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生活质量的提升:发展的视角

2014-12-03 16:12曲夏夏邢占军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主观价值质量

曲夏夏 邢占军

(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邢占军,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人力资源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公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2BSH051)的阶段性成果。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面临生活质量问题时,我们理应诉诸于发展,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生活质量领域里的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也是提升生活质量的硬道理。

一、发展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一)发展内涵的演变

对发展问题的关注自20世纪初就已然萌芽,发展问题从最初就与人类自身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如何从战争中复苏引发各国对发展问题的思考;广大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对发展道路进行探索,发展理论、发展模式等问题兴起。这两个原因促使了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发展的内涵也经历了质的改变。人类社会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大体上经历了不断深化的三个阶段,即从种群的进化,到物的增长,再到人的进步。发展内涵的变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发展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回归到哲学价值层面的过程。

1.进化

进化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代表性观点,基本含义是物种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后来,进化论被引入社会学领域,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初面貌,即人类社会就如同物种的进化一样,它的发展与物种的进化遵循同样的“适者生存”规则,且不断从结构简单的社会发展到结构复杂组织缜密的社会形态。以进化为核心观念的发展,就是指事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量变和质变,是二者的循环往复、交替出现、辩证统一。

2.物的增长

人类社会对发展的第二阶段的认识,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增长即发展,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理念的本质。这种发展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对发展做了“经济性规定”,其哲学基础是“经济人”假设和人决定自然等这样的价值观[注]王素萍:《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反思与重构——基于马克思发展价值思想研究》,2011年苏州大学博士论文。。这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发展理论。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发展等同于社会财富的增长及社会物质条件的增长。二战后,人们纷纷致力于各国战后经济的复苏,经济增长就是人们普遍认为的解决发展问题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简单地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或者说发展模式是具有示范作用的成功道路,模仿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加速经济增长,甚至超越发达国家就构成了某些发展中国家认识发展内涵的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被广泛认同。但是,人们并未收获原本期待的发展成果,反而出现了种种倒退。在发展中国家,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状况:经济增长优先的模式在经济和社会两方面都是失败的,因为它并未加强第三世界本身的经济结构,倒是做了大量损害农村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事。[注]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陈一筠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人们开始反思,片面强调快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等于社会全面进步,反而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有了增长,却没有发展。因此,这种增长等同于发展的发展模式受到许多批判,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对经济增长优先发展模式的批判,一种新的发展内涵开始逐渐得到肯定和认同,即以人为目的的发展。

3.人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物的发展实质上是将发展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即社会自身,尤其是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物质层面量和质的提高,发展首先作为一种事实存在。但是,社会的增长离不开作为主体的人,人是社会存在最根本的要素,一旦有了人活动的内容,社会的增长就与纯粹客观主义的物的增长有了区别,就必然带有了价值的意蕴,其中人本身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表现为人类自身生存方式的变迁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社会发展历史上出现的不同发展内涵,实际上就是对人类自身生存和未来命运的不同理解,不同的时代特征限制了特定时代内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各不相同,特定时代内面临的主要任务各不相同,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回归到价值问题上来,以人的发展为发展的最终目的。

以人为目的的发展是从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立场来看发展问题,把发展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变迁过程,充分强调人在这种变迁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强调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这些领域里的主体性,把人看作这些方面的有机整合,凸显发展的人文价值和取向。可以说,任何发展都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构成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个人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发展促进生活质量提升

从以上对发展内涵演变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物的增长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以及以经济领域为中心的其他领域中,在这里,发展指的是一种事实。从物的增长,即发展事实的层面上来看,发展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这是因为发展事实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有研究表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注]付康:《发展价值的哲学研究》,2012年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事实层面的发展不仅是对客观生活质量提升的促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主观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来看,社会发展的事实决定了社会成员的意识状态,社会成员的意识状态是对社会发展事实的主观反映。主观生活质量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由社会发展事实决定,并反映社会发展事实。社会发展事实表现为物的增长,及物质条件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社会成员而言,他们能够享有的客观物质条件就会越来越优越,客观物质条件不断提升的过程反映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人们享有的发展体验也就相应得到提升。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发展事实的有无和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们的主观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因此,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意义上说,发展是主观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

具体而言,社会的发展与民众的享有发展体验有着密切联系。主观幸福感是由身心健康体验和享有发展体验两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享有发展体验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享受和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享有发展体验又包括五个方面的具体主观感受,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知足充裕体验代表了享有发展体验中人们从社会发展中所感受到的个人发展预期,是对社会发展能够提供给个人怎样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的主观评价,也是社会发展状况在人们的主观层面的具体反映。社会的全面发展能够带给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前景的乐观态度和信心,能够带给社会成员自我也在成长和进步的积极感受,也能够带给社会成员最直接的收入上的满足感。因此,社会的发展是民众享有发展体验提升最直接的来源,是民众是否拥有发展体验和发展体验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二、生活质量导向的发展

