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倩,庄曾渊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 100040)
运气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主要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思想和论治疾病的病机、治则、用药组方原则。在《审视瑶函》、《银海指南》、《目经大成》等眼科专著中,有运气原证、运气总论、六气总论、运气正误等专篇,讨论运气学说对眼病诊治的影响。顾锡在《银海指南·六气总论》[1]中强调“余著此论,一一剖悉,使缤纷错杂之症,不至混淆,更以脏腑经络形色脉象参之,无遁情矣”,说明运气学说结合脏腑经络辨证用于眼病临床,有助于提高疗效。对于运气学说的应用,历来存在争议。然而,名老中医蒲辅周运用运气理论分别在石家庄、北京防治乙脑中取得良效,说明在中医诊疗体系中,运气学说仍有一定的价值,应知其所谓,不可拘泥,服务临床。本文将着重论述运气学说对目病治法的影响。
根据运气学说主运主气变化规律,即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有助于总结目病发病的一般规律。如时复症(春季卡他性结膜炎)以眼痒如虫行,春夏发病如花似潮,至期而发、过期而愈为特征。在春季发病、夏季加重到秋后自然缓解,有明显的季节性。此病为内有伏热,值春令时气为风引动而发所致,故临床以祛风散邪为法,良效,并由此推测,若遇岁木太过或厥阴司天之年,风木更甚,恐病更重。关于运气加重目病病情的情况,古代医案中有所记载,如张子和医案所录[2]“李民范目常赤,至戊子年火运,君火司天,其年病目者,往往暴盲,火运炎烈故也。民范是年目大发”戊子年,岁运主火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为天符之年,目病有“目不因火则不病”之说,故该年目病较重。又如王肯堂《医学穷源集》[3]所载一痘后目眦肿烂的医案,患目年久不愈,此次于庚申年春分后三日发病尤甚,此时月建卯木,客气太阴主事,又疾在肝脾,月建与客气适与相值,故目病发病更甚。
研究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是运气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即立足天人合一的观点,探讨六气变化对人体脏腑机能的影响,并推断发病的机理。“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六化即六气之化,风化厥阴,热化少阴,火化少阳,湿化太阴,燥化阳明,寒化太阳。以六气之化为本,三阴三阳之辨为标。若时至而气至则为正常气候(六气),若化非其时则为邪气(六淫)。六气所代表气候和脏腑之间有胜负克制关系,五脏受不胜之气克伐就会得病。运气、脏气、病气、药味(四气五味)在五行的统属下,比类、归纳形成不同属性的线性关系,并形成了以六气、脏腑为纲的病机学说(病机十九条),对辨识病证、确定治法均有提纲挈领作用。而“必先五胜”再次强调了掌握六气、脏气的过与不及,何气所胜是决定治法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分清虚实、疏通其气血,使之阴阳平衡。
《审视瑶函》卷3~卷6的运气原证分别阐述了运气和目赤、目疡、目昏、目泪发病的关系。以目疡为例,《审视瑶函》[4]谓:“按《内经》运气,目眦疡有二:一曰热。经云:少阴司天之政,三之气大火行,寒气时至,民病目赤眦疡,治以寒剂是也。二曰燥。经云:岁金太过,民病目赤眦疡。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目眛眦疡,治以温剂是也。”少阴司天之政,三之气,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少阴君火,火毒盛故治以寒剂。岁金太过、阳明司天,病目赤眦疡,均是金克木之故,当温振肝气,制金扶木,亦可资生木之水气[5],故治以温剂。傅仁宇注释谓:“《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郁内发,致有斯疾……目疮疣,皆因君火司令,燥火热邪所致,宜温宜凉,随症施治可也。”傅仁宇把运气学说和脏腑功能结合起来,从天气变化联系脏腑阴阳盛衰,应用病机十九条内容解释目疡病机,并创制加减四物汤祛风清热,活血散瘀治火盛血瘀疮疡脓烂之实热生疮症。又设黄芪汤益气升阳,养阴清热治阴漏眼流脓不止,体现了所谓宜温宜凉、随症施治的观点。
运气学说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五脏六腑间的动态平衡亦是运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阐明,因此欲将运气学说更好地应用于眼科临床,掌握运气学说的胜衰生克关系是关键所在[6]。即《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言:“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眼有五轮,金(白睛)、水(瞳神)、木(黑睛)、火(两眦)、土(胞睑)也,相生则无病,相克则有病[7]。以目病目赤为例,若五脏不平,郁发心火,克于肺金,则两眼角红丝穿入白珠如线,当泻心火而肺金自平;肺金克肝木,则白珠红赤灌入黑睛,黑睛生翳,当泻肺火而肝木自平;还有抱轮红者,是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又如《审视瑶函》载一前贤医案[4]:一妇人患偏头痛五七年,大便结燥,两目赤肿眩运,脉急数有力,治以大承气汤,目豁然首轻,燥泽结释而愈。《内经》运气有言:“岁金太过,燥气流行,民病目赤”、“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而目赤”燥金胜乘肝则肝气郁,肝气郁则气血壅,气血壅则上下不通,故燥结于里,目赤不明。
流行病发病与运气异常关系最大,对于五运六气与疫病发生的关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课题曾通过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对五运六气理论的疫病预测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五运六气与疫病的发生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根据运气的影响而采取“资其化源,抑其运气”的原则,以“避虚邪之道”,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天行赤眼是流行性目病,多发于夏秋之季。《银海精微》首次明确指出此病是天时流行、瘴毒之气相染所致。清·《目经大成》[8]言此病是“四时运气总天行,主客违和目病成。人既染伊还累我,左而过右定传经”,并具体应用五运六气分析病机。目前临床多以李东垣普济消毒饮治疗,即有祛邪中兼扶正之意。
