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二勇,杨小敏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875)
“201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以“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为主题,于2013年9月7-8日在河北邯郸成功举办。论坛由民进中央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协办,民进河北省委、河北省教育厅、邯郸市人民政府等联合承办。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理事长罗富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河北省委会主委王刚,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葛振江,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朱旭东,中共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市长回建等领导,以及两岸三地的教育界专家学者、师生代表等200 余人出席论坛。
论坛分别由朱永新、庞丽娟、朱旭东、王刚等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指出,要下大力气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出实招,让中国农村教育跨上新台阶,使中国梦成为每个中国农村孩子的梦。论坛聚焦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聚集各方智慧和力量,对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研判,以在政策层面影响和推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严隽琪副委员长指出,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短板是农村教育,要从城镇化背景下考虑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公平和质量视角下谋划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供给,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职业认同感。她强调,在社会结构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城镇化影响下,农村空壳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农村教育师资配备提出了严峻挑战,要前瞻、系统、协调地布局规划,提高应变能力,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和机制;师资质量是教育质量之本,亟需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和提高质量,“公平”和“质量”应成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主题,成为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的重要指导思想;实现和保障农村儿童平等的教育发展权利,与实现和保障农村教师的平等权益不可分割,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与制度设计,必须着眼于激发校长和教师自主的、内生的活力,有效实现和保障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与整个教育体系的变革联系起来,用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引导和保障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培育和维护教师的职业精神,保障包括农村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体验到教育生活的幸福,使其追求心中的教育理想,不仅乐于而且善于树人育人。
罗富和副主席指出,农村教育政策的谋划实施,要做到四个有利于:一是要有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更加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将其纳入考核政绩的标准,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要有利于弘扬师德,引导教师树立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把全部心血奉献到农村教育事业中去;三是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四是要有利于加大对农村师资的支持力度,省统筹、县为主、中央协调,加大对中西部和偏远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长效机制。他强调,要把农村教育放在教育改革的总体谋划之中,更加尊重农村教师,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
董奇校长表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提高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我国农村教师队伍规模庞大,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影响着我国教师质量的高低;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也决定着中国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有必要加强对农村队伍建设存在的许多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尤其是要研究分析农村教师结构不甚合理、整体素养偏低、单向流失严重、工资待遇较差、职业倦怠较强等问题,为国家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改进、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葛振江副司长从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师队伍、公平视角下的农村教师政策创新、“后普九时代”农村教师的新使命等方面,阐述了农村教师队伍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走向。他指出,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教师面临表面富余和结构性不足、教师难以流入和难以退出、农村学校高需求与教师素质偏低等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努力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要进一步全方位谋划农村教师工作的政策创新,创新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大力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改善农村教师待遇;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要立师德、铸师魂、正师风,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终身学习观。
许宁副省长基于河北的实践,提出了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问题的四大方略:一是在源头上保证,实施面向农村紧缺学科的免费师范生计划,进行师范生定岗实习和在职教师置换培训计划等;二是优化教师配置,建立以县为主、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确保新进教师质量,优化结构;三是在内涵上提升,以师德培养和专业技术为重点,针对骨干教师开展有效培训等;四是在待遇上保障,建立健全津贴、生活补助的长效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教授指出,过去20年间,名义工资方面,小学教师增长了16.3 倍,中学教师增长了16.9 倍;实际工资方面,小学教师增长了5.99 倍,中学教师增长了6.26 倍。但是,中小学教师行业工资在国民经济行业中的位次偏低,小学教师工资位于第10-16 位之间、中学教师工资位于第9-14 位之间。面临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进一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已刻不容缓;避免优秀教师流失,必须控制教师工资与其他高收入行业工资的差距;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必须扩大教师工资等级级差,同时适当控制同一等级内的工资收入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薛二勇副教授提出,我国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高,甚至其与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相比,也仅仅处于持平的状态,导致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降低;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先政策方向,为提高教师待遇奠定了扎实的政策基础;可借鉴美国确定教师待遇的因素与政策,要确立以中央和省级地方财政为主体的教师工薪发放制度,明确教师农村任教津贴、班主任津贴和交通补贴,提高教师工资,使教育行业工资与其区域平均工资之比达到1.5 及以上,以显著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台湾教育研究协会理事长杨益风认为,要为农村教师提供绝对的保障、公平竞争的保障、培训的保障、区位特殊发展机会的保障等,满足教师特殊发展需要,吸引优秀教师在乡村执教。辽宁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冯振飞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分析了当前教师待遇保障上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社会地位较低等问题,呼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长效保障机制,依法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政策,建立城乡教师同工同酬和边远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以及教师培训的财政保障机制等。