基于对发展作为一种事实的讨论,我们得出发展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的结论,因为作为一种事实的发展是可以用具体指标表现出来的变化或者增长,发展的事实通过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被具体表现出来。实际上,每一种社会指标体系都包含着对评价对象的基本价值判断。生活质量所评价的发展,是将发展视为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价值判断,它将这种价值判断寓于发展的事实之中,通过对发展事实的评价,将这种发展价值体现出来。可以说,对发展事实的每一方面的评价和分析,都包含着一种确定的价值。作为一种价值的发展,必然是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的一种价值取向。因此,生活质量导向的发展是当前发展价值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的价值

追求什么样的发展是发展的价值问题。对发展的价值追求,对发展价值何在的追问,是对发展本身的规定,是避免发展走向抽象与空谈的必要前提。

1.发展价值的主体和客体

人以及人的需要是发展价值的主体,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而主体又是发展价值的前提和目的。人以及人的需要是发展价值的前提。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具体施动者,也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构成主体,没有作为主体的人,就没有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更没有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就没有所谓的发展,发展价值更无从谈起,因此,人以及人的需要是发展价值的前提。人以及人的需要也是发展价值的目的。只有以人以及人的需要为目的,发展才具有价值,发展价值才具有了方向性和以主体为目的性质,这才是发展价值的本质性规定。发展价值的主体涵盖了社会意义上的大多数人,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大多数。发展价值的有无和大小,由社会全体成员的大多数来决定,对发展的评价,也由是否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价值来决定。

发展价值的客体就是发展。发展具有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特性,并且发展涉及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等各个领域里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发展满足主体的需要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从各个方面满足人及其需要,就是发展价值的客体属性。此外,发展对人及其需要的全方位满足也是发展价值本身的能够实现的具体途径。发展的价值通过发展对人及其需要的满足而实现,也就是说,发展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客体对主体的满足实现的,当这种满足无法达到,或者主体对这种满足的评价是消极的,那么发展的价值就没有实现,或者说,发展没有价值。同样,当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有限,或者主体对客体满足其需要的评价是有限的,那么发展的价值较小。因此,发展价值的客体及其能够满足人及人的需要的大小或者有无,决定了发展价值的大小和有无。

2.发展价值的主要特征

发展价值具有广义上价值的共同特点,即主观性与客观性统一、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社会性和历史性统一等特点。同时,发展价值具有独特的特征,为我们辨认和识别发展价值的内涵提供了参考的依据,是对发展价值问题进行探讨所必须涉及的内容。

第一,发展价值的总体性。人作为发展价值的主体,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范畴,发展价值因为主体的总体性而具有了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至少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的属性,即发展的社会总体价值。在这里,发展价值的总体性强调的是发展对于大多数人的价值,强调群体层面的人,而非个体层面的人。发展价值的产生条件,是发展客体的某种属性对发展主体需要的满足,在这里,发展的价值在社会大多数成员得到发展,并且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大多数的需要进行满足的条件下得以实现。因此,发展体现在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发展上,发展产生的价值也反映在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价值之上,也就是说,发展是对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需要进行满足,或者说,发展是对社会的整体需要进行的满足。

第二,发展价值的动态性。发展价值客体本身的动态变化属性决定了发展价值的动态性。发展的动态变化性使得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发展主体具有某种价值的属性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而言,发展对于主体的价值可能由小变大,或者由大变小,甚至价值完全消失。虽然发展价值的动态性是一个看似不稳定的因素,但实际上,它是由稳定性约束的,价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因此,价值相对于社会存在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讨论发展价值的动态性时,也要考虑其稳定性。

第三,发展的价值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发展价值的客体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发展是指这些领域的全面发展,单纯的经济发展,或者单纯以其他某个方面主导的发展、以及出现短板的发展,都不是全面的发展,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价值的全面性,本质上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反映,并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

(二)发展的价值向度:生活质量

马克思指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页。社会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现象上的表现是“重物轻人”,实质上却是拒斥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主体和客体,贬值社会发展中的主客体价值;物质极度丰裕的同时,社会主体精神匮乏的代价也随之而来。[注]罗建文:《发展价值论的理论论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人及人的需要是发展价值的主体,要实现人及人的需要的满足,从而真正实现发展的价值,矫正发展价值向度的偏离是基本要求,最根本的是必须提出合理的价值导向。合理的发展价值导向必定是以生产力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幸福为最高宗旨,以人及人的需要满足为最终目标的概念体系,而这套概念体系本身也必须是对发展价值的高度契合。

