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 *

2014-11-28 18:51林秀瑜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共同体学习者

林秀瑜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

林秀瑜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泛在通讯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形成了新的教育媒体,由新的教育媒体催生了新的学习模式,带来了学习思维、学习观念、学习课本、学习课程、学习课堂、学习校园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应用泛在通讯技术等教育媒体支持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了新问题。该文对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进行国内外现状研究,以教学设计理论、全球学习联盟的学习设计规范、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学习活动理论为指导,设计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学习共同体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学习过程设计—个性化学习设计”。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该学习模式,能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知识掌握率、应用技能、学习质量,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信息素养。

泛在学习;微课;学习模式;效果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泛在学习环境中,移动通信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虚拟环境与物理环境无缝融合,在学习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习者学习的过程记录、个性评估、效果评价和内容推送,并根据学习者模型,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计划、监控和评价作用。

微课,即是“微型教学视频课”,时间约几至十几分钟的微型课。它是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它具有短小精焊、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半结构化的特征,特别适合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学习者提供泛在学习体验[1]。LeRoy A. McGrew、T.P.Kee[2]、焦建利[3]、黎加厚[4]、胡铁生[5]、梁乐明等[6]、李玉平[7]等都对微课开展了研究。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学习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同时,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开展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研究,对于泛在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

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对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1)以项目实践依托开展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日本德岛大学的 Hiroaki Ogata 和 Yoneo Yano教授针对留日学生学习日语和日本学生学习英语而开发的 Computer Supposed Ubiquitous Learning 泛在学习系统,是一种开放协作学习的系统模型,它不仅能够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信息,还可以供学习者选择学习协作交流伙伴[8]。西班牙巴塞罗纳大学开发的U-语言学习系统,墨西哥圣弗兰西斯克博物馆的电子指南,通过准备访问互动型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网页信息检索等活动过程,体现了“以头脑来思维,用身体体验的典型的非形式学习空间博物馆”的特点[9]。美国哈佛大学的“促进泛在学习的无线手持设备”项目,MIT手持式增强现实模拟项目,开发了泛在学习环境下的视频游戏学习模式[10]。

(2)以移动学习模型为基础对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的研究

Huang和Salomaa总结了过去10年的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基于从正式学习到非正式学习、从个性化学习到社会学习、从“情境认知”到“知识传递”等几个方面的演变,提出了一个泛在学习模式[11]。Shih提出:“在进行移动学习时,有必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a.一个新的学习机会;b.改变个体学习风格的潜在影响;c.对社会交互的潜在影响;d.如何改变或增强移动技术。此外,教学设计者还应考虑两个要素,即人们是如何学习的,学习任务是如何进行的。据此,提出了一个泛在学习学习模式[12]。

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对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

(1)以微课资源设计为主要角度,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如刘小晶,张剑平在“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并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微型学习理论及视频微型化编辑与播放系统的功能特性,设计了基于视频微型化编辑与播放系统的教学模式[13]。

(2)以泛在学习平台、环境建构为主要角度,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如,郑军,王以宁,王凯玲基于微型学习与泛在学习相关理论,分析出学习视频的突出优势,然后着重论述微型学习视频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潜力,并分析构建微型学习视频系统模式[14]。

(3)以学习方式为主要角度,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肖君提出了面向终身教育的U-learning学习模式。它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最大化地促进学习。学习模式在正式与非正式、个体与协作的交叉纬度中构成[15]。

(4)以学习活动设计为主要角度,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吴军其等研究了以手持终端设备为平台的微学习形式,以活动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微课件学习活动设计的步骤和内容包括:a.确定活动的学习目标;b.设计活动的具体任务;c.确定学习活动的流程;d.制定学习活动的规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课件中的学习活动系统[16]。

综上所述,本研究整合国内外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情境设计、资源设计、平台设计、学习方式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研究成果,以教学设计理论、全球学习联盟的学习设计规范、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学习活动理论为指导,设计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微课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与个性化学习等学习要素。

