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宗胜
积极心理治疗是积极心理学在临床治疗领域的治疗实践。学界近几年对积极心理治疗兴趣大增,关于积极心理治疗的实践研究也越来越多,如俞晓歆和耿文秀等人在戒毒治疗中的应用[1],郭丁荣和任俊等人对品味的研究[2]。
治疗方法总是遵循特定的人性观的[3]。如果人性本质上受破坏冲动的驱使,那么治疗者的角色就是要严厉地限制那些冲动。如果人性本质上受建设性冲动的驱使,我们的角色就是要放松对那些冲动的限制。Maddux在《制止“疯狂”:积极心理学对疾病观念与DSM的解构》一文中指出,心理学一直以来都基于“性本恶”的基本假设,它强调人的本性是负面的,是需要控制的[4]。积极心理学摒弃了主流心理学“性本恶”的人性观,正如塞利格曼说过的:“'性本恶'的观点弥漫在西方思想中,如果积极心理学试图推翻某些学说,就肯定是这个了。”[5]卡伦·霍妮相信人有朝向自我实现的内在倾向,最近周雅和刘翔平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这一个体内部积极实现力量的存在[6]。
卡尔·罗杰斯认为生物体具有发展自身潜力以维持或增强生物体本身的先天趋势,人是倾向于发展自己潜能的,罗杰斯把这种成就定向称为实现倾向,它意味着人们知道自己最好的人生方向[7]。罗杰斯提出了有机体评价过程(OVP)的概念,OVP指人天生的一种能力,他们知道什么东西对自己重要,以及什么东西是完满的生活所必需的。罗杰斯认为,人类可以信赖自己的身体,身体通过一些生理过程知道需要什么东西,以及什么有助于他们自我实现。实现倾向的概念为积极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罗杰斯和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的思想是积极心理学的源头,他们认为,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会阻碍OVP。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父母传达给孩子一种信息:要得到爱,她必须学习好。小孩把这种信息内化,认为学习好是她价值的条件。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社会环境里,价值的前提条件影响了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并不在自我实现倾向的方向上。这是人对自己最基本的背离,为了保存他人的积极关注而篡改了自己的价值观,违背了自己的OVP。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社会环境里,人的自我实现与他们的实现倾向一致,从而获得不断的发展。根据这种观点,心理失调是价值条件的内化造成的。
1.2 德西和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和瑞恩的自我决定理论(SDT)也包含实现倾向的概念,并且定义了自我实现所需社会环境提供的营养。自我决定理论假定3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治、胜任感和亲缘需要,并且认为这3种需要的满足是成长所必需的。事实上,德西和瑞恩用来衡量自治、胜任感和亲缘需要的例子也可以衡量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更宽泛的概念[8],满足需要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之间的区别也许只是用词的不同。
1.3 有机体评价过程(OVP) 像马斯洛和罗杰斯这样的早期积极心理学家的观点影响了现在主流心理学的研究[9]。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OVP的存在。Sheldon,Arndt和Houser-Marko认为人们追求良好结果的倾向可以作为OVP存在的证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对于那些对他们幸福更有利的目标有更大的倾向性[10]。唐家林和李祚山等人的研究表明,积极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11]。窦凯和聂衍刚等人的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12]。目标实现与强烈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关联感有关,这些会带来更大的幸福。王振宏、刘亚和蒋长好的研究显示,个体内部趋近动机会影响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调节[13]。那些为了内部原因而不是外部原因而追求目标的人,在那些目标上的努力更持久,也更可能达到目标。内部志向、内部动机、使用优势的内部渴望都对幸福有积极的影响。这些证据说明,个体有先天的发展趋势,这是身体内部的有机体评价过程OVP的声音。
作为治疗者,如果我们假设OVP存在,那么我们的想法就是要促进OVP,并通过倾听来访者内心的声音来帮助他们。如何帮助人们听到他们内心的声音呢?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的治疗方法都认为治疗的关键在来访者而不是治疗者。罗杰斯在《治疗性人格改变的充要条件》中提出了促进OVP的六条充分和必要的条件:①两个人有心理上的接触;②来访者处于不协调、脆弱或焦虑的状态;③治疗者自身是协调的;④治疗者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访者;⑤治疗者能从来访者的角度理解来访者的情绪,并且努力把这种体验传达给来访者;⑥在与来访者的交流方面,治疗者至少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理解情绪[14]。协调、共情并对来访者无条件积极关注,如此看来,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是建立在治疗者情商之上的深奥的经验法。
2.1 情商为基础 治疗者的协调是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基础。协调是指人意识到他们内心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他们恰当地表达这些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这就是说,在人的内在认知、情绪状态、他们对这些状态的意识和他们清晰的表达这些状态的能力之间有一致性。正如Salovey,Caruso和Mayer在《情绪智力的积极心理学》中所说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的协调、情绪理解涉及了情商的所有4个方面[4]。协调的治疗者能从来访者的角度理解来访者的情绪,能理解来访者的感情以及他们是如何去感受的。他们能够识别情绪,理解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用他们的情绪创造性地作用于治疗关系。这意味着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者对自己有深刻的了解,并且能够让来访者展现真实的自己。
