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声乐视角看湘西苗歌的特点

2014-12-03 12:28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假声高腔湘西

陈 洁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021)

风味独特的湘西苗歌是苗族同胞在与大自然长期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灿烂音乐文化。湘西苗歌是当地苗族人民口头创作和传唱的艺术精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苗族民风和民俗,是该区域的苗族精神文化的缩影,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曾经是是他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起着交流思想和情感的纽带作用。尤其是这种民间艺术在音乐的结构、声腔等方面所独有的艺术特色已经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及艺术界研究的重点。以下对湘西苗歌的声乐特点作以下简要探讨。

一、湘西苗歌概述

1.种类。湘西苗歌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7个类型,分别是:1.青年人谈情说爱的情歌;2.以较为粗狂演唱方式诉说民族历史的古歌;3.常常会运用下滑音和拖腔等技巧、表达欢庆丰收跳香类歌曲;4.新娘、伴娘以及娘家人等妇女所演唱的哭嫁歌;5.具有礼仪性和祝福意义的酒歌;6.音调宽广、音色嘹亮、旋律起伏较大的飞歌。飞歌又称为“飞歌调”,极富山歌的韵味;7.在节日、男娶、女出嫁、新屋竣工、生子等情况中所用到的风俗歌。这类歌曲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苗族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

2.节奏与节拍。湘西苗歌的节奏和节拍独特,有散板以及板眼交错之分。所谓散板,就如同文学体裁中的散文一般,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色,给人一种节奏虽自由而不乱的特殊感受。所谓板眼是指节拍的强弱。苗族音乐分为器乐曲和歌曲。器乐曲节奏节拍则相对比较规整,且往往与民族舞蹈联系紧密;歌曲则节奏较为松散,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其常见的节拍有2/4、3/4、4/4三种。但其板眼之间的变化多,与现代音乐以及欧洲音乐理论相比个性鲜明,节奏规律和节拍强弱规律都比较别致,能够充分显现出苗族音乐的独特气息。

3.调式。常见的传统苗族音乐的音列有三种:三音列、四音列和五声音阶,而多以五声性自然音程见长。又有大二度、小三度和纯四度以及纯五度之分,因而其对应的调式一般也以徵(sol)、羽(la)、商(re)以及商徵、羽商混合调式最为普遍,有时也会出现角(mi)调式。其中的宫调式旋律平稳流畅,比较适合抒情,苗歌中的情歌和酒歌多为这种调式;商调式的旋律不平稳,具有较强的起伏感和跳跃性,跳香类歌曲和飞歌常用这种调式。苗族音乐的框架多采用三度式,具体有两种:一种是以宫(do)、角(mi)、徵(sol)三个音为骨干音。这是苗族民乐中最具代表的框架;另一种是以羽(la)、宫(do)、角(mi)这三音为骨干音,其框架多以五声音阶的形式出现。

二、湘西苗歌的腔调

苗族人将自己演唱的歌曲称为“萨”(“萨”为苗语的发音)。一首完整的苗歌在音律结构上是由起腔(“起萨”)、 加腔(“沙阿拓初”)和绞腔(“撒绞边”)组成。其中起腔是歌曲的开始部分,加腔是开头后的乐句部分,绞腔为结尾部分。由这些部分构成的苗族歌曲在演唱上有高腔和低腔之分,而且具体的音高、节奏也有很大的区别。

1.高腔。高腔在苗语中称为“韶唔”,属于抒咏性歌腔。这类歌腔在节奏上类似于散板,较为自由但却不显凌乱;旋律婉转起伏,抑扬顿挫,较易吟咏,往往以高亢激昂的中音起腔,拉开吟咏之声,紧接着以七、八度音程的高度上下大跳,从而将整首歌曲引入正式的演唱境界。此类歌腔属于比较典型的山歌体,其开头极富苗族特色,高亢动听声音犹如高山瀑布一般直下和飞溅,准确而充分地体现出了湘西苗家人的性格——强悍、勇敢、耿直、向上。高腔的前面一般还有引腔,也近于散板,常配有“噢、欧、呓”等拟声词作为每句歌词之间的过门——引腔(俗称“帽子”)。引腔的主要作用是衔接下句歌词,也常常是创作此类歌曲的想象空间,从而使歌曲的意蕴更为绵长。而在高腔中,其引腔较长,因而又被称为“长帽子”。

