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宁,张小艳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教育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2.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
一对一环境下同侪评价对小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
马 宁1,2,张小艳1,2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教育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2.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5)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空间得到极大丰富与扩大,在教与学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也伴随或隐含着一些问题。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建构良好的班级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学业及各方面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该文在分析传统教室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发了能将课堂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同时支持多元评价、主客观评价、评价记录跟踪等功能的同侪评价工具,并在某小学三年级选取实验班与控制班,开展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探索该工具的效果。研究发现,该工具可有效促进学生自律能力和网络行为习惯的发展;但在学生自律能力的自动自发维度,实验班虽比控制班有更好的发展,却没有显著差异。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同侪评价;班级文化;班级社会
随着个人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智能手机、图形计算器等便携设备的日益普及,以及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学生人手一台数字化设备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态,并在全球得到广泛开展与重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既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环境,又和时空分离的网络学习环境有所区别,是传统课堂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不仅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中开展学习活动、产生行为;在无限的虚拟网络空间中还开展着更丰富的个性化活动和行为,甚至网络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一对一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包括出席率、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成绩得分等[1]。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一对一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出席率[2],提高学生在协作学习和项目学习中的投入度[3],在一定程度或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4][5]等。与此同时,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也伴随或隐含着一些问题,如班级意识和集体意识淡漠、班级凝聚力降低;不良网络行为与习惯频发;网络成瘾;无边界的空间导致学习自制力降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低下等等。
早在20世纪20年代,“班级文化”(Class Culture)就作为教育社会分支—班级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被西方教育学者们重视。尽管关于“班级文化”的概念表述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讲,班级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心理优化、同化等功能[6],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为每个班级成员创造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和特长,扩展知识与技能的空间[7],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动机,规范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室中,受空间场地、技术条件、时间成本等条件的限制,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以教师或班干部等少数人员为主,全班学生很难全部参与其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维度也相对比较单一。问题是,教师虽是“学校的代表,站在制度或成人的立场,负责管教学生,领导他们达成组织的目标。但是,学生对于教师的领导,却非一成不变地全盘接受,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价值和需要,希望参照同侪的方式来行事。”[8]
程天君认为,可从三个维度来分析班级建设的历程:教师权威的施展、学生同辈的竞争以及教师权力与学生权势的互动。一般而言,“差生”被认为处于学业等级的低位,并连带性地在其他一些方面也成了低位者。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在所有方面都处低位。学生同辈群体中的强与弱、好与差、输与赢,不会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评量取向的不同以及班级事件而发生流变转换或者此消彼长[9]。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人手一台数字化设备,这使得同侪评价成为可能。技术工具的丰富与支持,不仅可以扩展评价的维度,还可以支持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因此,本研究以实证的方式探索一对一环境下,同侪评价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促进与影响。
根据对教学实践的了解以及与一线教师的交流,我们初步决定以传统教室中常用的星星榜工具为原型,开发网络环境下的班级星星榜工具,开展同侪评价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星星榜工具在传统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方式,明确该研究的可行性及网络工具的功能要素,我们在北京市昌平区选取了33位小学班主任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其中19位老师正在执教或执教过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的网络班级,其他教师也都听过网络班级教学的现场课并参与过教学研讨;此外我们还选取5位正在执教或执教过网络班,教学经验在15年以上的学科带头人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传统教室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式、面临的问题与需求。
问卷与访谈在两次教研活动后开展,因此教师参与度较高,问卷全部回收。在“过去一年中你经常开展(至少开展三次以上)的班级文化建设”一题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传统教室中教师常用的班级文化促进方式由高到低分别是:班会,94.4%的教师经常开展;读书活动,83.3%的教师经常开展;班级星星榜,72.2%的教师经常开展;班级主题活动,61.1%的教师经常开展;开展较少或频度较低的是班级知识竞赛和学生档案袋。
