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功能科 宋全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硬化引发的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脏病发生。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部位有所不同,及早的进行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常用方法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但是这种方法为有创检查,多数患者耐受力降低,而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心电图在冠心病检查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该种检查属于无创检查,具有重复性高,患者耐受力高的特点。本文对本院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对于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将详细报道如下。
以本院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为42~78岁,平均52.3±3.4岁,患者病程为3~16年,平均6.8±1.7岁。其中2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心痛,28例患者表现为气短胸闷以及头目眩晕,12例患者表现为头晕耳鸣以及腰膝酸软,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以及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此次临床研究。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从诊断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1. 常规心电图检查
采用FX-7402型12导联心电图进行连续描记,纸速控制为25mm/s,所有检查的患者均在安静环境下检查,取平卧位,采取语言等安抚方式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检查时避免药物因素的影响。对于常规心电图检查需要保持心电图基线平稳,图像清晰,而且对于T波<同导联R波10%,同时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05mV时,诊断为ST-T异常。
2.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采用世纪-3000型动态心电系统进行检查,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的心电图变化。检查中对患者进行多体位检查,排除体位的影响与干扰,从而得到全面的分析结果。当J点80ms位置的ST段水平型降低值≥1mm,心电图基线ST段明显移位,而且有间隔至少1min的两次心肌缺血发作为心肌缺血阳性[2]。
(三)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肌缺血阳性的检查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心肌缺血阳性29例(48.3%),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阳性的49例(81.7%),两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心肌缺血阳性结果比较
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心律失常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室性早搏成对与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房室传导阻滞与房性早搏相比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查结果比较
冠心病是常见于老年患者的多发疾病,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上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是进行冠脉搭桥手术以及介入治疗的必要检查,但是这种检查方式成本较高,而且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检查重复性较差,因此临床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局限。心电图是临床中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方法,此项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检查费用低的优点,但是常规心电图的诊断率相对较低,因此在诊断中常会造成漏诊或误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心电图检查方法,在冠心病检查中具有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的特点,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能够对患者的24h的ST-T变化进行连续诊断观察,具有信息全面、诊断准确的特点[3]。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到的心肌缺血阳性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而且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观察范围广,能够有效的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从而提高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冠心病诊断的有效方式,能够全面的反应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情况,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1 苏杭.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临床医学工程. 2013,20(9):1063-1064.
2 郑易,岑镇波,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现代实用医学. 2011,23(6):639-640.
3 李伟.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中国当代医药. 2013,20(19):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