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贞爱
(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在被动句中,有些动词可以进入被动句型(如“埋”),有些动词不能进入被动句型(如“死”),还有一些词汇,即使不加“被”标记,通过语义关系,也可以表示被动(如“鞋子磨破了”)。但对于缺乏语言直觉的韩国学习者来说,很难判断哪类动词可以进入被动句式,故经常出现使用错误。
同时,由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主要通过语义来表示语法关系,缺乏“格标记”;而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粘着语,主要通过“格标记”来表示语义关系。对于韩国学习者来说,在掌握被动句式时,由于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习惯上在所有动词前都添加“被”字标记,出现了汉语被字句使用泛化的问题(如“人被死了”、“饭被吃完”),从而在无标志被动句的习得方面,也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韩国学习者在被动句式习得方面产生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汉韩被动句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动词为中心,以句型为单位,揭示在汉韩两种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被动句型在动词的选择上有何制约、有何差别,以期为韩国学习者掌握汉语被动句式提供帮助。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希望通过汉韩对比的方式,揭示汉韩两种语言中被动句式对动词选择的制约作用,本文首先将回顾被动句式与动词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次是汉韩被动句式对比研究方面的成果。
首先,黎锦熙、王力、吕叔湘都曾对汉语语法中的标志型被动句进行过讨论阐述。特别是吕叔湘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认识到动词是叙事句的中心,其他成分都是围绕着动词构句的;80年代,吕先生曾在“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上称动词和句型的研究是“语法研究中的第一号重要问题”。
吕先生说:“有一组句型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就是‘把’和‘被’(叫、让),‘把’字句除了受其他条件的限制,动词本身也有不允许用在‘把’字句的,‘被’字句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动词不适合用在‘被’字句中。”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被动句式中动词的问题,胡裕树、范晓在《动词研究》中认为:“研究‘被’字句,就要调查研究哪些(哪类)动词能进入‘被’字句,动词进入这种句式时有哪些分布特征。”鲍厚星、罗昕在《现代汉语》(2009)谈到了“被”字句的动词,他们认为像心理动词、认知动词等都可以用于“被”字句的谓语部分。
而对于无标志的被动句,目前学术界对其界定仍有争议,吕叔湘、朱德熙(1979)将汉语的被动句式分为“完全被动句”和“简化的被动句”,“完全被动句”是指“被”字后有明确的施事的成分,也就是标志型被动句;而“被”字后没有施事成分的被动句就是“简化被动句”,在简化了的被动句中,有时候“被”字会被省略,就出现了无标志被动句。
目前,也有研究者对无标志被动句中的动词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灿龙,他(1998)在《无标志被动句式和动词的类》中提到:“动词作为无标志被动句式的结构核心,制约和决定着用于该句子的其他成分的语义和语序。但另一方面,为了能使这种制约关系正确运用,它自身得具备相应的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也就是说无标志被动句式对动词有严格的语义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 of semantics)。随后王振来(2004)、吴慧平(2010)在此基础上,分别就标志型、无标志型被动句中的动词进行了研究,王振来指出了被动表述与动词存在着一种选择的关系,首先取决于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决定了动词并非自由地进入被动表述,而是受到某些条件制约地进入了被动表述之中。吴慧平从意义和句法组合出发,探讨了被动句式中动词的结构特征、语义特征以及表达功能,解释了标志被动句式和无标志被动句式中的动词在两种被动句式中的使用现象。