2.平腔。平腔在苗语中称为“韶萨”,属于叙事性歌腔。平腔与高腔的区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其歌词以叙事为主,旋律一般只在一个八度内起伏和变化,听起来平直且婉转稳妥;常常即兴而作、随性而歌,演唱灵活,节奏和速度可快可慢,慢时如朗诵或吟唱小调一般,似涓涓细流徐徐而来,快时如现代的说唱音乐一般,节奏明快而富有韵律,似励志诗篇催人向上。以平腔演唱的苗歌多半属于山歌体,其前也常常配有比较短的、被称为“帽子”的引腔。

三、湘西苗歌的声乐特点

据《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记载:农业的出现使得人民定居生活成为可能,而相对比较安定的农耕集体生活,有可能是诸如苗歌的群体歌唱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环境和有利条件。这说明,苗歌离不开生活,而且其多声因素也与人们在集体作业中互通心声、相互交流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湘西多声部苗歌依附于集体劳动方式应运而生。但历史上的苗族由于种种原因经历了几次大的迁徙,其民族歌曲也经历了多次的口传和学唱者的实践和改良,在演唱方法和技巧上也是别具一格的。如,根据我们考察,苗族歌手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曲调演唱出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风格;以独特的润腔技巧和真、假声交替的方式演唱。可见,在声乐方面,湘西苗歌是比较独特的。

(一)演唱声部

湘西苗歌多以对唱或合唱的形式进行的多声部演唱。其声部主要有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三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二声部。所谓二声部是指旋律、音色、音区不同或相同的两个声部,一般由高声部与低声部构成。湘西苗歌经常由高、低两种声部来演唱,是同一旋律的变奏体;三声部是指由高、中、低三种音区构成的声部,四声部则是指由高音、中音、低音、最低音四种音区构成的声部。运用三声部和四声部演唱的苗歌是比较少见的,只有在一些特定的节日中偶尔才能听到。这两种类型的声部对演唱的人数有很严格的限定,这与其他歌曲的分声部演唱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即要求十多人排成两排或三排进行演唱,而且所排的队形构成规则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等图形。

(二)润腔或音色的处理

苗族民歌属于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气息音乐。演唱时在发声、咬字、吐字等方面都是非常有讲究的,不仅要求要用结实嘹亮的嗓音演唱,还要富有韵味地对声音进行润色,而且就像说话一样吐字要清晰,口语化的交流能给人一种直白之感,具有很强的诉说性。我们经常听到的湘西苗歌唱腔优美动听,这就是歌手在演唱时对声音进行润色的结果。颤音、下滑音是突出湘西苗歌风格的一种润腔特征,无论是在演唱中的句末还是在整曲的曲终灵活运用颤音和滑音,都能够使得音乐的表达效果倍增,使听者能够得到极好的听觉享受。一般在演唱中,苗族歌手是按照颤音——直嗓——滑音的顺序进行润腔的,在听觉上表现为颤后拉直,直后加滑。

(三)共鸣和发声

湘西苗歌的演唱重视口腔发声。如上文所述,苗歌演唱注重直白,能产生“平直、明亮”的听觉效果。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在口腔的发声方式上要注意共鸣技巧。人体的共鸣腔分为头腔、口腔和胸腔,苗族人在演唱苗歌时的共鸣处理上一般只有头腔共鸣和口腔共鸣两种方式,很少运用胸腔,且头腔共鸣往往是建立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之上的。具体的动作要领是:口腔打开,软腭上抬,下颚与软腭形成相反的方向自然放下。这一动作,有利于加大口、鼻、嗓子之间的气流通道,为声音的顺畅传播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但这样发出的声音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如由头腔共鸣产生的高音比较单薄,听起来比较尖锐,偶尔还会略有刺耳之感。苗歌演唱中的“高腔”就是利用这样的共鸣技巧发出的。“高腔”是口腔发声与头腔发声的结合体,其发声的音区高,发声难度大,但却能够对歌曲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增加歌曲的起伏感和音律的美感。这样的共鸣在苗歌演唱中会发出三种声音:真声,假声,真、假声脱节。

