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对策

2014-12-03 12:28高晓锋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新疆

高晓锋

(塔里木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是古代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各方力量角逐的场所,先后有氐、羌、月氏、匈奴、汉、鲜卑、突厥、回鹘、蒙古、满等族群在这片土地上或定居,或迁徙,或征战,最终形成了今天新疆多人种、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格局。这种独特的人文地理风貌使新疆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面临其他地区所未有的挑战。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文化多元主义等因素成为制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挥之不去的梦魇。同时,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全球化等世界性难题在新疆也表现突出。面对复杂的形势,应当用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构筑新疆少数民族与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归宿、身份认同和历史记忆,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确保新疆的文化安全。

一、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

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形势尚好,但也存在着各种不认同中华文化的现象,其背后涌动着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暗流。

(一)认知困境

认知是认同的前提,只有对一种文化有着充分、全面、准确的认知,方能实现对此文化的认同。由于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造成了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没有准确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多元一体”的关系,认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对汉文化的认同,因而,担心被“汉化”而出现了对中华文化的拒斥心理。同时,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从而将各自的民族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宗教文化,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将新疆看成是伊斯兰教文化的地理范围,认为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二者之间是对抗的关系。

(二)接纳困境

对某一文化的认同还表现在对该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核心价值理念的接纳过程。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接纳仍然存在着诸多困境。首先,各少数民族在接纳自己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表现出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拒绝,这必然影响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其次,宗教信仰因素的存在,容易导致对与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不相一致的文化采取排斥和敌对心理,对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持怀疑态度。再次,新疆存在着大量跨境民族,他们可能对其他国家的同源民族文化予以接纳,甚至因为与自己同源的民族在别国居于主流地位,而出现对这一国家整体文化的接纳。最后,出于担心在接纳其他文化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带来破坏而盲目追求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拒斥倾向,因而,不易接纳中华文化。

(三)传播困境

文化认同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目前,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现状和效果不甚理想,而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也困难重重。首先,中华文化本身有的内容已经符号化,并且还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并没有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其次,对文化传播不够重视,忽略文化在凝聚人心方面的作用,没有形成先进的文化传播理念,传播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再次,伊斯兰文化在新疆得到了广泛地传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文化在新疆的传播。最后,全球化、网络化增加了中华文化在新疆传播的复杂性。

(四)创新困境

文化创新是体现一个民族发展潜力的核心因素。当前,新疆文化发展比较落后,创新能力弱、成果少,与世界乃至全国文化创新差距大,产生了文化自卑感和封闭心理,不愿意接纳其他文化,从整体上影响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先进文化对新疆文化创新带来了极大冲击,使得人们多选择现成的成果,而不愿进行文化创新。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创新带来了不利影响。再次,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水平较低,影响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进程。最后,民族心理结构、思维习惯、语言文字、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新疆文化创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创新难度大。

二、推进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对策

文化认同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既可以是人们以开放的胸怀主动参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接受更高层次的文化,也可以是人们在文化激荡与冲突的过程中改变文化心理结构,消除文化差距,建立新的文化认同。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化解其中的深层次矛盾,应当紧紧抓住他们的文化心理,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确立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对新疆少数民族同胞安身立命、灵魂安顿和精神皈依的精神引领作用,正所谓“参天地而赞化育,明明德于天下”。

(一)树立文化自觉和自强意识,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应树立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意识。所谓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P232-233)所谓文化自强,就是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尤其是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文化自觉是文化认同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化过程中,人对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必然会产生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又是进行文化认同的基础。新疆少数民族要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应当要有现代化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基于这种文化自觉意识实现文化的自强。首先,对新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面临着继承延续困境的文化予以重点保护和传承创新。其次,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固守传统,而是要做到“返本开新”。新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不仅要创新民族文化的形式、内容,还要创新核心文化价值理念,使其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要求。再次,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向世界展示,增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向世界宣传中华文化的成就时,不仅推介孔子、京剧、《红楼梦》和长城,还应该推介木卡姆、艾迪莱斯、《玛纳斯》和丝绸之路,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展示出去,可以促进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