二、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设计

1.学习共同体设计

全球学习联盟学习设计规范(IMS-LD)定义的基本角色有两种:学习者和教师。学习共同体理论中的角色包括: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本研究将角色定义为学生、教师和通讯员。本研究提出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策略如下:

(1)成员协调,组建学习共同体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共同体由学生、教师和通讯员组成。在组建时考虑学生的讨论习惯、意愿和学生成员的异质性。同时适当兼顾学习成绩、性别、个性特征等,保证他们的多元互动。

(2)定制规则,保证运作

作为共同体,共同活动是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过程体验,把共同体从“资源集散地”向“交互参与场所”转变的关键因素。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共同体可以开展下列活动:共同体庆典,如门户网站开通仪式和纪念日;组织不同的小组尽可能地进行定期交流与成果展示;适时组织一些可以增强共同体学习氛围的活动、竞赛或专题讨论;通过调查收集共同体观点和反馈来调整共同体实施。

(3)鼓励参与,共同成长

泛在学习环境或许会让个别学习者产生孤立感,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促使学习共同体的成长,通讯员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积极在泛在学习环境中构筑充满人性化的氛围。

(4)创设情境,加强互动

通过泛在学习环境,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资源,创设相应的真实学习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课程实施之时,通讯员应时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设置专题进行研讨,如开展专题讨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提高学习效果。

(5)加强管理,保持凝聚力

作为教师和通讯员应及时对学习者的言论进行反馈,如有学习者对其他学习者的言论嗤之以鼻时,助学者应及时引导,避免学习者间进一步的人身攻击,有效地保持凝聚力。

2.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理论指出,学习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含有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和共同体;三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分工。本研究中学习活动组成界定如下:主体是指学习共同体中的学生,是学习活动设计的执行者;客体是指学习的对象,客体的分析与设计方向根据主体的需求和水平因人而异,要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以满足学习者;共同体指与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含学生、教师、通讯员;工具是指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硬件与软件工具,硬件指的是智能手机、PDA、电子词典等手持终端,软件工具指的是微课件学习软件、信息发布工具、信息查询与检索工具等;规则是指能够协调主体与客体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约定,包括学习活动参与规则、任务完成规则、评价规则、活动交流规则等;学习分工是指微课件学习活动过程中不同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分工,教师需要做指导和设计工作,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通讯员确保泛在学习通讯环境。

3.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

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包括微课主体资源的建设,微课中的情景创设,微课中学习工具的设计,微课中服务、管理和评价的设置。

(1)微课主体资源的建设

微课主体的资源主要是微课及其相关资源。包括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可以拓展。资源的主要形式是以视频呈现的微课。

(2)微课中情景的创设

情景是泛在学习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在微课情景创设包括描述境脉、复杂问题分析、模块组织、模块排序。

(3)微课中学习工具的设计

微课的中学习工具主要是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包括终端工具、认知工具、会话工具、协作工具、创作工具和过程记录工具。

(4)微课中服务、管理和评价的设置

为了协调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微课中设置服务、管理和评价。

4.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理论中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在IMS-LD的理论中指出,为了使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达到学习目标,需要对各种角色、活动和环境进行设计,从而得出的一组教学方案以及使用方案[17]。针对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的特点,可以设计自主学习过程、协作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过程和情境感知学习过程等。

5.个性化学习设计

微课中服务、管理和评价的设置能够为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活动中的学习者设计个性化学习,同时在IMS-LD定义的条件、属性和通知也是学习个性化设计的要素。在平台中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为学生推荐所学的相关资源、解答学习问题;在平台中提供学生管理,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管理学习过程;在平台中提供学习评价,帮助学生开展学习反思;在平台中设置学习内容的相关连接条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进度;在平台中生成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的属性,对学习者进行监督和学习提示。为此,本研究设计了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如下图所示。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图

三、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应用效果

本论文选取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的“动态构图”学习内容为个案研究,采用单组准实验与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应用效果。

