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加刚
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受年龄特点影响,对他们进行德育,不能背离他们的认知特点,不能简单说教,更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真正有效的德育必须以生活为依托而进行,我们针对实际,从生活出发,创新途径,开展了生活化德育工作。
一、校园环境生活化,营造德育新氛围
校园是把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培养过渡的场所,具有无形的巨大教育力量。校园环境、文化,也是丰富的德育资源。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浓郁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学校以走廊、教室、楼梯、花园、操场、橱窗、专用教室等为载体,建设校园德育文化,营造浓郁的德育生活化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置身于充满愉悦的德育氛围之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校园环境中提升自我。校园墙体上,有激励性的标语,有校训、校风;橱窗里,德育栏目内容定期更换;走廊上、楼梯处,张贴的人生格言、名人名言定期更换;教室里,班级宣传栏有固定的德育内容;校园“光荣榜”上,每天都表扬品德优秀的学生;教学楼前,经常有各种德育宣传图片展览;定期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等等。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说话。
二、品德课堂生活化,建构德育新体验
品德课堂是小学德育的一个主阵地。虽然各科教学都有德育的任务,但不可否认,小学的品德课是小学德育的一条主渠道。这门课程本身就要求德育必须紧密联系生活,从学情出发,在生活中实施德育。所以,德育课堂必须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德育课程当作知识课程,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做法。其实,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德育课堂,学生学得不会有兴趣,也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的效果无从谈起。我们在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建构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
1.确立一个生活化目标,让学生去追求
品德课中,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看作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袋”(科尔伯格语)。其实,小学生对生活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启蒙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这就需要教师在每节课中,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遵循生活的逻辑,把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制定出切实有效、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课时目标,让他们去追求。
2.再现一个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去体验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知识的。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亲自参与讲一讲、议一议、演一演、辩一辩等活动,扩大经验,深化自身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自己,建构起个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件最能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且有故事的物品,并思考这件物品为什么很有意义。几天后,学生们带来了各种物品,有玩具、书籍、衣物、照片等。课始,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物品,开始向大家讲述温馨回忆,一件件感人的故事激荡着浓浓的亲情。接着,让学生以“感恩亲情”为主题,谈谈在以后的生活中怎样回报父母的疼爱,给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生活情感场”。也许学生的语言很简单,也不流利,也许他的故事不那么吸引人,不完美,但是他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已经悄然拨动他的心弦。
3.创设一个生活化对话情境,让学生说真话
我们在品德教学中,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用成人所期望的道德价值观念搪塞一番。教师应创设一个利于学生说真话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实现师生、生生、生与教材真诚对话。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观点、认识与教材的观点、认识在不断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世界。
如我在教学《孝亲敬长》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首先播放一个小朋友过十岁生日的热闹场面,然后展开对话:“同学们都过过生日,你们还记得自己过生日时的情景吗?”顿时,教室里小手如林,气氛活跃,我接着问:“你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热闹的教室安静了下来,向爸妈祝贺过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依然寂然无声,不少学生脸上已有一缕愧意和不安。我接着动情地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包含着爸妈的心血,每一天的成长背后都有他们期望的目光,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生日好吗?”学生们都点点头。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长辈呢?”学生的每一句话都情真意切。在这个对话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4.开拓一片生活化空间,让学生去实践
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统一。杜威说: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生活化品德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利用课余举办行为规范评比、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将课内德育引入大社会。
在拓展生活化德育空间,指导学生道德践行时应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注重反馈评价。要通过不断强化,让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成一种习惯。例如,《合理安排时间》一课中布置学生课后制定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在一月内每天对执行情况进行自评和家长评价,每月底用日记的形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对进步的学生进行全班表扬,鼓励其在今后保持下去。
其次,注重活动实效性。因为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各自的教育主题,相对独立,因此,可以根据学校各项活动,如学校传统节日、社会实践活动等,将教学时间、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活动中,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实践参与,丰富体验与收获,提高活动的实效。endprint
三、班队活动生活化,搭建德育新平台
在学校开展生活化德育活动,实施的主体主要有班级、少先队和学校,其实德育的内容广泛,同一项德育内容,班级、少先队或者学校都是可以开展的,从德育内容实施而言,没有细致的责任区分。这里仅从班队、学校两个方面谈谈生活化德育的实施。
1.找准班队德育与生活的契合点
班队生活化德育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可以联系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里体验、感悟、思考,在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高尚品德。德育内容很多,涉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意志磨砺教育、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法制安全教育,等等。班主任、辅导员要对每个德育点精心设计、安排,寻找德育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向学生的生活延伸,向实践延伸,将德育与生活密切联系。如礼仪教育,仅仅口头说教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实践,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仪表礼仪、说话礼仪、交往礼仪等方面开展持久的观察、评比、分析、总结活动,在生活中实践、体验,直至养成习惯。
2.实现生活中德育的“超链接”
生活化德育过程,即是借助一定的德育活动,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作为学校,在全面、系统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要关注德育的生活化实施问题,要关注生活,引导师生走进生活,让学生成为生活实践体验的主体,从实践—感知—内化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即在生活中德育,在生活中实践运用。
我校开展德育活动,紧紧结合当地实际,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德育条目链接起来,提高了德育实效。每年清明节,我们都分年级带着学生到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山去缅怀先烈,祭扫烈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读革命先烈的故事,观看先烈图片、视频等事迹介绍,开展讲革命故事、写观后感等活动,将革命传统教育做实、做活。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举办大型祖国建设图片展,播放介绍祖国建设成就的视频,让学生到家庭、社会去调查今昔变化,高年级还举办了“我爱祖国”讲故事比赛等,让学生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培养爱国主义热情;为了让学生热爱劳动、不怕吃苦,我们持续开展了劳动教育,每个学生都在家里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劳动,家长监督,学校跟踪调查评比,让学生在校清扫卫生区、教室,组织学生到校外清扫城市牛皮癣、打扫敬老院、捡拾公园垃圾等。我们开展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活动,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等提出具体要求,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每日的检查使规范要求落到实处,开展“行为习惯之星”评选,激发学生自律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一项德育活动的开展,都走进生活,在生活的背景下实施德育。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道德生长最肥沃的土壤,生活化德育,就是要把学生引向人的真正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现道德的体验、感悟、思考、建构,把学生的道德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德育,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的道德情感,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