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校长要有专业的课程教学领导力

2014-11-29 14:40周冬祥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4期
关键词:领导力校长新课程

周冬祥

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公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为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基础。《校长专业标准》把“领导课程教学”作为校长专业标准的核心要素之一,从专业角度上确立了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始终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要发展,校长是关键。从当前中小学校长队伍专业化现状和学校内涵发展需求来看,把“领导课程教学”作为校长履行专业职责的核心任务,既是破解当前学校发展瓶颈问题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的必然要求。那么,怎样有效提高校长的课程教学领导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探讨。

提高校长对领导课程教学的认识

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显而易见,依据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对本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决策,是新课程对校长提出的新要求。校长的角色地位也应当进行适当转变,由以往单一的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课程管理者,转变为集“课程执行+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领导者。在立足本校实际,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本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校长的课程决策正确与否,对于学校课程改革进程和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具有决定性影响。《校长专业标准》强调要求,校长要“有效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落实,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资源”。而从职业的专业化特征来看,校长具备指导学校课程编制与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校长应当具备的最为基本且最为重要的能力,这是中小学校长领导能力中为其他行政管理者所不可替代的能力。由此可见,不断提升校长的课程教学领导能力,是新时期校长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视当前校长在领导课程教学方面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只是执行上级规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规范,对于学校的课程教学没有自主权,形成了一种“唯上命是从”的习惯性心智模式,导致校长的专业素养畸形发展——强势管理而领导乏力。有研究表明,相对大多数校长在学校规划、人财物管理等方面的强势表现而言,校长的课程教学领导力明显偏弱。有的校长“官气”十足,学校内部管理等级森严,傲视群师,听不得来自教师的半点不同意见;有的校长如同“奸商”,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不是向内使劲,依靠自身力量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仿效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奸商的恶性竞争手段,每到招生时间,在一些初中学校附近的宾馆定下包间,约谈尖子学生家长,承诺优惠条件,搜刮优质生源;有的校长虽然高度重视教学管理,但是主要依靠简单的人治管理和绩效至上,如采取实行若干捆绑制、推行快慢分班、盯住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对师生施加压力等简单、机

械的方式管理教学或者说是“监控”教学,鲜有“领导”可言。要求教师在严格的监督、控制、考核、评估和外部奖惩制度下工作,缺少专业的支持、专家的帮助、愿景的鼓舞。这种急功近利的导向,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是紧盯分数,疲于奔命,学校了无生气,发展困难重重。新课程改革难以真正推行,“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等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小学校长们的课程教学领导力低下有着很大关系。

努力探索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策略

认识校长课程教学领导力的重要性,了解当前校长课程教学领导的现状和问题,其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探索提高校长课程教学领导力的有效策略。从近十年来新课程改革的项目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效来看,提高校长课程教学领导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准确理解课改要求,结合本校实际,不断提升课程决策领导力。作为学校课程领导者的校长,首先应当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要求和课程评价等。只有清晰而又准确地理解课程,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的课程决策。这种“理解”还应当结合本校实际进行解读,使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可在本校具体实施的课程方案。校长课程决策能力还应该体现在立足本校实际,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本校的整个课程体系。尤其是要重点突出国家课程方案授予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设的“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课程模块的详细科目(或专题)设置情况及其具体实施办法。只有在校长的具体领导下,经过“从师生中来——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再回到师生中去”的民主集中式课程决策过程,才能把校长及其领导团队的课程思想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课程实施行动指南,以此指导和规范全校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新课程。而校长也正是在领导教师调研策划、设计论证、修订完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全过程中,不断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课程决策领导力。

深入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提升校长教学行动领导力。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其责任不仅仅在于课程开设的决策领导层面,还应当在课程改革实践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实施活动的引领作用。因此,校长要深入学习理解新课程理论和国家课程改革政策要求,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求,重点关注各类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课程模块,以便能够尽可能做到“内行”一些,恰到好处地有效发挥课程领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校长要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与教师同行,深入到教师的课改教研活动现场,与教师一起“摸爬滚打”,做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参谋和帮助者。通过这些课程领导实践活动,校长既能够有效推进本校的课程改革,又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课程教学素养修炼,提高自身的课程领导能力。

引领学校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不断提升校长课程评价领导力。立足学校实际进行课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加强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在课程评价活动中发挥科学合理有效的领导作用,是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集中体现。课程评价对象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课程计划本身,也包括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更重要的是包括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过程。校长课程评价领导力作用的具体体现,在于依据课程标准和改革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运用教育评价技术手段,在领导本校课程设置计划方案的制订、实施和总结的全过程中,分阶段组织实施课程评估工作。比如,在课程方案编制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领导组织开展科学性、适切性评估;在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对教师、学生的教学双边活动进行形成性评估;在课程方案实施完毕,要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效果综合评估。值得指出的是,新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比以往更注重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对校长的专业评价能力和评价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长在提高课程评价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校长的专业素养,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公信力。

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高校长课程文化的领导力。课程文化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对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提出的新要求。校长要注重新课程文化建设,在课程改革中关注课程改革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资源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实践探索。当前,学校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新课程管理制度,形成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立体现本校特色的多媒体课程资源库,形成体现本校特色的课程标识文化;实现校长、教师、家长的课程角色行为与新课程要求的高度契合(校长即课程领导者、教师即课程研究者、学生即课程参与者、家长即课程支持者),形成和谐共进的课程行为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领导力校长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