(二)经济援疆与文化援疆相结合,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向心力

今天,针对新疆问题的特殊性,在推行政治维稳、经济援疆的基础上,应增加文化援疆的新维度。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虽然认同也可以由支配的制度产生,但是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化,且将他们的意义环绕着这内化过程建构时,它才会成为认同。”[2](P3)由于长期受到“政治挂帅”思维模式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更多是从政治角度而鲜有从文化角度来认识和解决新疆问题。因此,应转变过去的治疆理念,用文化措施解决新疆问题。所谓文化援疆,就是借助中央和全国其他省市的力量,在新疆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通过重新发掘、整理新疆的文化资源,将其转化到新疆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向全国和世界广泛宣传新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向新疆宣传、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增加对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支持少数民族人才的发展,塑造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偶像,利用民族文化偶像的明星效应,凝聚人民的民族向心力;开发新疆的文化旅游资源,构建安全的旅游环境和便利的旅游条件;大力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完善教育硬件建设,尤其增加高等院校的数量,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实现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免费教育,以及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现高等院校免费教育,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接受教育;支持建设新疆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派遣内地高校人文学科领军人才引领新疆人文学科发展,重拾西域文化研究话语权,用学术引领社会风气,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和价值观。

(三)大力推行双语教育,建构文化交流共同体

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豪感。新疆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对实现中华文化认同带来了交流上的障碍,因此,应大力推行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民族文化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积聚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粹,达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但是,在进行双语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将语言仅作为交流的工具,而应该看作是打开不同民族文化秘密的钥匙。克拉姆契认为:“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认同有一种天然的关系。”[3](P72)可以说,语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能够掌握该民族的各种文化,进而实现对文化的认同。目前,新疆双语教育仍有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较多,而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对较少;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仅仅停留在对语言基本要素的学习上,语言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浅显,没有深入到对相应文化的了解与学习;没有将语言学习应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上,等等。今后,应加大力度促进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重新设计双语教育的的理念、内容、形式,将教育的重点由语言的学习转移到通过语言学习来掌握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构建文化交流的共同体。比如,针对汉语的学习,应该加强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注重通过对中国典籍的学习来了解中华文化,实现文化认同。同时,将历史上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融合的成功典范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唤醒彼此共同的历史记忆,培养共同的价值理念。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也应该学习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他们的经典作品、历史传说和宗教信仰。

(四)推进宗教改革,实现新疆宗教的中国化、现代化和世俗化

新疆自古就是不同宗教传播交汇的核心地带,先后有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在这里传播发展,最后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多宗教格局。这些宗教信仰已经融入了新疆各民族的精神血液中,成为他们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影响着新疆各族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新疆伊斯兰教的传播没有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相反,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还刻意将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对立起来,强调二者的异质性,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等同于对伊斯兰文化的认同,在心理上与中华文化产生隔阂。针对这种现状,应当在新疆实行宗教改革,实现伊斯兰教的中国化、现代化和世俗化。首先,对各宗教场所和设施进行严格管理,限制清真寺数量的增加;其次,在尊重信教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对各信教人员进行合理的疏导,严格登记管理信教群众,防止不法分子混入其中;再次,重新解释《古兰经》的核心教义,剔除不合时代要求的教义,宣扬有利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理念的教义;最后,推进伊斯兰教的世俗化和现代化,淡化伊斯兰教信仰在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公共领域的影响,将其限制在私人和世俗领域,通过宗教改革,实现新疆宗教的多元发展。

(五)创立中华文化协同创新示范区,构筑共同的历史记忆

一个国家的文物古迹、典籍资料、神话传说是这个国家活的历史,也是现代人了解过去最好的教科书。新疆在历史上作为东西方各大文明,尤其是中原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相互交流、融合、共生、发展的核心区域,成为进行文化交流融合成功典范教育的最好样板。因此,在构筑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有必要在新疆建立中华文化协同创新示范区。一方面,展示历史上各中华文化的子系统相互交流、融合、影响的具体过程和成果;另一方面,进行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将不同民族文化进行通约处理,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提炼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在中华文化协同创新示范区,通过建设历史陈列馆、博物馆、图书馆、研究院(书院)、影视城、主题雕塑公园、历史模拟沙盘等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展示出来。比如,在示范区拍摄反映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剧,制作历史记录片,打造体现中华文化共同价值理念的现代影视剧;或者在示范区将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模式用于少数民族对思想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或者将体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遗迹通过模拟沙盘形式再现出来。

三、结束语

罗素曾说:“不同文化的接触曾是人类进步的路标。”[4](P8)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亦劝诫道:“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人类经过的一切历史都在不断地告诉世人,不同文化与文明、不同族群与民族只有不断交流、相互学习,才能获得发展。而那些将自己、自己的族群与民族、自己的文化与文明封闭起来的人,最终都会被历史淘汰。面对新疆特殊的问题,只有通过文化这道正义和良心之墙去围堵邪恶,将各族人民用共同的文化价值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凝聚起来,实现中华文化的认同,才是新疆发展的出路。

[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2]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罗 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胡品清,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新疆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