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
摘 要: “农家书屋”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大项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功能。作为知识与信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人力资源和服务功能等方面有着优势,在构建与“农家书屋”服务体系的资源共享平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优势,更好地参与“农家书屋”的建设。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农家书屋 资源共享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家书屋”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大项目,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实施,是一项离农民最近的惠民工程。自2006年开始试点建设以来,“农家书屋”在全国建立起2万余家,2010年全国建成了20多万家,预计2015年将基本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1]。“农家书屋”的建立,为广大农民普及了科技知识,传播了先进文化,满足了广大农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文化消费需要,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农家书屋”建设,出现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图书更新缓慢、业务指导不完善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用实际行动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献资源、人力资源和服务功能等方面有着优势,有责任也有能力参与“农家书屋”各方面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服务。
1.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文献资源优势,解决“农家书屋”资金投入不足、图书更新缓慢等问题。
“农家书屋”的建设标准是,每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2]。但绝大多数的“农家书屋”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建设标准。“农家书屋”的图书主要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借阅,以用为主,所以藏书非常有限,种类也比较单一,不能够全面满足农民读者阅读的需要。笔者调查了湖南省安乡县的几个“农家书屋”,发现都存在图书品种单一、更新缓慢且比较陈旧和报刊种类稀少甚至没有等现象。在现有的藏书品种中,文学与历史的书籍占了一半以上,儿童读物及相关的音像制品基本没有,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种类少且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信息知识的需求和新农村科技致富发展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藏书建设,公共图书馆有着丰富的图书资源,有能力为“农家书屋”提供各种不同种类的图书,成为本地区“农家书屋”的强大后盾。公共图书馆可以建立图书流动网络,对“农家书屋”的图书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交换,解决其更新缓慢的问题,从而加快“农家书屋”图书更新的速度,扩大农民群众的阅读范围。我国公共图书馆一般只设置到县、市,其读者基本上都来自于广大的城市居民,有很多农业技术方面的图书期刊,对他们来说兴趣不大,这类图书借阅人次少,流通率低,而这类书刊恰恰是农民读者最需要的。公共图书馆可以整合此类图书资源,分批次定期充实到“农家书屋”中,从而使这类图书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在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过程中,农民的实际需要应该放在第一位,公共图书馆应该及时地把涵盖党的政策、实用技术、卫生健康知识、科技和文艺类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书籍配置到书屋中。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情况,公共图书馆要把服务重点放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关注他们的成长,配置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儿童读物、音像制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将“农家书屋”作为自己的分馆或基层服务点以定期更换、时时补充图书资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实用的优秀图书期刊,以丰富书屋的藏书量,增加图书期刊的利用率。在这样的实施过程中,公共图书馆要与“农家书屋”制定严格的借阅手续,既保证图书的有效利用率,又严防图书的破损与丢失,这样不仅能丰富“农家书屋”的图书品种,而且能扩大农民读者的阅读范围。在一定范畴内消除“农家书屋”图书单一,种类少的弊端,改善书屋读者少,书刊借阅率低的现状,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读者获得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
纳入公共图书馆事业网和计算机信息网,就可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农家书屋”也应该纳入这样的网络系统,这是丰富藏书量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计算机网络,读者可打破地域的限制,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快速及时传递。他们不仅可以查阅本村“农家书屋”的藏书,而且可以方便利用其他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的文献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宣传“农家书屋”的建设意义,积极组织各单位、学校参加为“农家书屋”捐书的公益活动,以此丰富“农家书屋”的藏书量。笔者所在的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曾经多次举行学校师生捐书的活动,然后将所捐图书全部捐给了安化和南县的几个“农家书屋”,丰富了他们的藏书。公共图书馆、机关图书室及学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之间可以建立图书的交互流通机制。同时,本地区“农家书屋”之间和不同地区“农家书屋”之间图书的交互流动机制,盘活了“三农”出版物资源,促进了图书流通,提高了出版物的使用效率[3]。事实证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于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匮乏和文化落后的状况起到了显著的改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2.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规范“农家书屋”管理。