中国的语言学家对被动句式和动词的关注由来已久,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被动句的分类、命名上,对于动词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标志型被动句中,虽然对无标志被动句的动词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对被动句式中动词的分类方法和角度还不完善;在对被动句式中动词的结构特征和表达功能等方面所进行的分析还比较薄弱。
其次,汉韩被动句式对比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是由于中韩两国建交时间短,彼此对对方语言的了解程度低,其研究水平远远滞后于与英语、日语等语言间的对比研究。综观两国研究成果,只有金钟太(1985)对汉语被动句在韩国语的对应形式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此后,柳英绿(1999、2000)对韩汉被动句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动句时经常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分析。金莲花(2007)对汉韩被动句式从范围、形式、意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汉韩被动句在NP、VP上各自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王丽亮(2009)以韩国语被动句式为考察重点,分析了韩国语被动句型与汉语“被字句”的对应关系;齐颖(2010)以被动句式的谓语为中心,分析汉韩语料中两种语言间的对应关系,着重分析了汉语标志型被动句谓语的类型,如“V(双音节动词)”、“V+了、着、过”、“V+补语”等三种类型。王端(2011)将韩国语的接尾被动句与汉语“被字句”、韩国语“”与汉语“遭受”义被动句进行了对比。
目前汉韩被动句的对比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被动句的对应形式上,主要研究了汉语标志型“被字句”与韩国语被动句型的对应关系,而对于“叫、让、由、给”的汉韩对比研究却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由于汉语的“被”是功能性的介词,本身没有词汇的意义,一般只能用于被动句,语法化特点比较突出,而韩国语的被动标记也主要体现语法化意义,两者之间容易进行对比研究,而其他被动句式中的介词由于本身也具有词汇意义,与韩国语中被动标记对应形式差距较大,无法一一比对;同时在汉韩被动句式对比研究中,汉语被动句中的无标志被动句往往被排除在对比研究的范围之外,一是由于无标志被动句种类繁多,形式和意义比较复杂,二是由于无标志被动句在形式上不具有典型特征,不容易归类研究,存在较大争议,很难进行对比。
本文主要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定性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前行研究的梳理,将马庆株先生(1998)的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句型为单位,按照标志被动句“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划分,考察被动句式的特点和进入被动句式的动词特征,将语义作为基础,以语义和语法范畴为中心,以分类为重点。
在定量研究方面,本文以新HSK词汇大纲中1-4级词汇为研究对象,对双音节动词和单音节动词进行了区分,其中双音节动词202个,单音节动词107个。在双音节动词中,汉韩近似同形双音节动词有157个,其中汉韩完全同形双音节动词有117个。由于考虑到韩国学习者在使用双音节动词时,对汉韩同形的双音节动词更容易产生混乱,故本文进一步研究重点集中在了汉韩完全同形的双音节动词上。
本文所采用的语料,主要来自语料库,汉语方面的例句,都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http://vcl.pku.edu.cn)、韩国语方面的例句,都来自韩国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语料库(http://db.koreanstudies.re.kr);同时考虑到本研究是以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为目的的,为更好地掌握韩国学习者在使用被动句式时产生的偏误,本文主要参考了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http://202.112.195.192:8060/hsk/index.asp)中韩国学习者的“被字句”偏误,共得到例句132个。
汉语的标志型被动句主要分为“被、叫、让、由”等四种句式,本文主要考察在“被”字句中汉韩完全同形双音节动词的使用情况。为了便于区分,本文先按照马庆株(1988)先生的分类,将这些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