1.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

2.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的48名本科生。

3.实验变量

实验以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模式为自变量,以学习效果为因变量。

4.实验假设

运用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模式,能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知识掌握率、应用技能、学习质量,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信息素养。

5.学习效果的调查

(1)调查问卷设计

为检验学习效果,设计了学习效果的调查问卷。学习效果的调查问卷包含“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设计了“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一般”“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5个等级双向量表。

(2)检验学习效果

根据本研究设计的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模式开展教学后,运用学习效果的调查问卷与F检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6.学习质量的测试

(1)测验卷设计

为检验学习的质量,设计了学习质量的测验卷。测验卷包括前测验卷和后测验卷,各包含5道大题,15道小题。

(2)前测与后测

前测内容是课堂教学,由教师在非泛在学习环境下利用微课讲解教学内容。后测内容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模式开展教学;课后学生利用泛在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结束后,运用学习质量的测验卷进行前测和后测,并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t检验,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

7.实验结果与分析

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上述设计的学习效果调查问卷测量。“动态构图”学习内容的效果调查如表1所示。

表1 “动态构图”学习内容的效果调查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维度的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运用本研究设计的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能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知识掌握率、应用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信息素养。

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t检验,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前测与后测的t检验结果

从前测与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差异显著概率p=0<0.05,前测与后测的成绩差异显著。前测与后测的平均分值差为-6.438,后测的平均分比前测的平均分高。因此可以看出,运用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模式开展教学,提高了“动态构图”的学习质量。

四、结语

本研究设计了“学习共同体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资源与工具设计—学习过程设计—个性化学习设计”的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研究检验了其应用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该学习模式,能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知识掌握率、应用技能、学习质量,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信息素养。

泛在学习环境是基于一种智慧技术、灵巧技术的基础建构起来的学习环境。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短小精焊、主题突出的特点,特别适合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应用,能为泛在学习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将有力地促进教与学的变革。

[1]徐福荫.新技术.新媒体.新时代[R].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3.

[2]Kee,T.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65-73.

[7]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19.

[8]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 2009,(3):3-15.

[9]Palace of Fine Arts. Exploratorium[DB/OL].http://www.exploratorium.edu/Guidebook, 2013-12-01.

[10]MIT.Hand held Augmented Reality Simulations [DB/OL].http:// education.mit.edu/drupal/ar, 2013-12-01

[11]Huang, R. H., & Salomaa, J. Mobile learning: Theori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s[M]. Beijing: Science Publishing, 2008.23.

[12]Shih, Y. & Mills, D. Setting the New Standard with Mobile Computing in Online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07,8(2):9-16.

[13]刘小晶,张剑平.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01-105.

[14]郑军,王以宁,王凯玲.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21-24.

[15]肖君,朱晓晓,陈村.面向终身教育的U-learning技术环境的构建及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9,(3):91-95.

[16]吴军其,齐利利,胡文鹏.微课件的学习活动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9):106-109.

[17]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IMS Learning Design Best Practice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DB/OL].http://www.imsglobal.org/learningdesign/ldv1p0/imsld_bestv1p0.html,2013-11-02.

林秀瑜:在读博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电视(free20@126.com)。

2014年3月17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Study on the Effect of Micro Course Learning Mode in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in Xiuyu
(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The new educational media arise, when the new techniques are emerging. A new educational media gives birth to new learning model, bring the changes in the learning thinking, learning idea, textbook, courses, class, campus, learning style. It has become a new problem that how to use the ubiquitou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support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of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mode, then designs the micro course learning mode in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the guidance of the learning design theory,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IMS learning design,learning community theory and learning activity theory. The micro course learning mode in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consist of learning community designing, learning activity designing, learning resources and tools designing, learning process design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designing.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is mode is verified by empirical research.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of learning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method, to optimize the learning process, improve knowledge,skills, learning quality, enhance the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Ubiquitous Learning; Micro Course; Learning Mode; Effect Study

G434

A

1006—9860(2014)06—0018—05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策略研究”(课题编号:ECA13037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共同体学习者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莲心宝宝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