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华,甘 霞,赵新芳
(1.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一科,新疆石河子 832000)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NAFL肝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但研究表明[1-2],NAFL可在短期内发展为不可逆的肝损害,肝纤维化发生率高达25%,约1.5% ~8%演变为肝硬化,少数患者甚至转化为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早期防治意义重大。但由于本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多样,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西医多给予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及辅助调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并不能完全治愈,长期服用西药副作用较多,停药后又易复发。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我院自拟方保肝降脂汤治疗NAFL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NAFL患者100例。纳入标准: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 NAFL 诊断标准[3],并经肝脏彩超、血脂全项、肝功能等常规检查确诊;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痰浊内阻证。主症:脘腹胀满,胁肋胀痛;次症:食欲不振,肝脾肿大,倦怠乏力,头身困重,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弦涩;患者年龄18~65岁,临床资料完整,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严重心血管、肺、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肝脏疾病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有饮酒史者,过敏体质及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5.4±3.5)岁;病程3~53个月,平均病程(17.4±2.5)个月;伴有肥胖30例,2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37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7.1±3.7)岁;病程3~55个月,平均病程(18.2±2.7)个月;伴有肥胖31例,2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36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伴发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口服血脂康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疗程3个月。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拟方保肝降脂汤:新疆贝母、丹参、三七、何首乌、人参、川芎、泽泻、当归、赤芍、黄精、肉桂、淫羊藿煎2次400 mL,每次口服200 mL,每日2次,疗程3个月。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进行充分的健康生活指导,制定合理运动及饮食治疗方案,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戒酒和控制体质量,调整情绪、避免劳累和紧张。服药期间禁用其他对血脂、肝功能有影响的药物。
治疗前后空腹12 h后取前臂静脉血3 mL,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用OLYMPUD AU 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酸转肽酶(GGT);治疗前后按照B超检查肝脏形态、肝脏轮廓、肝实质回声、远场回声、出肝表面回声线、肝内管状结构、肝内强回声结节情况,将NAFL分为重、中、轻、无4个等级,分别以3、2、1、0 分进行积分[5],并计算 B 超分度积分;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随时观察症状、体征变化,详细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参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及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6]拟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和血脂恢复正常,肝脏B超示脂肪肝特征消失;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改善50%以上,血脂指标下降达到以下任何1项:TC下降>20%,TG下降>30%,肝脏B超示脂肪肝特征显著改善;有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改善30%~50%,血脂指标下降以下任何1项:10% <TC下降<20%,20% <TG下降<30%,肝脏B超示脂肪肝特征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改善不明显,肝脏B超无好转。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偏态资料对数转换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8.0%(44/50),对照组 68.0%(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P <0.05)。
表1 2组疗效比较(%)
表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B超分度积分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B超分度积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t=15.34,bt=7.78,ct=10.56,dt=4.72,et=8.92,ft=4.51,gt=5.92,ht=3.92,P <0.05;与对照组比较:it=5.11,jt=4.32,kt=4.90,lt=4.12,P <0.05
组 别 时间 ALT(U/L)AST(g/L)GGT(U/L)B 超分度积分观察组 治疗前85.4±22.6 92.4±25.3 65.4±20.3 2.9±0.6治疗后 36.2±15.6ai 37.3±14.2bj 41.5±12.4ck 1.7±0.7dl对照组 治疗前 84.5±21.5 91.8±24.5 65.0±20.5 3.0±0.7治疗后 49.3±13.4e 52.1±16.9f 55.8±18.6g 2.3±1.0h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t=5.34,bt=4.78,ct=4.56,dt=4.92,et=4.31,ft=3.92,gt=4.11,ht=4.62,P <0.05;与辛伐他汀组比较,it=4.20,jt=4.08,kt=3.98,lt=4.03,P <0.05
组别 例数 时间TC TG HDL-C LDL-C瑞舒伐他汀组 45 治疗前6.8±1.1 2.2±0.2 0.9±0.3 4.0±0.3治疗后 4.2±0.8ai 1.1±0.3bj 1.4±0.2ck 2.2±0.6dl辛 伐 他 汀 组 45 治疗前 6.9±1.6 2.1±0.2 0.9±0.2 4.1±0.5治疗后 5.7±1.3e 1.6±0.4f 1.1±0.3g 3.2±0.5h
表4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t=5.45,bt=5.20,ct=4.78,dt=4.56,P <0.05;与对照组比较,et=4.35,ft=4.39,gt=4.11,ht=4.02,P <0.05
