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结合穴位埋线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12-01 09:40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0期
关键词:流性胃脘胆汁

黄 勇

(贵州省石阡县中医院中医科,贵阳 555100)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碱性胃炎,主要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碱性内容物反流入胃,与胃酸发生化学反应,对胃黏膜屏障造成损伤[1]。该病发病率约为5%,表现为腹部饱胀感、不适感明显,可引发嗳气、反酸、呕吐等症状,且多发生于夜间,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为探讨中医治疗方法对该病的疗效,笔者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和疗效标准》相关标准,且经电子胃镜检查排除胃占位性病变[3]。在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109例,男62例,女47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38.9±7.1)岁,病程21 d~13年,平均病程(3.2±0.9)年;对照组109例,男66例,女43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37.6±8.0)岁,病程18 d~12年,平均病程(3.3±0.9)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黄芪建中汤 2组患者均给予黄芪建中汤治疗:黄芪15 g,炒白芍15 g,桂枝10 g,饴糖50 g,生姜9 g,炙甘草6 g,大枣5枚。泛酸者加瓦楞子15 g,吴茱萸5 g;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陈皮10 g,半夏 10 g,干姜 9 g,茯苓 15 g,椒目 3 g,党参 15 g,白术15 g,佛手15 g。水煎2次,各取汁200 mL,混合后分早晚分服,每日1剂。连续服用30 d为1个疗程。

1.2.2 穴位埋线 观察组患者在服用黄芪建中汤的基础上接受穴位埋线治疗。取血:肝俞、胆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阳陵泉等。取0/3羊肠线剪为1 cm长线段,使用75%酒精消毒浸泡后,取9号腰穿针抽出针芯,装入肠线,按照针灸方法刺入各穴位。抽出腰穿针,留置羊肠线并使用胶布封堵钳眼。1 d后可揭下胶布,10 d后抽出羊肠线并再次埋线,共埋线3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疗效评价标准[3],在1个疗程结束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电子胃镜未见胆汁反流;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电子胃镜见少量胆汁反流;有效:临床症状好转,电子胃镜可见少量胆汁反流,且胃黏膜仍存在炎性反应;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及有效之和;②参照《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对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进行比较[4],将胃脘痛、胆汁性呕吐、胃脘部嘈杂感、口苦、嗳气、症状总积分分别进行比较;③观察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表1显示,观察组治愈31例,显效48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35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65.1%,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χ2=15.592,P <0.05)。

2.2 症状评分变化

表2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胃脘痛、胆汁性呕吐、胃脘部嘈杂感、口苦及总积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嗳气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观察组比较:▲P<0.05

组 别 治疗前后 胃脘痛 胆汁性呕吐 胃脘部嘈杂感 口苦 嗳气 总积分观察组 治疗前 1.53±0.71 1.79±0.58 1.40±0.26 1.27±0.39 1.41±0.50 7.39±1.94治疗后 0.35±0.27△ 0.44±0.36△ 0.06±0.18△ 0.11±0.08△ 0.48±0.35△ 1.18±0.95△对照组 治疗前 1.49±0.82 1.80±0.46 1.35±0.33 1.26±0.40 1.39±0.48 7.26±2.05治疗后 0.86±1.14△▲ 1.35±1.16△▲ 0.48±0.29△▲ 0.41±0.63△▲ 0.50±0.29△ 3.85±2.73△▲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部分患者治疗3 d后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炎性反应,均自行缓解。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心下痞等范畴。《灵枢·四时气》曰:“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阐释该病主因为禀赋不足、脾胃素虚,辅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气虚、瘀血内阻等,上述因素可使中焦气机转枢不利,诱发症状的出现[5]。该病虽发病在胃,但与胆、肝等器官均具有一定关联,肝气郁结则会使疏泄不畅,胆汁排泄失道则致逆向反流入胃[6],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应注重标本兼治。

本研究218例患者均接受黄芪建中汤治疗,该方可甘温益中、益气血、调肝脾、温阳补阴,复其生机,方中主要为黄芪、炒白芍,意在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对益气健脾有奇效。桂枝、饴糖味甘、性温,能补中缓急,缓解脾胃虚弱之态[7];生姜、炙甘草、大枣可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促进胆汁排泄通畅、复道,缓解反流症状。上述药材联用可升中阳、调营卫,使脾气健、化源充、肝气疏,达到治本之效[8]。观察组治愈31例,显效48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治愈19例,显效35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65.1%,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均得到令人满意的疗效,但结合穴位埋线效果更好。穴位埋线主取肝俞、胆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阳陵泉等穴位,可疏通胃脘局部经气,以达和胃降浊、宽胸解郁之功,从而起到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的效果,结合黄芪建中汤治疗,可以达到标本兼治之效。本例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胃脘痛、胆汁性呕吐、胃脘部嘈杂感、口苦及总积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亦印证了上述结论。王志宁等[9]研究发现,羊肠线埋入体内后会逐渐出现软化、分解、液化、吸收的过程,该过程一般可持续10~20 d,能够保证埋线穴位刺激效果的持久存在,避免了传统针刺治疗需患者多次入院的缺陷;而作为一种异体蛋白,羊肠线机体适应度较高[10],本例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部分患者治疗3 d后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炎性反应均自行缓解,显示出穴位埋线良好的安全性,且不与黄芪建中汤冲突,可同时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结合穴位埋线能够有效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症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且安全性良好,减少了患者就诊次数,为患者增加了方便,其疗效、安全性均十分优秀,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胡敏霞,周君丰.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1-91.

[2]方毅,莫文梅.胆汁反流性胃炎1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91-1392.

[3]卢华君,赵忠艳,李云芳,等.熊去氧胆酸治疗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2):192-194.

[4]吴贵荣,雷蕊兄,李利娟,等.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3):112-113.

[5]张晓慧.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9):116-118.

[6]朱小霞.铝碳酸镁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7):29-31.

[7]陈锦辉,陈焕钊,郑秋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自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5):10-11.

[8]龙彦.铝碳酸镁与伊托必利联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2,9(4):71-72.

[9]王志宁,袁晓英.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及其临床病理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0):1227-1230.

[10]胡开祥.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5):65.

猜你喜欢
流性胃脘胆汁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曹志群教授运用排气饮治疗胃脘胀痛经验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
健脾和胃降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