根据调研和访谈我们发现,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下,很多班主任教师都会使用星星榜来管理和记录学生的表现,以此来营造一种和谐、竞争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针对星星榜活动的开展情况与问题,我们从记录方式、评价维度、使用优劣、同侪评价的必要性以及网络星星榜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有70%的网络班在使用传统的墙壁红星榜来记录学生在学习和其他方面的表现,有25%的教师还只是使用纸张作为媒介来单向记录,学生无法直观看到评价记录的过程和结果,仅仅只有5%的班级使用网络互动的方式来见证学生的成长和班级的发展。而参与调查的这5%的教师都是来自同一个学校的教师。
在关于班级星星榜使用优缺点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其最大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但是,33.3%的教师认为星星榜只反映了学生表现的结果,没有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22.2%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室里使用的星星榜显示的人数有限,很难对所有学生进行全面的跟踪记录;16.7%的教师认为星星榜在评价记录学生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参与,学生无法参与其中;还有教师反应由于空间、人力的限制,导致对学生的评价指标比较单一,不能对学生有全面的评价,也无法有效地监测到学生的成长变化。
在网络班里,教师和学生在常规课堂都使用电脑和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这种环境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依托传统的手段还是依托网络化的同侪评价呢?61.1%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使用网络星星榜来建设网络班的班级文化,仅仅只有5.5%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网络同侪工具。
自2003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市教委和昌平区教委的支持下,在昌平区开展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在十年中,先后有30多所中小学参与该课题。Vclass教学平台是支持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学习的教学管理平台,可以支持资源管理与使用、课堂教学、学习活动记录等功能。在本研究中,我们依托该研究项目,结合一线教师的需求设计、开发基于Vclass教学平台的班级文化建设同侪评价工具:网络星星榜(如下页图1所示)。管理者、教学者和学习者只需登录Vclass教学平台即可进入相应角色的星星榜,并进行相关操作,从Vclass平台后台数据库中读取和存入数据。
以同侪评价为主的网络星星榜工具系统功能如下页图2所示,该工具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如下特色。
1.支持学生成长的多元化评价
在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中,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对学生的评价维度也较窄,一般只关注到课堂表现、卫生等几个方面;一对一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教师可以在系统中设置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卫生表现、互帮互助、网络行为、自动自发等十几个评价维度与指标,这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特长、得到关注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和班级的发展。此外,为了保证学生同侪评价的质量,教师可以在系统中设置某个时间范围内学生可给出的星星数量,如一个星期内有五颗星星的权限,即一个星期内只能送出五颗星星对他人进行鼓励性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关注他人,同时反省自身,修正自己的行为。
图1 网络星星榜系统架构图
以往的班级文化建设大多是独立的环节或活动,学生容易有抵触情绪,从而影响相关活动的效果。网络星星榜工具以Vclass教学平台为支撑,可以记录学生在语文、英语等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包括阅读的篇目、作业的作答、作文互评等,尤其是学生在作业、讨论区中的相互评价。因此,我们将Vclass平台记录的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同侪评价情况自动提取出来,并将其换算成星星榜工具中某一维度的星值,从而将班级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3.主客观评价相结合
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室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以教师或班干部的主观观察与判断为主,很难实现针对学生行为的量化、客观评价。在网络星星榜工具中,系统可以自动跟踪记录学生的阅读情况、作业情况、班级任务的完成情况或典型事件等,给出相对客观的记录与评价,从而实现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结合。
图2 网络星星榜系统功能图
4.追踪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轨迹
系统显示的星星动态包括班级星星动态、学生星星分布、师生星星对比分布和今日之星等。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够看到班级成员在每个维度的表现,还可以追踪长期的成长变化过程,形成成长轨迹。此外,星星榜提供独立的讨论区,学生可在讨论区中发布每周或每月的个人总结和反思,以文字记录自己的成长变化。
本研究中,我们将在北京市昌平区某小学三年级的两个班内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来探讨网络星星榜工具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相关影响与效果。其中A班有32名学生,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学,使用传统星星榜建设班级文化;B班有33名学生,在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一对一教学环境下教学,使用网络星星榜建设班级文化。
由于班级文化包含的范畴较广,本研究将主要选取学生自律能力和网络行为习惯两部分内容,以实证的形式来探讨一对一环境下同侪评价对小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
在一个学期中,两个班级都将开展基于不同星星榜工具的班会课、学生日常行为评价、常规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教学活动。B班将使用Vclass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星星榜工具开展英语和语文学科的常规教学,并在常规教学、日常行为评价、班会课中推进学生的同侪评价。A班将像以往一样,在常规教学中使用传统的黑板、纸质等星星榜进行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仍然采用自制的纸质星星榜,以张贴在教室的方式来进行。
实验假设一个学期后:B班学生的自律能力高于A班学生;B班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有显著提升。
1.学生自律能力量表开发
学生的自律是指学生个体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批评和自我调整行为,使个体的行为由他律(外部控制)向自律(内部控制)转化,从而去做必须做或应该做的事[10]。
