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婷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要求学生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生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遗憾的是,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苦记,通常以是否会背、会解释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而学生也常常视古诗学习和背诵为负担,更无法从中感受祖国文字的丰厚博大。新课标也给我们教师建议,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我大胆地向传统古诗教学发起挑战,以生为本,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巧用学生的认知特点,摸索尝试灵动又扎实的低年级古诗教学方法。
一、“我们一起听故事”——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低年级学生好动,思维持久性差,也就是说,小学生的听讲是时断时续的,注意力易受情感的影响,易以个人的兴趣转移,这说明学生的有意注意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故事是讲解人加工过的艺术品,讲解人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各种艺术处理,使故事像润物的春雨滋润学生们的心田。它使学生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又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在教学中常会发现,许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听故事时却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唯恐自己少听一句。可见故事对学生影响之大、感染力之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更加对故事感兴趣。在教学古诗前,可以把诗人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中的科学知识、古诗意境编成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叩响学生求知的心灵大门。
如教学《悯农》这首诗时,我发现这首诗描写的时代背景离学生很遥远,他们很难理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原因。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讲了一个故事:穷人家的孩子张二小和他的一家辛苦耕种一年,好不容易迎来了大丰收,结果被地主收了租,一家人忍饥挨饿,最后父亲又气又饿,终于撒手西去。我娓娓道来,学生们听得格外专注。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兴趣,又使学生理解了故事大意,把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情境中。
二、“我们一起来看图”——直观感知,突破难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有很大的发展。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但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低年级学生在认知时,还是形象直观的思维占很大部分。小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发展也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的语言大多是言简意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很多语言习惯与现在有很大差别。诗中描写的很多内容也离低年级学生生活实际很远,这就决定了低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而我们的教材都为每首古诗配上了精美的插图,诗中大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新课标中也建议我们教会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在观察插图中获得审美体验,并充分运用学生的形象直观思维,一定会为学生理解、感悟古诗难点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第一册的《江南》,整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但是第一句当中就有一个学生理解的难点——“莲叶何田田”。学生们通常都会有一个疑问:“什么叫‘何田田呢?”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本插图,就会发现课本中的彩图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水乡接天莲叶、荷花点点的美景。我先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插图,再请学生们自由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莲叶怎么样。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莲叶绿油油的。”有的学生说:“莲叶真多啊,全挤在一起了。”通过看图,学生都能轻易感受到莲叶的多和绿。这时我就告诉学生们:莲叶真多啊,远看去,都连成一片了!莲叶还那么绿,碧绿碧绿一大片,多美的莲叶啊,多美的荷塘啊!古时候的人用了三个字就写出了这么美的景色,就是“何田田”。然后再让学生用心去朗读,学生就能读得很有感情。
又如《锄禾》一诗,插图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位农夫汗流浃背地锄禾的情景。感悟诗意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提醒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学生很快就发现:“天上太阳火辣辣的。”我引导:“大概什么时间呢?”学生马上就说出是中午。我点明:“这就是‘日当午啊!”就这样,学生也很轻松地观察到农夫满头大汗,理解了“汗滴禾下土”的意思。而且,学生通过观察彩图,能更直观地体会到农夫的辛苦。
三、“我们一起想画面”——展开想象,感受意境
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萌芽。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他们一旦发挥想象,常常天马行空。而古诗的语言有时也是包含了诗人大胆的想象力。如果善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学生对古诗的意境一定感悟得更深。
如学习李白的《夜宿山寺》,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夜晚,自己站在特别高的一座山顶上,会看到些什么?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自己看到白云在自己身边飘过,有的说远处的小鸟好像在脚下飞一样,有的说感觉自己好害怕滚下山。学生再读李白的想象,就觉得更加有趣。
如学习《江南》时,我让学生听着欢快悠扬的音乐,想象自己变成一条小鱼,在清清的河水里、碧绿的荷叶间自由地游着,想象自己会怎么游、怎么玩。学生兴趣高涨,有的说要和小伙伴玩捉迷藏,躲在莲叶后面;有的说要和小伙伴比赛游泳;有的说要在水里跳舞;有的说要欣赏美丽的荷花。学生的想象激活了课堂,也丰富了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了鱼儿的自由自在和江南的美景。
四、“我们一起来读诗”——多种形式,诵读积累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古诗有它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形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能力,在心理机制上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与意义识记相适应的认知结构,记忆方法是处于机械识忆为主向意义识忆的过渡时期。整个小学阶段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不随意记忆占有比较主要的地位。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记忆特点,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诵读,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轻松记住了古诗。
我在古诗教学中采用各种形式的诵读,如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做动作读、配音乐诵读,运用多媒体调出动画、图片让学生扮演诗人表演诵读。此外,我还利用语文周活动、文体活动组织开展古诗朗诵会,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体会古诗的韵味、节奏,深化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去体验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并将其喜爱的诗文熟读成诵、积累运用。如《江南》这首诗,我带学生一起变成小鱼,一边诵读,一边做动作,把教室的桌子变成荷叶,在桌子间“游来游去”,学生读得不亦乐乎,很轻松地记住了古诗。
低年级的学生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记忆力,也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我想,如果教师能善加引导,利用好他们的认知特点,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我们的课堂一定能葆有生命的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