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文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占我 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50%[1],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病程长、迁延不愈、易复发,给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单纯的药物治疗与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相适应,因此,促使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探讨在家庭中的干预措施对患者的社会康复疗效十分必要。本文从家庭护理的角度对患者的康复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
1.1 对象 选择2012年1-12月平谷区精神病医院临床显著好转及以上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②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③至少有1名有能力监护的家庭照料者与患者共同居住;④患者及家庭照料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家属不愿承担监护责任者;②拒绝工作人员访视者。符合入组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7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家庭护理组(以下简称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以下简称为对照组)。干预组:共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5.6±8.8)岁;未婚 16例,已婚 14例,离婚2例,再婚3例;初中文化23例,初中以上文化12例;总病程(91.1 ±64.4)月;发病次数(3.5 ±2.3)次。服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26例,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9例。对照组:共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36.1±12.7)岁;未婚15例,已婚11例,离婚4例,丧偶2例,再婚3例;初中文化21例,初中以上文化14例;总病程(97.5±65.9)月;发病次数(3.2±2.1)次。服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27例,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8例。
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平均病程、发病次数和服用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由1名护士和1名精神科医师组成干预小组,在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每月入户1次,每次进行1小时的家庭护理干预,持续半年。护士负责家庭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精神科医师负责用药指导及量表评定。
1.2.1 护理干预方法 ①生活自理训练:在护士指导下,家属与患者共同制定日常生活计划,安排作息时间,力求从简单到复杂,使患者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并能增加患者的成就感。②社会交往训练:鼓励患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兴趣,增加社会交往和互动。③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对患者和家属普及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抗精神病药的治疗知识,提高患者、家属对服药的认识水平。④监督患者服药:要求药物应由家庭成员保管,严格遵医嘱服药,同时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定期复诊,不可自行更改药物及药量,劝导认为自己已经痊愈不愿服药的患者,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精神病复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对拒绝服药的患者,采取多种方式确保患者治疗,如暗服或改用长效针剂等。⑤指导患者劳动:与家属、患者一起制定适合患者的家务劳动计划,由家属监督执行,护士定期进行检查。对照组每个月门诊或家庭访视一次,仅进行必要的药物处置。
1.2.2 评定方法 由经过训练的精神科主治医师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表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3]、康复状态量表对所有患者分别在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进行评估。自制一般资料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平均病程、发病次数和服用第一代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等方面情况。
1.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
2.1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社会功能情况 见表1。
表1 社会功能量(n=35,±s)
表1 社会功能量(n=35,±s)
t P干预组 10.66 ±3.41 9.14 ±2.35 5.311 0.组 别 入组时点 第6个月005 000对照组 11.29 ±2.28 10.71 ±2.18 1.909 0.065 t -0.906 -2.900 P 0.368 0.
干预半年后,两组间社会情况有明显差异,干预组优于对照组。自身比较中,干预组在干预后与入组时有极显著差异,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2.3 比较干预前后康复状态 见表2。
表2 康复状态量(±s)
表2 康复状态量(±s)
t P卫生能力综合评分项 目 干预组(n=35)对照组(n=35)008入组时点 6.71 ±2.73 6.34 ±3.11 0.531 0.597第6 个月 2.26 ±1.38 2.91 ±1.36 -2.008 0.049生活能力综合评分入组时点 14.34 ±3.46 15.23 ±2.29-1.264 0.211第6 个月 10.09 ±2.27 11.94 ±3.12-2.846 0.006工作情况综合评分入组时点 16.57 ±2.85 15.83 ±1.64 1.337 0.187第6 个月 10.54 ±1.90 12.11 ±1.94-3.427 0.001关心和兴趣综合评分入组时点 14.14 ±2.65 14.86 ±2.05-1.263 0.211第6 个月 11.34 ±2.31 12.03 ±1.96-1.337 0.186社交能力综合入组时点 11.29 ±2.75 10.37 ±1.96 1.603 0.114第6 个月 6.29 ±3.03 7.94 ±1.88 -0.003 0.
两组间在入组时各方面能力均无差异。干预半年后,在卫生能力、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方面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均 <0.05。
许多研究表明[4-5],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在社会问题判断与解决问题方面存在障碍,存在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易伤害性,其中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后,大多数回归家庭,治疗由医院转到了家庭,家庭照料者承担起服药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主要任务。但患者回归家庭后,常因环境变化,照料者缺乏专业知识、康复技能等原因,其住院期间的改善不能得到巩固。
在开展家庭护理干预过程中,医护人员给患者和家属提供各种专业的医疗和护理知识、互相支持和理解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消除负性认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从而为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奠定了基础[6]。良好的家庭支持,使患者的情绪得以稳定,从而增强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减轻精神疾病残留症状、预防疾病复发起到关键性作用,也促进了患者与社会的接触,减轻了退缩症状[7]。护理人员定期的家访也使患者获得了生活技能及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专业性指导,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活动,而生活质量提高,又可促使患者自觉地进行心理保健和功能性恢复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减轻社会功能的残疾程度,本研究与郭红利[8]、黄芹[9]等研究结果相近。通过康复状态量表能够反映出,患者经护理干预后,在卫生、生活、工作、社交等能力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而关心和兴趣综合评分两组间无明显改善,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对患者此方面影响严重或家庭干预时间短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重新适应与健康行为重建的过程。它的预后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做好其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护理干预可营造具有家庭氛围的医疗、护理环境,将护士、家属、患者融合为一体,能够随时与患者沟通,满足患者需求,掌握社会适应技能,体现了人性化护理模式。
[1]朱锡熙,宋志艳,邵清水,等.精神病住院病例45年抽样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4,16(1):31-35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8-75
[3]张明园.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1990,2(增刊):59-60
[4]Pharoah F M,Mari J J,Streiner D.Family intervention forschizophrenia[J].Cochrane Syst Re,2000,37(9):88-89
[5]García J I R,Chang C L,Young J S,et al.Family support predicts psychiatric medication usage among Mexican American individuals with schizophrenia[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6,41(8):624-631
[6]蒲金玉,张翠红,刘宁,等.家庭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3,18(3):163-165
[7]张丽,于兰,詹来英,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提高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19-1122
[8]郭红利,崔奎友,陶玉芬,等.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7):430-432
[9]黄芹,温石辉,李惠仙,等.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