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化解课堂交流困境

2014-12-03 12:55郑惠安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0期
关键词:化解课堂

郑惠安

摘 要:课堂交流中出现的困境多种多样,教师应变的对策也是灵活巧妙、变化无穷的,无法一一尽述。而且上面这些对策在运用的时候往往是综合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于一心”,方是课堂调控艺术的真谛。

关键词:化解;课堂;交流困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10-02

在研究性阅读课堂中,由于研读的专题比较集中,内涵丰富,对课文有较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因此学生经过研读后对课文的理解会有相对大的宽度和深度,可供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比传统的提问应答要大得多。但同时,学生也会产生更多的困惑、迷茫和偏解,使课堂交流陷入“困境”。面对这些始料未及的变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使之“化险为夷”呢?

一、当交流呈现胶着状态时

当学生在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交流的步骤不清,或交流的内容过于笼统的情况,使得课堂交流难以深入,呈现长时间止步不前的“胶着”状态。这时不可僵持,教师应冷静地分析原因,采取对策,夺路解困。

1、对于由交流的步骤不清所引起的胶着状态,可采取梳理步骤,由浅入深的对策。

执教《曼谷的小象》一课,我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车陷坑”、“阿玲”、“拉汽车”、“洗汽车”等词把课文的这个故事讲一讲。学生一时讲不清楚,我就说:“我给你们提个头,这样讲,先讲在什么地方,第二讲时间,第三讲阿玲,第四讲谁了?第五呢?第六呢?”这样按顺序一经梳理,学生就能言之有序地进行交流了。

2、缩小范围,化整为零的方法则适用于交流的内容过于笼统时的胶着状态。

研读《铁人王进喜》一课时,问:“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说的大多是“铁人心里只有群众”、“铁人工作认真”等概念性评价,缺乏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对彼时彼景的再造想象。于是老师“化整为零”,问:“铁人睁大了眼睛说的只有两个字,却用上了不同的标点符号,这是为什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在省略号到感叹号的转变中,铁人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感情起了哪些变化?”这样用小问题一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

二、当交流呈现低谷状态时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有时会被语言的表层意义缚住了手脚,不能深入思考,在屡次碰壁后,学生会失去交流的热情,使课堂交流呈现低谷状态。这时可以运用创设情境,带情入境的方法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活度,带领学生的交流向正确、深入的方向推进。请看下面教例,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暖”字的含义。下面是学生对“暖”的理解:

生:水不断撞击云崖,摩擦生热,因此用了“暖”字。

生:“云崖”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它很高,离太阳相对近了,因此“暖”了。

生:水被太阳晒得温度升高……

……

师:(稍皱眉)为了较透彻地体会“暖”字的含义,我们来听一听红军战士夺取金沙江的经过。

(播放配乐录音:1935年5月,我军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战士们顺利渡过金沙江,望着湍急的江水拍打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乐滋滋、暖融融的。)

生:“暖”是指战士们心里暖融融的。

生:是形容战士们心里高兴。

生:是指战士们的内心无比激动、兴奋之意。

学生围绕“暖”字尽其所思,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仍未有结果。当学生的思维走近低谷之际,老师没有迫不及待地“逼问”,也没有煞有介事地亮出“底牌”,而是采用了听赏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领悟,终于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当交流呈现对峙状态时

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学生就“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生:白求恩当然不是我们的客人,他自己都说了,“我不是你们的客人”。

生:那是他谦虚,要我们不要待他太客气。

生:我认为白求恩是我们的客人,因他是加拿大人,来帮助我们抗日,所以是客人。

生:他不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是白愿来的。

生:不是请来的也是客人呀!昨天,小王叔叔来我家,也是他自己来的,可是爸爸说:“客人来了,倒茶!”

师:你们说他不是客人,那是什么人?

生:不是客人,就是自己人,一家人。

师:是和……

生:和八路军是一家人,和中国人民是一家人。

师:对呀,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生:看成自己的事业。

上述教例中,对“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个问题,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使课堂交流出现了对峙的状态。这时,教师却充分相信他们能自己打破僵局,只以目光、手势、表倩等表示期待,示意学生大胆往下说,让他们把话说完,而不忙着出面解困,即便不得已需要插话时,也只用“半截子话”加以暗示。这种“延缓评价,暗示期待”的方法恰到好处地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打破了对峙的状态。

四、当交流呈现中止状态时

对待学生交流时的中止状态,教师切不可抱怨学生或焦躁不安,应想到既然此路不通,不妨另辟蹊径试试。

学完《狼和小羊》一课,教师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除了一位学生说“狼很凶恶,小羊真可怜”外,其余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课堂交流中止了。这时,教师灵机一动,提出了另一个学生容易回答的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羊,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点燃了学生灿烂的思维火花,他们一个个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

生:我会大声喊妈妈来帮忙。

生:我知道狼是个坏家伙,我一看见它就马上跑掉。

生:当狼向我扑来时,我往旁边一躲,让狼扑个空,一下子掉进小溪里。

生:我有一个办法——发觉狼来了,就大叫一声:“不好了,猎人来了!”狼就会赶紧逃跑。

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办法与课文中的小羊进行比较……“小朋友们的办法真好。那么,课文中的小羊是怎样做的?它这样做,对吗?”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同它作斗争”等道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解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如何在刑事申诉中发挥控申职能促成矛盾化解、息诉罢访
从城濮之战看参谋的作用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