1.真声技巧。1)概念:真声又称大本嗓或真嗓。它所发出的声音淳厚有力,发声生理机制近似于“胸”声,咬字清晰,音量大而泛音多,接近于生活语言发声,音域范围在小字一组的C1到小字二组的F2之间,一般不宜唱高音。湘西苗歌中的平腔多用这种发声方法。2)发声方法及要领:(1)声带完成闭合且保持一定张力,以便创造充分的发声条件,演唱者运用气流使声带受到全部振动而产生声音。这种发声方法所发出的声音如同正常说话之声;(2)发声时运用胸腔式呼吸,达到鼻腔、口腔的共鸣。要求所发声音厚重、饱实;(3)“轻唱”的发声技巧。为了达到一定的听觉效果,有时保持还可以调节声带张力,使其受气息冲击时中间不振动而边缘振动,从而发出一种似乎漂浮在头顶、真实结实有力的声音。这种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轻唱”;(4)在演唱稍高音时,则需将共鸣腔体偏向到头腔,即为了保持相对的力度和集中性,所谓的将高音的点挂在眉心,唱具有穿透性的高音。这只是一种意念和想象,需要歌手进行很好的把握。3)湘西苗歌演唱中真声的运用技巧。在湘西苗歌的平腔中,一般用全真声,咬字重,吐字结实而清晰,靠口、鼻腔共鸣发声。而且湘西苗歌在演唱上善于运用“弱气”,即声带故意保持松弛,不拉紧的状态,所发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有种瑟瑟缩缩的沙哑之感。湘西苗族歌手常用这种发声表现悲愤和痛苦之情,使音乐在表达效果上体现出歌、泣、诉的完美结合。

2.假声处理。1)概念:假声和真声中的“轻唱”发声技巧大体一致,即通过有意识的控制使部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但所发之声比“真声”高而弱,且音色晶亮透明。假声通常在音高超过演唱者真声承受的范围时运用。运用假声发出的声音不会像真声那样结实儿有力,但其具有极强的穿透性。湘西苗歌中的高腔多用假腔演唱。2)发声要领:(1)运用假声发声时要求让一部分声带闭合阻挡住气息,另一部分声带发声;(2)假声发声时声带张力变大,需要充分调动胸腔、口腔、鼻腔、头腔四大共鸣腔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共鸣发声腔,并给与足够的气息才能支撑高音;(3)假声演唱要求音要有根,吐字要清晰有力。3)在演唱中频繁而自如地运用假声是湘西苗歌唱法的独特魅力所在。湘西苗族歌手在高腔演唱中的假声流利,而且往往是越唱音区越高,越高拖得越长,越长越富有韵味,能给人带来纯洁、静谧和飘渺之感,绕梁三日而不绝。

3.真、假声的脱节表现。真、假声脱节是人们在学习歌唱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发声之一,也是声乐学习的一大障碍。通过这种方法所发之声虚实不均,明暗不匀,音色极不统一,直接影响到歌声的表现力。但湘西苗族歌手演唱苗歌时,在高腔中频频出现真声和假声脱节地交替,使歌曲听起来忽高忽低,忽明忽暗,好像是抖动的“喉音”,毫无刺耳、不协调之感。特别是在重唱时,能够非常协调地做到众多的音色交织在一起,高低交替,真、假声脱节轮换出现,充分展现出了这种“原生态”唱法的独特发声技巧。

结 语

湘西苗歌的声乐特点是这类“原生态”民族音乐的价值之所在。苗族歌手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发声技巧,将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展现给人们,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神生活。在我国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原生态”的民族音乐无论是在声乐的教学方面,还是在广大声乐爱好者的演唱实践中,都具有极其宝贵的借鉴意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在当今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诸如湘西苗歌之类的民族民间艺术已引起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各种发展力量的驱动下,这些民族民间艺术以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搭上了“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快车,开始了全新的旅途,富含民族文化精髓的湘西苗歌也正走向辉煌。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本文对湘西苗歌的声乐特点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以期能够引起更多的音乐界学者从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使这类民族文化瑰宝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弘扬和广大。

[1]刘黎光.湘西歌谣大观(下册)[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9.

[2]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11.

[3]雷惠玲.湘西苗族民歌演唱艺术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花老虎.湘西苗歌研究[J].音乐研究,1994,(1).

[5]刘 洁.湘西苗歌及演唱特点探究[J].黄河之声,2012,(4).

[6]陈建彬.如何纠正歌唱中真、假声脱节现象[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12).

猜你喜欢
假声高腔湘西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时代主题与传统文化的“高腔”
男教师假声示范在女生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假声位置真声唱的运用及分析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论高腔在川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缘由
湘西 国画
与诸子湘西游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
常德高腔的发展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