学生的自律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自律的学习和自律的日常行为表现。自律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自我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自己设定学习的目标、监控自己学习的历程,并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目标达成状况来调整学习的进度。自律的日常行为表现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自我管理和调节日常行为表现,主要表现为班级学生能够自动自发地参加相关活动,能够对自己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和结果负责,能够约束并克制自己不良的行为,并不断向班级典范学习和靠拢。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学生能够自我调整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反之,如果班级学生都能够保持高度的自律,自我约束和调整行为表现,那么就能够形成一种井然有序,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赖昭鸿在营造自律的班级中提到要从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分别是自动自发、坚持负责、克制冲动和自我约束,如图3所示。
图3 营造自律的班级[11]
根据该模型,我们设计了包含19个条目的Likert 5点计分量表。该量表在自动自发、坚持负责和克制冲动等三个方面各包含5个题目,在自我约束方面包含4个题目。我们在两个班级中使用该量表进行前测,并使用Alpha信度系数法来检测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该量表总体信度系数为0.91,量表信度较高。
2.网络行为习惯量表开发
学生的网络行为习惯是指班级学生在“一对一”网络教学环境下使用电脑进行学习的行为习惯。在传统的教室环境里,学生只需求遵守常规的课堂行为准则即可,课堂教学中不涉及到电脑的使用。“一对一”环境区别于传统教室的是,课堂上除了教师,学生也是人手一台机器在学习,教师必然要去考虑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地使用电脑进行学习。
学生网络行为习惯的评价量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编写:第一,学生课堂学习时使用电脑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积极参与课堂各项网络活动,如学习平台上的互动交流、利用电脑进行拓展阅读和听读、完成平台上的作业等。第二,日常使用电脑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学生遵守班级制定的各项网络行为规范,如按照老师的指示使用电脑、课前电脑处于准备状态、课间不玩电脑游戏、课后不沉迷于与学习无关的电脑应用等。
依据以上内容框架,通过对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我们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编制了包含21个条目的Likert 5点计分量表。该量表包含14个个体使用电脑的行为习惯条目和7个集体使用电脑的行为习惯题目。前测显示,该量表整体信度系数都为0.77,量表信度较高。
前测中,对A班和B班学生的自律能力表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发现(如表1所示),从整体来看,实验班级学生的自律能力好于控制班级,这可能与实验班级日常的教学管理有很大关系。但自律能力整体的P值为0.056〉0.05,说明两个班级不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在自动自发、坚持负责、克制冲动这三个维度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虽然实验班级好于控制班级,但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约束维度的P=0.043〈0.05,说明实验班级好于控制班级,且存在显著差异。
表1 学生自律能力前测数据分析
在后测数据处理中,我们对自律能力的自动自发、坚持负责、克制冲动和整体这四个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自律能力后测数据分析(1)
从学生自律能力的整体以及自动自发、坚持负责、克制冲动这几个方面来看,实验班级与控制班级的成绩基本都好于前测成绩。这说明无论是传统教室中的星星榜工具,还是网络教室中的星星榜工具,都促进了两个班级学生自律能力的发展。从二者的独立样本T检验来看,实验班级学生优于控制班级,自律能力整体P值为0.035〈0.05,说明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坚持负责和克制冲动方面,实验班级学生也优于控制班级,且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动自发维度,实验班级虽优于控制班级,但却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自我约束维度,由于两个班级在前测中就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们对两个班级自我约束维度的前测和后测数据的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个班级在该维度的变化量(如表3所示)。后测数据处理的结果显示,P=0.027〈0.05,说明实验班级前后测增量明显高于控制班级的增量,存在显著差异。
表3 学生自律能力后测数据分析(2)
坚持负责是指班干部坚持认真负责的将班级各项事务做好。主要表现为班干部对于班级事务恪尽职守,负责高效率,遵守班级条约并持续表现出端正的行为。克制行动是指在遇到不顺的事情时能够有效地克制自己的行动。主要表现为班级成员能够运用有效的策略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在与小组合作处理班级事务时,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并尽量减少纷争。自我约束是指班级成员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主要表现为在参与班级事务时,认真有效率地工作,能够觉察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向班级楷模学习,约束并修正自己的不当言行。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可见,实验班级学生在自律能力整体,以及坚持负责、克制冲动、自我约束等四个方面都比控制班级有明显发展,且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学生在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中的同侪评价有利促进了学生行为的修正,并促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策略。
自动自发是指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作出一些行为。主要表现为在上课前能够准备好课堂用品、自觉主动参与班级各项事务、关心帮助班级同学等。实验班级虽优于控制班级,但二者却没有显著差异。这也说明自动自发比坚持负责、克制冲动、自我约束更难以发展和变化,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显现效果。
网络行为习惯是网络班独有的特色行为,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有助于班级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形成网络班特有的班级文化氛围。将学生网络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分为个体表现和群体表现,个体表现是指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群体表现是指班级整体的行为表现。
表4为实验班B班前测和后测数据对比分析的结果。从中可以发现,在使用星星榜工具一段时间之后,无论学生个体还是班级整体,在网络行为习惯方面均值都有所增加,而且P值均小于0.05,存在显著差异。
表4 网络行为习惯前后测的对比分析