2.2 重视咨询关系 积极心理学主张帮助来访者找到自身的优势,问题是如何帮助人们意识到自身的优势。皮特森和塞利格曼认为个人的标志性优势传达了一种所有权和可靠性,一种使用它们的内部渴望,以及一种必然要如此做的感觉[15]。标志性优势是与内部的兴趣和价值观一致的,这一点得到了胡金凤和孙配贞等人研究的支持[16]。宋佳萌和范会勇等人的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对个人的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17]。在支持性的语境下,来访者的优势会在治疗关系中自然地显现。因此,做到协调和共情的治疗者能为来访者提供探索自身优势的氛围。杨晶晶等人的研究显示关系质量对幸福感有重要的影响[18],曾红和郭斯萍关于中国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解释,他们认为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即包含良好的关系[19]。
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治疗关系的质量,治疗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使用了某些治疗技术、训练或测试,治疗关系和来访者内心的资源更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说治疗技术没有用。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大量来访者发现了有用的干预策略[20]。干预技术的使用在来访者中心治疗中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过,既然来访者认为某些测试或技术的确促进了他们的OVP,积极心理治疗者也没有必要拒绝这些有效的技术。
2.3 以来访者为主体 来访者中心治疗只是积极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其他重视来访者作为活动主体的治疗方法也许同样是很好的积极心理治疗[21-22]。塞利格曼和皮特森讨论了他们认为是积极心理治疗和积极临床心理学的东西[23]。很大程度上使治疗成功的是“深层策略”,例如灌输希望、讲述故事、建立优势,这些都被成功的治疗者本能地使用过,例如郑小方和陈华莲对具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研究[23]。积极心理治疗的治疗者帮助来访者找到那些有可能提高心理幸福的领域,然后在这些领域进行探索。这种治疗总是来访者导向的,按来访者的速度在来访者的方向上前进。治疗者就像一个同行者,适当的时候,他可以提示某些进步或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在存在主义治疗背景下,Bretherton和Orner写道:“……存在主义方法与积极心理治疗最明显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主要关心来访者呈现的东西而不是缺陷和障碍的通用模型。利用现象学的方法,治疗者试图摒弃他们关于来访者的许多假设和反应(包括对治疗进展的渴望),以便更好地融入来访者的生存状态。通过减少对来访者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存在主义治疗者可以确定他们的发展潜力和局限。[24]”
3.1 理解心理问题的新框架 积极心理治疗代表了心理治疗实践上的一些重大变化,它拒绝看待心理问题的医疗模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心理问题的过分医学化。积极心理学建议采用内在实现倾向的概念模式取而代之。通过把所谓的心理障碍看做我们内心实现倾向受阻程度的表现,我们会把不幸和幸福理解为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不同的范畴。实现倾向提供了一个同时贯穿精神病学和幸福的整体框架。这并不是说在考虑心理问题时完全拒绝医学的方法,一些精神病患者最好由医学领域的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来治疗,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癫痫和脑器质性疾病。然而,所有的心理问题最好通过医学模式来理解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
3.2 社会革新的前奏 所有的疗法都形成于一定的社会背景,积极心理治疗是当前西方社会背景下的一场革命。西方社会更重视外部价值而不是内部价值,在西方社会,人们大都会产生有关达到经济上的成功和物质财富重要性的内化价值观,通常,没有获得经济成功和物质财富的人不如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受尊重。理论上讲,来访者中心疗法应该促进一个人远离物欲横流的愿望而转向内部志向。帮助来访者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探索对他们重要的价值观,这不符合西方社会重视外部价值的取向。积极心理治疗不是关于社会适应而是关于个人发展,这预示了西方社会价值观的转向。
3.3 对治疗师自我成长的启示 积极心理治疗提出了治疗师训练程序的问题。当前许多专业的心理训练由于强调诊断和技术而误导了治疗师。治疗师内心的协调和建立真正关系的能力更重要。治疗师个人的发展才应该是训练的核心。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基于实现倾向的概念,提出了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积极心理治疗并非指某种特定的技术,而是治疗者的思想(即治疗者的人性观)。我们关于人性的观点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心理治疗者。积极心理治疗把心理问题看作实现倾向受阻的结果。成为积极心理治疗者的关键是治疗者接受一种观念:治疗者的任务是促进来访者的实现倾向。这是关于治疗的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理念,它认为来访者而不是治疗师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治疗师的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听到他们自己内心的声音,消除阻碍患者道路的障碍,剩下的就顺其自然,顺应患者内部的自我实现力。积极心理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的任务是,趋向成长和发展的先天倾向和能够释放这个内在倾向的社会环境条件。
