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浊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2014-12-03 03:26王文星蔡春江王玲
中国疗养医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浊毒西药证候

王文星蔡春江王玲

(1.河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063000;2.唐山市中医院消化内科,063000;3.秦皇岛市人民医院,0660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典型症状为腹痛、腹胀与排便异常相关,因此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0-01—2013-04就诊于唐山市中医院门诊与住院部并确诊为IBS-D的患者共180例,按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治疗组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7.2±12.8)岁,病程1.2~10.4年,平均(6.28±3.25)年;西药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0~58岁,平均(36.9±11.2)岁,病程1.4~11.6年;中药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8.3±10.2)岁,病程1.6~20.4年,平均(7.08±2.75)年。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评分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IBS-D的诊断和分型参照2006年罗马Ⅲ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公布实施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泄泻有关的诊断。

1.3 病例选择 病例来源:唐山市中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病程1年以上。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②年龄18~60岁。③愿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药物性腹泻以及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泻。②精神病患者及严重神经官能症患者。③有严重心、肝、肾、呼吸、血液和内分泌等疾病者。④有腹腔手术史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⑤不符合入选标准,未按规定服药,对本药过敏,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 观察方法 西药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丁片(国药准字H20030290,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片剂,0.1 g×20片)0.2 g,口服,3次/d。

中药对照组:藿香正气滴丸(国药准字Z20000048,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滴丸剂,2.6 g×9袋)2.6 g,口服,2次/d。

治疗组:清代雷丰(字少逸)的雷氏芳香化浊法加味方,藿香15 g、佩兰15 g、荷叶10 g、陈皮10 g、半夏10 g、厚朴10 g、大腹皮10 g+车前子10 g、徐长卿10 g、薏苡仁15 g,1剂/d,水煎300 mL,分早晚分服。

3组均4周为一疗程,实验结束时随访,观察以下指标:①临床疗效评定(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②中医证候评定(主要症状分级及评分)。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中医症状轻重分级及记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IBS主要症状分级及评分标准,按无、轻、中、重度4级分别计0~3分。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6年制订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3]IBS证候疗效标准:积分比=(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但<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样本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或者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总评分比较(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表2)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中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评分比较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 结论

本次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各症状评分方面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P≤0.05),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药物不良反应,证实雷氏芳香化浊法加味方对IBS-D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及中药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讨论

历代中医学家对IBS并无明确命名,依据其临床症状属于腹痛、泄泻、便秘、瘕、聚等范畴,病位在脾、胃、肠,而IBS-D多以“湿”立论。

蔡春江教授把浊毒辨证应用于IBS-D的诊治中。他认为湿乃浊之源,浊乃湿之甚。湿与浊常间夹为害,相互转化。湿轻浊重、积湿成浊;水湿遇毒发生浊化,浊化之邪较湿更加稠厚浓重、胶结秽浊、更难祛除;热乃毒之渐,毒乃热之极。毒与浊常兼夹为害。浊毒互结,浊以毒为用,毒以浊为体,胶着难愈,邪壅经络,气机不畅,邪不得散,血不得行,津不得布,津血停留,化生痰浊瘀血,日久痰浊、瘀浊相互搏结,反复日久,耗伤脏腑气血津液,从而造成浊毒内壅、气滞络阻、脾不升清、胃失和降、阴血耗伤、气虚血郁的证机变化,而浊毒相干为致病的关键。

临床常表现为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常伴有颜面晦浊、黯滞、少泽,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舌质黯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等表现。因此,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证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中的病理状态[4]。

IBS-D的病机责之于湿,积湿成浊,久郁为毒,浊毒互结,经久不愈,为本病发展变化的关键。

雷氏芳香化浊法加味方是在清代雷丰所创的基本方上针对“浊毒”而加用车前子、徐长卿、薏苡仁,以加强解毒化浊、健脾益气之功。方中藿香为君辛温芳香,轻宣透泄,配伍佩兰、荷叶芳香化浊,辟秽而升清气为臣;佐以陈皮、半夏辛温,大腹皮、厚朴苦温,四药再配徐长卿辛开苦降,燥湿化浊,宣通气机;车前子、薏苡仁淡渗利湿,使湿浊下渗,大便自实。

本方系芳香化浊法及苦温、辛温燥湿法、淡渗利湿法、风能胜湿法、健脾祛湿法等多种治湿化浊方法之综合,配伍严谨,药性平和,紧扣“浊毒”病机,对脾虚湿盛引起的泄泻疗效显著。

临床治疗时,当分清浊毒的轻重浅深、标本缓急、所在脏腑经络气血。或化浊为主兼顾解毒,或化浊解毒并重,有热者兼以清热,瘀阻者兼以活血[5],抓住“浊毒”致病之关键,方能提纲挈领,事半功倍。

[1]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vy WD,et 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Gasrroenterology,2006,130(5):1480-149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5-129.

[3]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等.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5-46.

[4]裴林,李佃贵,曹东义.浊毒浅识[J].河北中医,2010,32(1):24-25.

[5]蔡春江,李佃贵,裴林.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1):40-41.

猜你喜欢
浊毒西药证候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含金属离子的中药与西药联用注意事项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初探
观察当归四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饮水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