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刚
[摘 要] 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不考虑超负荷训练的数学课程可能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留下太多阴影,从而造就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学习,所以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关键词] 兴趣;情感;体验;有效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情感教育是小学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是教学规律和客观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让学生从小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的的目的. 下面,我浅谈一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的点滴体会.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的积极作用,创设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灵上感受到课堂合作的快乐、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学生只有在充满情感与智慧的交织中,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设法标新立异,创设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趣味性情境,既能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共鸣,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热情.
1. 情境与故事相结合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造就了他们对故事的喜闻乐见,数学教学中没有什么能比故事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 对于抽象的数字,可赋予生动形象的故事:猴王孙悟空拿出8个桃子,对身边的4只小猴说:“这8个桃子,你们4只小猴分了吃吧. ”小猴撅起嘴巴嫌少. 猴王就拿出80个桃子说分给40只小猴,小猴还嫌少. 猴王想了想就说:“那这样吧,给你们800个桃子,可要分给400只小猴啊!”小猴听了,又蹦又跳,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到这里,小朋友们也笑了. 这个故事将一个“商不变”的教育,融入“猴王分桃”中. 乐学才能求学,此时教师再与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2. 情境与活动相结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 在教学“8加几”时,我设计了“钻山洞”的游戏:我用一根塑料管和一些彩纸做了一个山洞,在山洞上贴上卡片“8+”,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0~9的数字卡片,让学生用8加上自己手中数字卡片上的数,谁算对了谁就能钻过山洞. 钻不过去的学生就回座位摆小棒或请教他人(被请教的同学要讲清计算方法,而不能直接告诉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做 “小蚂蚁找家”“青蛙比赛跳荷叶”“过独木桥”等游戏.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情境教学能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活动气氛所陶冶,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能激起学生主动地用数与他人交流信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并使每个学生的数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 情境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选材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应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教学“认识厘米”时,我多次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手指、手掌和一乍的宽度,并记住它,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长度的认识,还能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认识米”时,我带领学生去操场走一走、跨一跨、量一量,让学生感受10米、50米、200米的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带了几包盐、一块铁块、一些苹果、一袋黄豆等物品,课上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感受一下它们的重量,课间还带领他们到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也就在不知不觉间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在新课程的数学学习中,课堂已趋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等特点,合作学习也融入其中. 不同的人会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在课堂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潜在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互相启迪、思辨创新、资源共享.
1.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在一次学校教研活动中,我教学“10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横着数数我们班第一排有几位学生. 孩子们一个个起劲地数出了8人. 我笑眯眯地站在了这一组中间的空道里,问:“那现在加了我,有几个人了呢?”学生一起叫到:“9人”. 我故意又问:“那怎样才能使我们这组有10个人呢?”“再加一人”孩子们争着回答. “再加一位陈老师”,有小朋友突然指着在后面听课的陈老师. 我乐了,把正在听课的陈老师请到了小组中间,让孩子们数一数……那节课孩子们的高兴劲儿甭提了……“乐思方有思泉涌”,就是这个道理.
2. 引导小组合作,培养探究精神
在小组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此外,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会展现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交锋中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还能发展思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 播放录像,看看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 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 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 我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播放一遍. 于是我重新播放了这段录像,但同学们仍然没有完成. 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其他办法?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商量,最终决定,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 接着,我再重新播放了一遍这段录像. “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15辆、公共汽车是7辆、三轮车是6辆、卡车是11辆. 为什么前面两次都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学生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的,一人记录轿车的数量,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数量,一人记录三轮车的数量,一人记录卡车的数量. ”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融入生活,提升情感
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新课程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学生身边的数学. 学习素材很多都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的. 教学中,我常让他们用自己的玩具、文具、图片等作为学具,用美丽的童话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小谜语等来创设教学情境,带他们数校园里的树、房子,去商店了解商品的价格,去野外参加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让他们自主实践,采集、归纳数学实际问题,并将他们采集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进行交流、讨论,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感悟百分数时,学生采集了生活中的数据:青岛啤酒的酒精度为12%、张裕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为11%、四特酒的酒精度为45%,同学们认为这三种酒哪一种最厉害?说说理由. 生1:我个人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曾经品尝过酒,觉得啤酒不是很难喝,但是白酒很辣. 生2:我自认为白酒最厉害,我是从酒精度45%看出的,白酒的酒精度最高. 生3:我也认为白酒最厉害,因为我爸爸有一次喝白酒喝醉了. 师:你们认为刚才这几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多数学生都表示赞同)那你们自己是怎么理解上面三个表示酒精度的百分数的呢?(小组充分交流、讨论后汇报)生1:我们小组认为这三个百分数表示的是含有酒精的量,酒精度如果越高,说明这种酒酒精含量高. 生2:我们组的看法是,酒精度虽然能看出酒中含有酒精成分的多少,但它不能表示酒精具体有多少毫升. 如12%,其实可以写成分数,也即是把酒看作100份,其中所含的酒精是12份. 小结:百分数是一个量占另一个量的结果,可以进行两个量的比较. 数学课堂通常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我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形成乐于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数学课堂应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将情感融于教学之中,能使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学习,这样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发展智能,还能培养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