天行赤眼类似于西医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AHC),1971年在我国首次暴发流行,1975年、1977年、1981年、1984年有小规模流行,1988年再次暴发流行[9]。回顾性分析上述流行病学资料发现,AHC暴发流行多在7月下旬至9月,流行时间属运气学说四之气,主气是太阴湿土,这可能与人体经历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火热耗伤正气较多、邪气易乘虚而入有关(表1所示是上述年份的运气形势)。如1981年为辛酉年,全年水运不足,上半年燥金之气主事,下半年君火之气主事,阴水不足以济燥火,气象偏于燥热。“少阴在泉,热淫所胜,病目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目眛眦疡”,当年夏秋,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在我国流行。
表1 AHC流行年份的运气形势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天时气候特点来确定适宜的治法方药。宗《内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的思想,诸病无论寒热虚实,都遵从时给药,以不绝生化之源。论治目病亦然,如目暴发红赤,本应凉解,然在冬月则当解散而不宜用凉药。又如《银海指南·用方法》[1]所举:“余治汪妇双目赤肿……此郁火伤肝症,宜用逍遥散,然时值暑令,恐柴胡复升动其火,因去之加青蒿而病除。”青蒿苦辛寒,归肝胆经,能清透少阳热邪并能解暑,故目病暑天用之良效。另外,目病有“目病属火”、“目不因火则不病”的说法,在温阳药的使用上尤为慎重。如用地黄饮子补肾培源、化痰开窍明目治疗脑血管意外所致视神经萎缩时,在夏暑之季多不用肉苁蓉、巴戟天、制附子、肉桂这组温补肾阳药,恐温阳太过耗气动血,必要时也只是酌加桂枝以温通经脉,时值冬季则酌情增加温阳药的比重。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确定适宜的治法方药。以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论治为例,一个位于北京的研究小组[10]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全身症状、舌象、脉象、眼症状和辨证分型各项数据,结果在整体辨证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苔薄舌红少津及脉细数最为多见,从而认为肝肾阴虚、精血耗伤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的主要病机,临床实践亦予以验证。而位于广州的研究团队[11],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舌胖有齿印、脉虚无力是最常见的表现,从而得出气虚型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人的主要中医证型,针对气虚辨证用药成为诊治该病的关键。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确定适宜的治法方药。同为受邪,因机体虚实不同可发病亦可不发病,治法亦不同。《眼科金镜·南北不同论》[12]以浙绍以南和北蒙人比较,前者天暖地温、禀赋弱、脾胃运化羸弱,后者体健、耐寒恶热,故用药不同;前者视川军、芒硝之类畏之如砒霜,而后者食生冷少病。同理,富贵贫贱不同,体质迥异,用药亦应有别。
综上所述,运气学说作为《内经》的一项重要内容,阐述了许多气候、季节变化与疾病发生、病程变化的关系,包含的中医基础理论、治则治法在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诚如汪省之《运气易览·序》谓:“后人因视经为繁文,置之而弗用者有也。又有读其书,玩其理,茫然无入手处,遂乃弃去而莫之省者有也。”运气推演难点太多,我们从临床出发,以《审视瑶函》、《银海指南》所论为主体作概要的介绍,其思想和方法作为常规治法的补充,对临床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1]清·顾锡.银海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6-11、51-52.
[2]金·张子和.儒门事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3-174.
[3]明·王肯堂.王肯堂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695-2696.
[4]明·傅仁宇.审视瑶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133-143.
[5]杨力.中医运气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96-197.
[6]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运气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98-201.
[7]清·马云丛.眼科阐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7.
[8]清·黄庭镜.目经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2.
[9]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11-1312.
[10]胡新,张励,袁敏立,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证治[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5):255-257.
[11]吴白彦,关国华,李景恒,等.老年性黄斑变性全身证候及中医宏观辨证分型的数理统计分析[J].眼科学报,1991,7(4):199-204.
[12]清·刘耀先.眼科金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