[1]俞晓歆,耿文秀,姜永,等.积极心理学在戒毒人员团体辅导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12,35(2):494-497
[2]郭丁荣,任俊,张振新,等.品味:主动用心地感受积极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7):1262-1271
[3]邱鸿钟.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2008,16(3):354-356
[4]C R Snyder & S J Lopez(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5]Seligman M E P.Positive psychology:Fundamental assumptions[J].The Psychologist,2003,16:126-127
[6]周雅,刘翔平.轻微及中度抑郁者的积极自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19(3):312-318
[7]Joseph S.Client- centered psychotherapy:Why the client knows best[J].The Psychologist,2003,16:304-307
[8]La Guardia J G,Ryan R M,Couchman C E,et al.Within - person variation in security of attachment: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attachment,need fulfilment,and well- 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367-384
[9]Sheldon K M,& Kasser T.Goals,congruence,and positive well- being:New empirical validation for humanistic ideas[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001,41:30-50
[10]Sheldon K M,Arndt J,Houser- Marko L.In search of the 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The human tendency to move toward beneficial goal choi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3,71:835-886
[11]唐家林,李祚山,张小燕.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105-1108
[12]窦凯,聂衍刚,王玉洁,等.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36(1):139-144
[13]王振宏,刘亚,蒋长好.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45(5):546-555
[14]Rogers C R.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J].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1957,21:95-103
[15]Seligman M E P,Peterson C.Positive clinical psychology.In L G Aspinwall & U.M.Staudinger(Eds.),A psychology of human strengths:Fundamental ques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a positive psychology[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305-317
[16]胡金凤,孙配贞,郑雪,等.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关系和谐的中介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8(3):314-321
[17]宋佳萌,范会勇.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357-1370
[18]杨晶晶,Ariela Lowenstein,Todd Jackson,等.代际团结潜在类别与关系质量对自陈健康及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45(7):811-824
[19]曾红,郭斯萍.“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J].心理学报,2012,44(7):986-994
[20]Lopez S J,& Snyder C R.(Eds.).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M].Washington,D 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
[21]Follette W C,Linnerooth P J N,& Ruckstuhl L E.Positive psychology:A clinical behavior analytic perspective[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001,41:102-134
[22]Resnick S,Warmoth A,& Serlin I A.The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connection: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J].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2001,41:73-101
[23]郑小方,陈华莲.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64-66
[24]Bretherton R,Orner R.Positive psychotherapy in disguise[J].The Psychologist,2003,1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