组 别 时 间 红细胞压积(%)全血比黏度(mPa/s)血浆比黏度(mPa/s)纤维蛋白原(g/L)观察组 治疗前46.3±5.9 5.4±0.4 2.04±0.2 5.5±1.0 47.2±4.3 5.7±0.4 2.2±0.4 5.9±1.1治疗后 40.1±6.4ae 4.8±0.3bf 1.1±0.1g 3.6±0.9dh对照组 治疗前 48.1±4.2 5.6±0.7 2.26±0.4 5.8±1.1治疗后
2组患者治疗期间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2组患者均完成试验,无病例因为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
NAFL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西医用于治疗脂肪肝的辅助用药众多,包括氯贝丁酷类、胆碱、蛋氨酸类及熊去氧胆酸等,但疗效不确切,副作用大,长期使用易发生严重的胃肠道和肝肾损伤,且治疗费用昂贵,大多数患者难以承受[7,8]。而一些学者认为,许多单纯降脂药使血脂集中于肝脏代谢,反而促使脂质贮积,损害肝功能[9]。2007年亚太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推荐通过提倡饮食调节、加强有氧运动等手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治疗及预防NAFL的目的[10]。然而由于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规律,无法或较少有时间从事运动锻炼等原因,人们往往无法长期坚持,容易放弃。因此,NAFL仍缺乏特异性的有效药物,一直未有重大突破,有必要寻求更好的临床药物及临床治疗方案。
中医药有降低血脂、防止胆固醇在肝脏内沉积的药物,治疗NAFL具有独特优势。近年诸多医务工作者对NAFL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NAFL的中医治疗也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课题旨在研究一种治疗NAFL的有效中药制剂。NAFL在中医中确属何病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古今医鉴》曰:“胁痛或痰积流注与血,与血相搏留为病。”《丹溪心法证治》记载:“痞块在中为痰,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快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叶天士说:“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运化不停其机,何痰之有。”《本草纲目》:“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因此,大部分医家都认为本病应归属“痰证”、“痰浊”,病变部位在肝,与脾胃等脏腑有关,起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以致于脾胃肝胆功能紊乱,责之于痰、湿,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而最终形成脂肪肝[11]。《丹溪心法证治》云:“治块当降火消食,食积即痰也。”指出治疗脂肪肝要从清火化痰着手。现代医家王化猛也认为,痰瘀阻络是脂肪肝主要的病理变化,并从“痰湿”论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12]。可见,NAFL主要为痰浊内阻之症,治疗必须抓住痰湿、瘀血、气滞、郁热4个环节,以清肝化痰、疏肝解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笔者根据长期从事肝病研究及治疗NAFL的临床经验,结合本病病因病机及病理特点,自拟方新疆贝母保肝降脂汤,由新疆贝母、丹参、三七、何首乌、人参、川芎、泽泻、当归、赤芍、黄精、肉桂、淫羊藿共11种药物组成。方中新疆贝母是新疆的一大特产,是一种与川贝、浙贝齐名的贵重中药材,具有清火化痰之效[13];丹参、三七疏肝行气;当归、川芎益血活血;泽泻清肝利胆、化痰泄浊,因此病以中年以上为多,肝肾阴虚亦常存在,故加人参、何首乌、黄精益气健脾、滋补肝肾。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14],丹参能减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同时改善肝内微循环和增加肝血流量,减轻肝细胞坏死变性,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泽泻能抑制肝内三酰甘油的合成并促进脂酸的氧化,增强脂蛋白合成,从而减少肝内脂质合成,使肝脏空泡样脂变明显减少,对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损伤也有保护作用[15],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行气、活血化瘀、降脂消浊之功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脂、肝功能、血液流变学、B超分度积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表明自拟方新疆贝母保肝降脂汤治疗NAFL可显著降低血脂,改善血液流变性及肝功能,且无不良反应,是本病值得推广应用的临床治疗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疆贝母过度采挖,蕴藏量逐渐缩减,已成渐危种,临床相关报道也极少,更无对NAFL的研究。本文对新疆贝母用于脂肪肝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但其作用机制、药效学等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1]范慧,张鹏睿,徐援.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及心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1(2):147-150.
[2]钟黄,李良平,韩盛玺.非酒精性脂肪肝、隐源性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6):402-405.
[3]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胃肠病学及肝病学杂志,2010,19(6):483-48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2002:134-139.
[5]夏稻子.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2-103.
[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2):155-158.
[7]马荣兵,蓝绍颖.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交通医学,2009,23(1):38-43.
[8]尹丽,张泉仁,韩茜宇,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3):189-189.
[9]冷玉敏,李爱华.静滴凯西莱致严重过敏反应9例[J].医学动物防制,2006,22(4):258-259.
[10]范建高,蔡晓波.亚太地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肝脏,2007,12(1):51-53.
[11]田东昌,黄明,于志强.脂肪肝的中医研究概述[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3):78-80.
[12]王化猛,朱勤,庄捷,等.化痰祛瘀法治疗脂肪肝临证心得[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6):26-27.
[13]王果平,樊丛照,李晓瑾,等.新疆贝母属植物鉴定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9):51-54.
[14]路帅,韩雪,张睦清,等.丹参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效机制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2):4-6.
[15]王振海,安锡忠,任增超.泽泻对大鼠急性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动物检疫,2010,11(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