所谓自主动词,从语义上说是能表示有意识的或有心的动作行为。所谓有意识的动作行为,指的是能由动作发出者做主,主观决定,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这是狭义的动作行为。在语法上,自主动词能单独构成祈使句或能在前后加“来/去”构成祈使句。我们将这种动词的语义特征标记作[+自主]、[动作]。
非自主动词表示无意识、无心的动作行为,即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动作行为,也表示变化和属性,直言之,是表示变化或属性;因为无心的动作行为也可以看作变化或属性。在语法上,非自主动词不能单独构成祈使句,也不能在前后加“来/去”构成祈使句。这种动词的语义特征是[-自主]、[变化]/[属性]。变化是动态的,属性是静态的,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都不受施事者或主体的左右。(马庆株,1988:12)
之所以要考察动词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因为被动表述对内部组成成分有严格的限制。对主语的要求必须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受事,而且这个受事应该是肯定的。对谓语动词的要求是必须是二价以上的动词,而且自主/非自主进入被动表述也不一样,自主动词主要是动作动词,动作动词才能对受事主语产生影响/结果。非自主动词表示变化/属性/状态,动作性弱,产生的影响/结果自然就小了,所以自主动词比非自主动词更容易进入被动表述。(王振来,2006)
经过统计,在本文选取的117个汉韩完全同形双音节动词中,自主动词合计82个,非自主动词合计35个。
在82个自主动词中,按照动词的语义,以[±动作]、[±致态]、[±致果]为标准,进行了分类,具体如下(带点的动词,不能进入“被”字句):
1)表示[+自主][+动作性][+行为]:学习、复习、预习、回答、练习、交流、讨论、说明、解释、建议、介绍、选择、使用、要求、提供、表示、通知、联系、邀请、保证、保护;
2)表示[+自主][-动作性][+结果]:总结、整理、解决、决定;
3)表示[+自主][+动作性][+制作]:安排、进行、举行、排列、证明、修理、研究、理发、锻炼、表演、复印、翻译;
4)表示[+自主][-动作性][+主观态度]:反对、批评、感谢、鼓励、拒绝、原谅、尊重、重视、欢迎、支持、注意、考虑、浪费、节约、祝贺;
5)表示[+自主][-动作性][+状态]:调查、参观、参加、管理、规定、联系、提供、招聘、检查、申请;
6)表示[+自主][-动作性][+变化]:结束、提高、减少、禁止、增加、发展、坚持、完成、开獉始獉;
7)表示[+自主][-动作性][+状态]:旅游、旅行、起床、上班、休息、游泳、运动、干杯、留学、经历、小心;
在以上7类自主双音节动词中,动作性比较弱的一价动词,如“旅游、旅行、起床、上班、休息、游泳、运动、干杯”,不能进入被动表达,同时,动作性比较弱、主观色彩比较浓的动词,如“祝贺”,也不能进入“被字句”或无标志型被动句式。
其余70个双音节自主动词都可以进入“被”字句,只是有些语义表达相对狭窄,只能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语体中,如:
a)原作品已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只按上述比例向被表演作品的著作权人付酬。
b)我一面在被理发,一面在肉痛,想来想去有点冤枉,我觉得以将头发弄皱要四元钱。
c)被申请的在押犯人是王国炎。
d)正整数N可以被表示为两整数平方和的充要条件。
例句a)和d)都是在书面语中使用的专门用语,而例句b)和c)的用法都在现代汉语中不经常出现,只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在35个非自主动词中,按照动词的语义,进行了分类,具体如下(带点的动词,可以进入“被”字句):
1)表示[-自主][能愿]:放心、烦恼、感动、后悔、激动、同情、失望、希望、同意、放弃、爱好;
2)表示[-自主][协同]:见面、结婚、离婚、竞争、符合、适合;
3)表示[-自主][存现]:出现、出生、发生;
4)表示[-自主][消极]:生病、迟到、污染、误会;
5)表示[-自主][感知]:认识、发现、吸引;
6)表示[-自主][主观感受]:成功、失败;
7)表示[-自主][变化过程]:超獉过獉、经过、通过、变化、养成。
在以上七类非自主动词中,只有九个非自主双音节动词可以进入“被”字句。表示感知的动词如“认识、发现、吸引”,表示“受损”意义的动词“污染、误会”、表示变化过程的动词“超过、通过、养成”,表示主观态度的动词,如“同情、同意”,容易进入“被”字句。表示感知、受损、态度的非自主动词之所以能进入“被”字句,主要是由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体主动发出的,而是被动接受的。例如:
e)每天近10名留学生被吸引到上海创业工作。
f)两项接力赛的世界纪录被超过。
g)年轻的女人也需要被同情,被负责任。
与自主动词相比,非自主动词的动作行为是无意识的,不受主观控制,由于被字句中重在表达受动作影响而导致了某种结果或发生了某种变化,所以表示属性、状态、存现的动词,如“生病、出生、迟到、发生”等,不能进入“被”字句;而协同动词同时支配施事和受事两个语义成分,因此动词对这两个语义成分没有直接影响,使像“见面、结婚、离婚、符合、适合”等动词不能进入“被字句”。