目前各个“农家书屋”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就是如何进行管理。“农家书屋”能否正常运转,图书管理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懂得图书的管理知识,还要了解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这样一些农民需要的好书才能够尽快地下发到“农家书屋”,使农民群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新知识和新技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的几个“农家书屋”都没有聘请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大多数为该村的村委会干部,“农家书屋”的地点也设在其家中。他们普遍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职能,不懂得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图书管理的基本规范。公共图书馆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辅导业务专业人员优势,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发挥工作经验和人力资源优势,主动提供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共同将“农家书屋”建设得更加规范、更加有活力。
首先,公共图书馆可以帮助“农家书屋”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帮助“农家书屋”拟订简便可行的《“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岗位细则》《“农家书屋”读者须知》《“农家书屋”读者借阅制度》等规章制度,且公开上墙,避免财物流失、损坏、擅自转让或出售等现象的发生,促进“农家书屋”的规范管理[4]。其次,对“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进行图书管理知识的辅导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本系统的优势,采取集中培训或专门指导的办法,根据《中图书》第五版22大类进行图书分类培训,通过培训使“农家书屋”管理员掌握基本的分类知识,对各类图书有充分的认识。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编目《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图书编目培训,这样能使“农家书屋”图书增多,且方便管理,方便查找。在笔者所调查的“农家书屋”中,图书的借还基本上还都是由人工进行登记,根本没有利用到计算机技术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公共图书馆可以经常派辅导部的工作人员,深入“农家书屋”,进行日常工作辅导,协助或帮助“农家书屋”规范化。特别是对图书管理员进行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让他们掌握计算机与互联网基础知识的应用及具体操作。公共图书馆对图书管理员进行必要的辅导培训是“农家书屋”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只有加强“农家书屋”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辅导,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规范他们的管理,并保证“农家书屋”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3.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服务功能的优势,协助“农家书屋”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当前,农村人口中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难以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农家书屋”没有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不浓厚。这样,“农家书屋”就像生意萧条的市场一样,即使政府下再大的决心、花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长期存在,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要培养农民群众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农家书屋”的重要作用时,他们就会关注书屋的发展,成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公共图书馆有着长年积累的举办读者活动的丰富经验,可以协助“农家书屋”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走进书屋,利用书屋的藏书资源,把阅读当成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优势,帮助其积极开展读书征文、知识讲座、科技培训等形式多样的读书学习活动,不断丰富服务手段,拓宽服务范围,发挥“农家书屋”的应有作用。
举办适合农村的展览活动,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橱窗式、站牌式、贴墙式等形式开展展览活动。这样的展览活动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能够让农民群众很容易并快速地认识和接受新的事物和知识。举办系列服务宣传活动,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公共图书馆要利用“三下乡”活动机会,设法将“农家书屋”作为“三下乡”活动的主要阵地,联合举办系列服务宣传活动。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播科学种田、蔬菜栽培技术等农业科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多的情况,公共图书馆可以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和邀请医疗专家进行现场义诊,帮助他们了解卫生常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民群众对“农家书屋”的认识程度提高了,大大增加了“农家书屋”的人气[5]。
总之,三农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和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农家书屋”建设是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只有广大农民群众乃至全体国民阅读水平不断提升,才能促进全社会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使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发展,才能使小康社会早日得到全面实现。“农家书屋”的建立与可持续发展可以拉近农民群众与图书的距离,改善他们的读书条件,使他们足不出村就可以学习到各种新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自身服务体系的延伸,以此为契机,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韦英平.“两会”文教出版关键词[J].出版人,2008(6):12.
[2]佚名.八部委发布《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07-03-16(2).
[3]黄群莲.集聚社会书刊资源延伸公共文化服务[J].图书馆杂志,2008,27(8):32.
[4]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7(6):14-17.
[5]王世伟.对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再认识[J].图书馆杂志,200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