晰可见。这种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后果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影响巨大,对当今的俄罗斯的影响更为深刻。当今俄罗斯社会里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潮尽管不再是被执政党和国家宪法赋予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合法性,但是,这种思潮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并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在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观念之中,深刻地影响俄罗斯的社会未来。
首先,当代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文化思潮将对俄罗斯社会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第一,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思潮作为社会政治方案、社会理想设计,符合人类社会对公平、正义、自由追求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俄罗斯的新社会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选择并不会因为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转型而丧失生命力。从这种思潮的表现形态和基本的价值诉求来看,尽管人们对俄罗斯新社会主义的内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基本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却大致相同。总体上看,俄罗斯的新社会主义思潮是建立在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反思、批判、否定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对苏联教条式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反思、批判的基础上重新回到马克思理论基础上总结出的,是在吸取世界范围内的包括民主社会主义、自治社会主义、人道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各种“理论”或“宣言”更加凸显“公平”、“正义”等最能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理念。俄罗斯的新社会主义思潮主要产生于苏联解体至今的俄国社会中,尽管某些理论或宣言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但总体上却具有现实基础,因此,这种理论总体上反映了俄国的社会历史现实,从而使得这种思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第二,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思潮今后一个时期对俄国社会产生影响是俄罗斯当下国情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任何社会的转型、变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社会转型是通过“休克疗法”在“瞬间”完成的,苏联历经七十年形成的“社会主义”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不会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变,苏联时期留下的“社会主义痕迹”和产生的“历史惯性”也不会短时间内消失,因此,这种思潮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例如,近七十年的以公有制、计划经济、中央集权、意识形态高度统一等为内核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所遗留下来的集体主义观念、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情怀、计划性的生活方式、对公有制的美好幻想等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在俄罗斯社会至今仍然存在。这种文化不仅受到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浸润,而且植根于今日俄罗斯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平等作为社会主义价值文化的重要内容,深深地根植于俄罗斯的历史传统,尤其是根植于古俄罗斯普遍存在的村社制度之中,这种基本的价值观念至今依然深深影响着俄国人的行为。另外,“休克疗法”式的社会转型引发了人们的价值断裂和心理失衡。新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腐败横行、福利下降、社会保障缺失等弊端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反感,新的制度以及与其相匹配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长期性和滞后性同样导致人们的价值混乱和价值失衡。作为社会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理念不会因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而立刻消失。各种政党的政治文化,特别是自由主义的理念和文化短时间内无法培养起来,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在自由主义获取全面胜利之前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从俄国的现实政治来看,社会主义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共产党、民主社会党等左翼在野党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探讨中,也存在于执政党的治国方略中。广大公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诉求“倒逼”执政者不得不在治国方略中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元素。例如普京在2012年2月发表的《俄罗斯的社会政策:建设公平社会》一文中指出:“俄罗斯是一个福利国家。与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国民收入相当的国家比,我们的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社会保障有几个宗旨,包括:扶助因客观原因无法谋生的弱势阶层,保障社会晋升机制,确保‘起点公平’,促进个人充分发挥才能和天赋。人民对社会公平的评价是衡量社会保障政策效果的标准。”[注]普京:《普京文集》(2012-2014),世界知识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8页。事实上,普京执政之后,特别是从第二任期开始,大力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保障事业。他积极推行全民免费医疗、改善住房条件、推动教育公平、提高全民道德和艺术素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等一系列举措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
其次,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文化思潮在与其他社会文化思潮的博弈中,为俄罗斯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资源,并深刻影响了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方向和特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资本主义在对封建制度、贵族等级制度的批判中确立的自由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样存在不完善性和种种弊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通过宪法的形式确立了自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从而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走向。但是,俄国的社会转型必定受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实条件等内部和外部因素制约,从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思潮所蕴含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无疑会深刻地影响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一方面,世界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也采用混合经济或走第三条道路,大量吸收社会主义理念去寻求社会发展。这种趋势或者做法也会与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思潮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生活。普京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企业的国有化、针对西方的人权高于主权的做法提出“主权民主”等做法体现出某些社会主义理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对限制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上具有抗衡作用。俄罗斯新社会主义思潮本身就是针对俄国的以自由资本主义为核心的各种思潮而存在的,必将在与后者的博弈中对俄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影响。
第三,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博弈必将长期影响俄罗斯的社会主义思潮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原则与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的交集越来越大,而不是两种非此即彼的选择,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主旨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入批判之后已经不断被资本主义文化所吸收和消化。资本主义社会越发注重公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在教育、收入、医疗、人权等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民主社会主义从理论到执政党的实践,对资本主义有较大的改良作用。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反而正以一种事实上的胜利而发挥其影响。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没有终结,而且还在不断地变化,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弊端不断显现,社会主义作为其对立面和矫正器抑或是替代品的努力就不会终结。福山所谓的乐观主义的“历史终结论”很快就被世界历史的发展所推翻。2008年的金融危机现实无疑是对1989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事实的再次颠覆。俄罗斯的社会主义思潮不会终结,只要俄罗斯不被开出地球,只要俄罗斯不可避免地融入被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俄罗斯的社会主义思潮就不会偃旗息鼓。
总之,全球化背景下的俄罗斯无论是内部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还是外部的社会主义在全球的广泛影响,都必然会对俄罗斯社会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