但例外的是,“竞争”虽然也在语义上涉及两者,但是存在像“近两年,由于这些产品被逐步竞争走”这样的句子,这主要是在语义上,被竞争的一方成了利益受损的一方,具备了“遭受”义,因此进入了被动句式中。
通过比较,笔者发现,能够进入“被”字句的双音节自主动词的数量远远超过非自主动词,这主要是因为进入被动表述的自主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动作][+自主][+致果或致态];而进人“被”字句的非自主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动作][-自主][+变化],表属性、状态、存现的非自主动词很难进入“被”字句。
为了鉴别双音节动词能否进入无标志型被动句,首先要确定无标志被动句的基本句型。王灿龙(1998)认为:倘若用N代表受事名词(含名词性词组),V代表及物动词,C代表补语,那么无标志被动句式的基本格式就可以记为N+V+C。结合王灿龙的研究,我们对从语料库中收集的例句进行了细分,划归为以下六种类型:
A 类:N+V+了/着/过
如:方案同意了。
B类:N+V+(补语)+宾语(+了/着/过)
如:结果通知学生们了。
C类:N+V+补语(+了)
如:这个方针要坚持下来。
D类:N+状语+V(+了/着/过)
如:唯有将玉娇判刑,才能很好地保护以后进出娱乐场所的官商的安全。
E类:N+状语+V(+得)+补语(+了)
如:这些都比原有的文件规定得更加圆满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这种基本结构以外,在无标志型被动句中,还有通过词汇表示的被动句型,如:
F类:N+加以/得到/值得+V
如:这些问题应该加以解决。
现有的各国和各区域组织之间的合作进程应该得到鼓励。
她的建议值得研究。
G类:N+由/归+V
如:会议一切事项由我通知。
H类:N是V的
如:这些东西都是当年知青们使用过的。
通过既往研究中句型带入式的检验,笔者发现,在82个自主双音节动词中,很多可以进入无标志型被动句,具体如下(带点的动词,不能进入无标志型被动句式):
1)表示[+自主][+动作性][+行为]:学习、复习、预习、回答、练习、交流、讨论、说明、解释、建议、介绍、选择、使用、要求、提供、表示、通知、联系、邀请、保证、保护;
2)表示[+自主][-动作性][+结果]:总结、整理、解决、决定;
3)表示[+自主][+动作性][+制作]:安排、进行、举行、排列、证明、修理、研究、理发、锻炼、表演、复印、翻译;
4)表示[+自主][-动作性][+主观态度]:反对、批评、感谢、鼓励、拒绝、原谅、尊重、重视、欢迎、支持、注意、考虑、浪费、节约、祝贺;
5)表示[+自主][-动作性][+状态]:调查、参观、参加、管理、规定、联系、提供、招聘、检查、申请;
6)表示[+自主][-动作性][+变化]:结束、提高、减少、禁止、增加、发展、坚持、完成、开始;
7)表示[+自主][-动作性][+状态]:旅游、旅行、起床、上班、休息、游泳、运动、干杯、留学、经历、小心;
王灿龙认为,能够在无标志被动句式中使用的动词与标志被动句式中使用的动词一样,先决条件就是这些动词需要具备及物性质,也就是说应该具有[+动作][+致果]的特性,因此弱动作性、表示主观态度的动词,如“反对、批评、感谢、鼓励、欢迎、支持”在进入无标志被动句式时,在形式上会受到限制,主要通过附加其他词汇,在句子中充当定语的情况比较多。如:
i)邓小平此时发表的言论一定是认真考虑过的。
j)对患者馈赠的财物当时难以拒绝的,于24小时之内上交本单位指定部门。
经过对比,笔者发现,与标志型“被”字句相比,无标志型被动句对自主动词的限制较少,绝大部分自主动词都可以进入无标志的被动表述中,即使是像“开始”这样表示状态性的自主动词,虽然不能进入“被字句”,但却可以进入无标志型被动句,如“会议开始了”。但是动作性比较弱的一价动词,如“旅游、旅行、起床、上班、休息、游泳、运动、干杯”等,依然不能进入无标志型被动表达。
同时,要注意到的是,在无标志型被动句中,具有[+动作][+致果]的自主动词,其动作只是用来说明产生结果的方式,而不再是对主语的动作行为的叙述,句子是含有结果意义的说明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动作行为动词进入这类无标志被动句,其表达作用是说明性的,而不再是叙述性的。
与自主动词类似,在非自主动词中,与标志型“被”字句相比,更多的非自主动词可以进入无标志被动表述中。
在35个非自主动词中,按照动词的语义,进行了分类,具体如下(带点的动词,可以进入“被”字句):
1)表示[-自主][能愿]:放心、烦恼、感动、后悔、激动、同情、失望、希望、同意、放弃、爱好;
2)表示[-自主][协同]:见面、结婚、离婚、竞争、符合、适合;
3)表示[-自主][存现]:出现、出生、发生;
4)表示[-自主][消极]:生病、迟到、污染、误会;
5)表示[-自主][感知]:认识、发现、吸引;
6)表示[-自主][主观感受]:成功、失败;
7)表示[-自主][变化过程]:超过、经过、通过、变化、养成。
与标志型“被”字句相比,表示“能愿”的非自主动词,通过附加其他词汇的方式,可以进入被动表达,如“值得同情、放心的饮食”等,但这种“能愿”一般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而不能是消极的、负面的,如“失望、放弃”等。