华中师范大学范先佐教授认为,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校点多、规模小,再加上城乡倒挂的编制计算标准,导致农村教师表面超编和实际缺编问题;城镇化导致城市学校生源膨胀、压力增大,而农村教育生源短缺、学校萎缩等。为此,他建议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创新教师招聘思路,培养留得住的本土名师,实行“定向招聘”与“定向培养”;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组织城镇重点中小学教师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大力提高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经济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针对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与教师编制问题,基于调查数据指出,现行办学标准落实存在问题导致教师工作紧张;教师队伍补充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无法补充进入农村教师队伍。要鼓励教师身份多样化,从而加强教师的来源保障;对历史遗留“代课教师群体”的相关问题,进行工龄核算,弥补相应的待遇;政府不得随意借调、抽调中小学教师而导致学校教师“在编不在岗”及其引发的诸多问题;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科学核编,并且从称谓上将代课教师明确为“公办合同制教师”。西北师范大学赵明仁教授认为,农村教师的素质结构、年龄结构、评价方式、培训机构等都存在问题,要在教师的招考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奖惩制度、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以激发教师教学与自主发展的主动性。
论坛围绕“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达成了五点共识,并由朱旭东教授代表大会宣读了《邯郸共识》,共同呼吁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
附《邯郸共识》:邯郸共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在我们喜迎第二十九个教师节之际,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2013·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邯郸市隆重举行。论坛围绕“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达成了《邯郸共识》。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核心与重中之重。唯有政府高度重视,政府主导,并且带动各方共同努力,建设起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并且安心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质量提高才有根本保障;城乡教育均衡、新农村建设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可能实现的目标。
二、健全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必须让广大农村教师有尊严地工作与生活。要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从教,首先必须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大力加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将之纳入各级财政教育预算;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大幅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扩大中央政府农村教师周转房试点,推动地方政府支持和落实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健全农村教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农村教师定期免费健康体检机制和工作休假制度。
三、完善农村教师素养提升体制机制,让农村教师专业地教。要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健全农村教师培训体系,支持高师院校和地方教师培训机构建立多方合作、立体式农村教师培训网络;推动校本研训机制创新,整合传统教研和校本培训,鼓励农村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做中学、研中学、学以致用”;完善远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系统,支持建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云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库、在线交流平台、远程咨询和支持平台。
四、加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力度,让农村教师有贴身的培训。要支持农村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必须要有“接地气”的专业教师培训机构。改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硬件条件,支持其建立远程继续教育云网络平台的地方终端;提升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定期组织培训者培训,支持其到高师院校进修;支持有基础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转制为地方教育大学或挂靠大学的教师学院,建设有大专水平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及省级统筹的管理体制。
五、创新教师管理模式,让农村教师安心地完成使命。要让农村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必须在教师准入、录用、职务职称评聘、考核、退出、荣誉表彰上进行机制创新。创新教师准入和录用机制,根据班师比和生师比等综合确定农村教师编制,通过定向培养-准入-录用、先录用后培训再准入等多种机制,让有志在农村从教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教师队伍;创新职务职称评聘机制,通过倾斜农村、设置正高、评聘结合等机制,让农村教师在发展上有奔头;创新教师考核和退出机制,通过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多种评价考核机制,着重考查师德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畅通农村教师退出机制,让师德不合格、农村教育使命感缺乏、教育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动态流出;创新教师荣誉表彰机制,通过加大对农村教师表彰力度、设立专门性高级别农村教师荣誉称号、引导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等措施,让师德高尚、有崇高使命感、能力强的农村教师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我们认为,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必须让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和专业地工作、有尊严和幸福地生活。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关怀下,通过在体制创新、机制改革和政策制定上狠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建设一支具有投身农村教育使命感,业务素质优良、专业发展动力强、有活力有担当、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