生活质量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类对社会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从历史上看,生活质量概念是对发展理念不断变革的积极回应。[注]周长城、张锋:《以生活质量为导向实现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0日。发展理念不断变革至今,当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生活质量为导向。从主体目的论的维度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注]陈洪泉:《社会发展的主体目的论维度》,《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生活质量导向的发展就是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和创造过程,就是从现实生活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寻求不断满足这些需要的驱动力,寻求这些需要的满足。因此,发展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就是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发展。

首先,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发展,应当是客观生活质量各个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同时,“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第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意味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意味着“五位一体”的发展不能有明显的短板,每一个领域内,也不能有制约发展的短板效应产生。否则,不均衡成为阻碍发展的最大障碍。协调发展还意味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其次,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发展,应当是客观物质条件不断提高,民众主观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全面协调发展。生活质量是一个同时包含物质生存质量和精神生存质量的综合性概念,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既有不断提高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含义,又有促进民众的主观幸福感等主观生活质量提升的含义。但是,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就像前面章节所指出的那样,客观生活质量总体上不断提升,主观幸福感停滞不前。尽管不断上升的客观生活质量走势掩盖了许多问题,但总体而言,客观生活质量近年来得到了不断提升,民众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这样一来,主观幸福感停滞不前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以主观幸福感为代表的主观生活质量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均已证明,客观生活质量只能解释主观生活满意度(主观生活质量的另一个评价标准)的很小部分[注]周长城、张锋:《以生活质量为导向实现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0日。。这说明,主观生活质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质量构成要素,不能仅仅依靠提升客观生活质量来带动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而应寻求主观幸福感提升的具体机制。

再次,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发展,还应当是处理好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可持续性发展。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必定是生活质量提升,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讲,要促进生活质量提升,就要为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将适量的社会财富投入到保障和改善民众生活质量中来。支出与积累的平衡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过度提高福利和居民收入水平,积累的占比就相对缩小,用于社会后续发展的财富积累不足,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损害发展的可持续性;但是,用于改善和提升民众生活质量的民生支出比较过小,就会直接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不仅加剧生产要素紧张,更会积累社会矛盾,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会遭到损害。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方面,我国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相对较小,应适量增加民生投入,为生活质量提升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当前保持适度的资本积累率,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能够为生活质量各个领域里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因此,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社会财富支出与积累的平衡,找到既能为当前提升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物质保障,又能为后续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财富支撑的合理尺度。

总之,发展是目的也是手段。发展是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发展中寻求生活质量问题的解决,是生活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视角下提升生活质量的建议

当前,继续不断提升健康与基本生存质量,继续维持基本福利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要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控制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稳定房价和物价水平,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就业,全面提升经济生活质量。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着重从投入的量和产出的质上下功夫,健全环境立法,监督执法,全面提升生存环境质量。针对文化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提高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程度,促进农村等落后地区和流动人口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文化生活质量。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低下,进一步发展农村低保事业,从制度建设着手,建立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加大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提升社会生活质量。此外,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继续调控人口数量、结构、分布,保证人口增殖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当今世界的生产力已然高度发达,客观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已经摆脱了对量的需求,开始对质提出更高要求。学者们开始致力于努力唤醒迷失在物质满足感中的人们,去重新审视生活的本旨。因为物质带来的满足感是暂时的、也是低层次的,人类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定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归纳在一起,就是对生活质量提升的必然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充分重视并逐渐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升的诉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旨。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的今天,不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以人为本思想借为今用,让传统的光辉驱散现代的迷雾,还是从国外借鉴经验,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补充有益的启发,我们应当以人的发展为导向,以生活质量提升为导向,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才具有价值,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从高速的经济增长中获得实惠,才能达到民众心中的预期,才能让民众的生活从容且满足。因此,要检视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将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充分考虑进来,让人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

民众生活状态和社会运行状态需要及时、全面得到反映,生活质量评价体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状况,能够做到对社会状态进行客观的、动态的报告,同时兼顾客观的社会产出型条件以及民众主观上的感受和体验。生活质量社会报告系统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都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充分重视。

以生活质量评价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向生活质量领域里的薄弱环节增加政策支持力度。经济增长的福利门槛效应启示我们,经济增长与民众福利的提高并非是对应关系,单独依靠经济增长难以实现一个国家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在福利门槛到来之前,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质量提升。以生活质量评价结果为依据,调控资源配置,转变投资思路,在保证边际收益高的领域继续保持高产出的同时,向薄弱环节倾斜,弥补短板带来的拖滞,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因此,要建立生活质量社会报告系统,为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来源,为政策的实施绩效提供最直接的评价。

猜你喜欢
主观价值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对立与存在
睡个好觉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