但总的来说,由于非自主动词动作性的缺失,在进入无标志被动表述时,由于自身不能直接对受事产生影响,因而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发现,越是动作性强、完结性强的动词,越容易进入被动表述,而越是描绘状态的、动作性弱的动词,在进入被动表述时,就会受到限制。可以说,被动表述对动词的选择性,主要是要求动词必须对其受事主语有影响效应。因此,被动句式中的谓语动词以自主动词居多,也就是说,自主动词比非自主动词更容易进入被动句式。
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韩国学习者的“被字句”偏误进行分析,笔者发现,韩国学习者主要存在两类错误,一类是当用“被”字句而未用,另一类是在无标志型被动句中误用“被”字句,像这样的“如他们愿为晚辈尊重、了解,他们先要做的事情是尊敬长辈;根据我的汉语水平考试,我安排到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而以前歌曲像诗一样被我们感动了,我呢最喜欢的中国流行音乐是‘但愿人长久’”。
笔者认为,韩国学习者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韩国语是有标记的语言,特别是在被动表述中,不存在像汉语无标志型被动句一样的“真被动句”①金莲花(2007)提到,韩国语的被动句一般分为以下四类:真被动句(true passive)、不具被动句、宾格被动句、假被动句(pseudo-passive)。真被动句是指由对应的能动句,主语、宾语、谓语发生被动变换的被动句,是最典型、最理想的被动句。不具被动句是指没有完全具备构成真被动句的各种条件的被动句,被动的程度比真被动句低。宾格被动句是指在与其对应的能动句中的宾格中的一个留在被动句里构成的被动句。假被动句是指表面上看起来有被动句的形式,实际上没有出现被动动作只出现动作结果的被动句,也叫状态被动句(statal passive),类似于汉语的中动句。,因此韩国学习者在使用被动句的时候,一方面存在“被”字句的泛化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无法理解无标志型被动句的问题。
经过对117个双音节汉韩同形动词的分析,笔者对两种语言中动词的被动形式进行了对比,总结如下:
在汉韩双语中都能进入被动表述的双音节动词认识、学习、介绍、开始、准备、锻炼、发现、检查、结束、解决、决定、练习、提高、选择、要求、安排、保护、保证、超过、调查、发展、翻译、反对、放弃、复印、鼓励、管理、规定、举行、拒绝、考虑、浪费、减少、建议、交流、节约、解释、进行、禁止、联系、排列、批评、申请、使用、说明、讨论、提供、通过、通知、污染、误会、吸引、修理、研究、养成、邀请、原谅、增加、招聘、整理、证明、支持、总结、重视、尊重、欢迎、同意、感动、同情、祝贺在汉语中能进入被动表述、在韩国语中不能进入被动表述的双音节动词回答、参加、放心、复习、注意、表演、参观、成功、感谢、激动、坚持、竞争、理发、预习、在汉语中不能进入被动表述、在韩国语中能进入被动表述的双音节动词 变化、出现、经过、出发、出生、发生、符合、后悔在汉韩双语中都不能进入被动表述的双音节动词旅游、旅行、起床、上班、休息、游泳、运动、干杯、留学、经历、小心、爱好、迟到、见面、结婚、留学、干杯、活动、经历、失败、失望、适合
经过前面两节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汉语中,无论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都更容易进入无标志型被动句中,特别是在汉语中,当没有必要强调被动意义的时候,只要不致发生误解,一般都用无标记被动表述。王振来(2006)指出,无标记被动表述常用来说明情况或描写状态,多表达中性义和肯定义语义色彩,较少表达否定语义色彩。经过笔者的检验,也证明动作性的强弱并不影响动词进入无标志型被动句,而否定色彩的非自主动词一般都不用于无标志型被动句中。
首先,针对韩国学生容易泛化“被”字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指出哪些动词后面可以对应韩国语的被动形式标记“”,在这些汉字动词进入汉语“被”字句中时,就需要添加“被”标记,如“安排”,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造出像“根据我的汉语水平考试,我安排到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这样的病句。正因为在韩国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双音节动词,并且这些双音节动词很多与汉语完全对应(在笔者统计的117个双音节动词中,在汉韩双语中都能进入被动表述的就有69个,占58.97%)。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利用这点,就能大大减少韩国学习者掌握“被”字句的负担。
