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娇
内容摘要:“中国梦”是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重要理念。“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本文通过对浙江在校大学生关于“中国梦”认知情况的调研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从理念引导、历史教育、实践锤炼三个方面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梦”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梦 认知情况 引导策略
习近平同志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引发了全球热议。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在“中国梦”理念的指引下,掀起了学习领会“中国梦”和实践“中国梦”的热潮。浙江省高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以“浙江在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情况”为题,共21道题,以网络问卷形式开展随机调查,全部面向浙江高校在校学生。总计调研人数为703人,回收有效问卷618份。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约占45.24%,大二占32.17%,大三占9.52%,大四占2.38%,大五及研究生共占10.74%;男生约占67.86%,女生占32.14%。
二、调研分析
(一)对梦想的基本态度
调查发现:对于梦想实现的可能性问题,8.33%的学生认为现在是个充满机会的年代,很容易实现梦想;88.1%的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梦想;另有3.57%的人认为,梦想只是空想罢了,根本无法实现。
(二)对中国梦的认知度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了解情况、认知情况如何,决定了他们对“中国梦”的态度。调研发现,对于在本次调研前,是否听说过“中国梦”的相关宣传,73.62%的学生表示听说过,26.38%表示之前没有听说过。对“中国梦”有所了解的学生,其获知信息的主要途径36.9%来自电视媒体,7.14%来自报纸杂志,8.33%来自学校的相关文件,26.19%来自网络。另有21.43%是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的。关于“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的问题,69.05%的学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另有30.95%的学生给出了错误的答案。
(三)对中国梦的认可度
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态度,直接关系他们是否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中国梦”实践当中去。调查发现,对“中国梦”提出,16.67%的学生认为“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人们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72.62%的学生认为“中国梦”有助于全国上下一心,凝心聚力,共同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努力;10.71%的学生认为“中国梦”只是一个理想境界,没有实现的可能。84.52%的学生都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克服一些现实的困难才能最终实现。另外,调查发现,91.66%的学生能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认为“个人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个人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梦”的实现。但是也有8.33%的学生认为,“个人梦”与“中国梦”没有关系。对于“中国梦”最终实现的时间,10.71%的学生认为要20到30年时间,20.24%的学生认为要30到40年,28.57%认为要40到50年,另有40.48%的学生认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50年以上的时间。
(四)高校教育引导情况
高校是青年大学生领会“中国梦”内涵,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主阵地。调研中,对学校现有的关于“中国梦”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力度,21.43%的学生认为是非常到位的,40.48%的学生认为比较到位,33.33%的学生认为不够到位,4.74%的学生认为宣传情况很差。对于希望学校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中国梦”的相关教育活动,45.5%的学生希望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30.2%的学生希望开展相关专家讲座,报告会等,12.6%希望开展主题征文比赛、演讲赛,另有9.7%的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了解中国梦的内涵。
三、引导策略
(一)用正确的理念引导大学生
新时期,“中国梦”以其科学的内涵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梦”的内涵,鼓励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前提。
1.引导大学生掌握“中国梦”的本质及内涵。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物,是新时期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一面旗帜。各高校应该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实际,积极通过校园期刊、杂志、报纸、广播台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手机等自媒体平台加强对“中国梦”理念的宣传,通过网络上的话题互动,开展关于“中国梦”的相关讨论,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中国梦”氛围。同时,在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加入“中国梦”的相关教学内容,进一步将理念引导带到课堂上,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科学内涵的了解,让大学生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中国梦”的实现,本来就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不是三两年就可以实现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相关主题的专家讲座、论坛、沙龙等活动,通过专家对“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基础以及实现前提、条件的解读,及时解答学生心中对于中国梦是否能实现,以及多久才能实现的疑问,引导大学生以宽广的胸怀,远大的抱负,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信心,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作为青年一代的自己充满信心。
3.引导大学生建立与“中国梦”相统一的“个人梦”。“中国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梦想,也是无数个“个人梦”的集中体现,只有当“中国梦”与“个人梦”高度统一的时候,才能互为动力,共同实现。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征文比赛、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探索人生目标,勇于说出自己的梦想,通过在各种竞赛中进行个人展示并与他人开展交流,使其不断明确“个人梦”与“国家梦”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并自觉将“中国梦”与“个人梦”结合起来,将树立与“中国梦”相统一的“个人梦”看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生理想客观要求。
(二)用中国的历史教育大学生
邓小平同志曾经专门指出“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把握,是基于对近现代历史兴衰规律的把握,是基于对几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的把握。只有让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真正让大学生理解“中国梦”,接受“中国梦”,实践“中国梦”。
1.引导大学生把握我国历史发展轨迹,增进民族自豪感。中国几千年来,在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缔造了绚烂文明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诞生,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史诗。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可结合重要历史发展事件,面向学生播放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纪录片,通过历史片段的回放,让大学生能够熟悉祖国发展历程中的沧桑变迁,牢牢把握民族的根、民族的魂,自觉树立起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强大自豪感,在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抱负中奋勇向前。
2.引导大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加民族自信心。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高校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历史纪念时刻,通过专家讲座、历史话剧演出、电影展播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梳理各个历史时期国家兴衰更替的规律,促进大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提升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同时,鼓励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确把握新时期“中国梦”的内涵,并在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自信投入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中去。
3.引导大学生把握历史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可以通过典型历史人物故事的介绍,对大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局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加以挖掘,鼓励大学生自觉地继承优良爱国主义传统,把握与时代相结合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
(三)用创新实践锤炼大学生
“青年大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献身的信心,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鼓励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是“中国梦”最终实现的重要保障。针对调研中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用创新实践锤炼大学生的策略。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实践的意识,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最后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要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富有激情与智慧的青年大学生的参与。青年大学生早日形成对“中国梦”的正确认识,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以及青年大学生“个人梦”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引导,鼓励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绽放人生精彩。
[本文是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党建与思政课题“浙江在校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情况及引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S201414Y)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