由此可见,实验假设成立,网络星星榜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星星榜中内置了系统的学生网络行为习惯的指标,网络班的班主任和学生关注电脑使用的规范,包括课堂上的电脑使用行为和常规方面电脑使用的行为。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星星榜提供了互动评价的平台,能够实现及时的评价反馈,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尤其以赠与星星的鼓励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了肯定作用。
该研究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同侪评价工具对班级文化建设促进与影响的探索性研究。通过分析传统教室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我们针对性地开发了能将课堂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同时支持多元评价、主客观评价、评价记录跟踪的同侪评价工具,并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应用,探索该工具的效果。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该工具可有效促进学生自律能力和网络行为习惯的发展。但在学生自律能力的自动自发维度,虽实验班比控制班有更好的发展,但二者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评测的维度设置、工具使用的时间等方面的影响所致。
此外,该研究开发的星星榜工具是以鼓励性评价为主的同侪评价工具,而且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会有助于自身的反思与行为修正,但是关于鼓励性评价以及自身反思这两大活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1]Lori B. Holcomb. Results & Lessons Learned from 1:1 Laptop Initiatives: A Collective Review [J]. TechTrends, 2009,(11):49-55.
[2]Texas 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Evaluation of the Texas Technology Immersion Pilot: Outcomes for the third year(2006-07) [EB/OL]. http://ritter.tea.state.tx.us/opge/progeval/ReadingMathScience/TIP_Year_Three_ES.pdf, 2013-04-02.
[3]Gulek, J. C., & Demirtas, H.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The impact of laptop use on student achievement[J]. Journal of Technology,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2005,3(2):1-37.
[4]Metiri Group. Technology in schools: What the research says [EB/OL].http://www.google.com.hk ,2013-04-02.
[5]Crutchfield, L. Study: Laptop use tied to higher student scores [EB/OL]. http://www.redorbit.com/news/technology/1472917/study_laptop_use_tied_to_higher_student_scores_about/ ,2013-04-02.
[6]许瑞瑞.我国班级文化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基础教育,2012,(10):25-32.
[7]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6): 221-224.
[8]张建成.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研究[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9]程天君.班级社会学研究(下):新论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27-31.
[10][11]赖昭鸿.营造自律的班级之行动研究[D].台北:“国立”台北教育大学,2011.
马宁: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与环境建构等(horsening@163.com)。
2014年2月22日
责任编辑:李馨 赵云建
The Influence of Peer Assessment to Elementary Students’ Class Culture Building in One to One Digital Learning Circumstance
Ma Ning1,2, Zhang Xiaoyan1,2
(1.Schoo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Collaborative &Innovative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875)
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space and innovation of learning methods in one to one digital learning circumstance, there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or implied some problems. How to build the class culture in the virtual space become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 el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ow to build class culture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s, this research constructed a peer assessment class culture building tool in one to one digital learning circumstance named Stars List Tool which can support multiple evaluati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tracking records. We carried out a semester’s experimental study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tool in an experimental class and a control class in grade three in a primary school. The research fi nds out that Stars List Tool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self-discipline abilities and network behavior habits. But in the dimension of spontaneous in self-discipline abilities, though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class, there are not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s.
One to One; Digital Learning; Peer Assessment; Class Culture; Class Society
G434
A
1006—9860(2014)08—0031—06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对一环境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07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