其次,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区别一些汉韩不同用法的双音节动词,特别是有些动词在汉语中可以进入被动表述,但在韩国语中却不能用作被动表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指出。而对于双音节动词,只能在韩国语中进入被动表述,绝不能用于汉语的被动表述,也需要教师进行强调。这类动词具有非自主动词的特点,如动作性弱,一般不能直接对受事造成影响,如“变化、出现、经过、出发、出生、发生、符合、后悔”,此类动词在韩国语中的数量不是很多,但需要注意。
最后,对于一些一价动词,如旅游、旅行、起床、上班、休息、游泳、运动、干杯、留学、经历、小心、爱好、迟到、见面、结婚、留学、干杯、活动、经历、失败、失望、适合,无论是韩国语,还是汉语,都不能用于被动表述,相对容易掌握,一般不会出现错误,教学时一带而过即可。
为了解决韩国学习者在被动句式习得方面产生的问题,本文对汉韩被动句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动词为中心,以句型为单位,揭示了在汉韩两种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被动句型在动词的选择上有何制约、有何差别,希望为韩国学习者掌握汉语被动句式提供帮助。
首先,本文以新HSK词汇大纲中1-4级词汇为研究对象,对双音节动词和单音节动词进行了区分,其中双音节动词202个,单音节动词107个。在双音节动词中,汉韩近似同形双音节动词有157个,汉韩完全同形双音节动词有117个。本文以这117个汉韩完全同形双音节动词为研究对象,按照马庆株(1988)先生的分类,将这些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其中自主动词合计82个,非自主动词合计35个。在82个自主动词中,按照动词的语义,以[±动作]、[±致态]、[±致果]为标准,分为了七类;在35个非自主动词中,按照动词语义特点,也分为了7类。
其次,本文以句型为单位,考察了七类自主动词和七类非自主动词进入“被”字句和无标志型被动句的情况。通过比较,笔者发现,能够进入“被”字句的双音节自主动词的数量远远超过非自主动词,这主要是因为进入被动表述的自主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动作][+自主][+致果或致态];而进人“被”字句的非自主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动作][-自主][+变化],表属性、状态、存现的非自主动词很难进入“被”字句。而与标志型“被”字句相比,无标志型被动句对自主动词的限制较少,绝大部分自主动词都可以进入无标志的被动表述中。
同时要注意到的是,在无标志型被动句中,具有[+动作][+致果]的自主动词,其动作只是用来说明产生结果的方式,而不再是对主语的动作行为的叙述,句子是含有结果意义的说明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动作行为动词进入这类无标志被动句,其表达作用是说明性的,而不再是叙述性的。与自主动词类似,在非自主动词中,与标志型“被”字句相比,更多的非自主动词可以进入无标志被动表述中。可以说,被动表述对动词的选择性,主要是要求动词必须对其受事主语有影响效应。因此,被动句式中的谓语动词以自主动词居多,也就是说,自主动词比非自主动词更容易进入被动句式。
最后,本文结合韩国学习者的“被”字句使用偏误,指出了学习者主要存在两种偏误,一类是当用“被”字句而未用,另一类是在无标志型被动句中误用“被”字句。为了解决韩国学习者在被动表述习得方面的问题,本文将汉韩完全同形的117个动词进行了分类,总结出了四类不同动词的教学方法,以期对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1]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金莲花.韩汉语被动句对比研究[D].延吉: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金钟太.论现代汉语被字句在朝鲜语中的对应形式[J].延边大学学报,1985(1).
[4]金钟太.谈汉语被字句和朝鲜语被动句对应比较的不同点[J].延边大学学报,1985(3).
[5]柳英绿.朝汉语语法对比[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
[6]柳英绿.韩汉语被动句对比——韩国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6).
[7]马庆株.汉语动词和词性结构一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J].中国语言学报,1998(3).
[9]王灿龙.无标志被动句式和动词的类[J].汉语学习,1998(5).
[10]王海峰.国别化:对韩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王振来.现代汉语被动表述立体化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2]吴慧平.现代汉语被动句式中的动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