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瑞良
治水逼转型依水促发展
项瑞良
当前,衢州提出“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重大举措,既是贯彻省委“五水共治”战略决策的题中之义,也是重要抓手,必须齐心协力,常抓不懈,以此倒逼衢州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实现治水与经济发展双赢。
以“五水共治”使国家休闲区“因水而美”。生态是衢州的发展之本,也是兴市之基。近年来,衢州坚持不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国家休闲区、国家东部公园等“金名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空气和水质指标处于或接近临界点,保护生态压力较大。如何打出试点城市品牌,让“国家级”名符其实,在人们视野里“显山露水”,就要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治理和建设齐发力,让水更清;就要以发展绿色产业为切入点,治本和治标齐推进,让天更蓝;就要以“壮士断腕”为源动力,打好生态保护的“攻坚战”和“持久战”。要以宏观的视野、产业的思维将“五水共治”贯穿于国家休闲区和东部公园建设,发挥良好的生态禀赋环境,以“水”为主题,研究和谋划一批以“水疗”“食疗”“医疗”“文疗”“体疗”等为主的休闲文化产业。
以“五水共治”逼落后产业“因水而转”。产业结构决定水体和水质,衢州以水泥、建材、化工为主的“老三样”,一方面撑起了工业经济半边天,另一方面又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在“五水共治”的强大推动下,工业转型已迫在眉睫,这种转型要着重做好“加法”和“减法”的文章:“加法”,就是要大力引进与优质水资源相关的品牌化、保健化的食品制造业、饮用水产业,引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优质水产养殖业,发展亲水旅游业等。事实也说明,利用衢州优质水资源的相关产业和企业,都能因水而旺,做大做强。“减法”,就是要借国家开发区清理整治为机,减去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小散企业,淘汰一批重化工领域的落后产能,控制一批影响衢州生态的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衢州。要通过一加一减,在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立足高起点,特色化,再集聚一批食品制造业,把衢州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食品饮料制造中心、创新中心和品牌中心。
以“五水共治”让古城风韵“因水而柔”。衢州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水为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却沉淀千年,要通过“五水共治”构建符合新型城市化要求的新模式,把水的文章做足,使古城重放光彩,城市品牌大幅提升。一是构建“水在城中”的水系网,以大水系治理为理念,推进钱塘江上游生态保护工程和衢江治理工程建设,以内河湖连通为基础,深入研究和布局与城市格局和谐统一的水系网,重点是疏通古城水系,保护护城河道,规划引水入城等。二是打造“城在景中”的景观带,围绕“水路与陆道相傍、水景与城景相衬、景点与水系相连”思路,打造古城环城水体水系、点状布局景观,研究和谋划一批吊桥修复、城墙维修、水上景观等城市水景观项目,建成滨水生态长廊、景观长廊、休闲长廊、文化长廊等四大长廊。三是营造“景在文中”的水文化氛围,要把衢州的水文化发扬光大,挖掘水文化传说,举办亲水赛水活动,研究埠头码头文化,组织书画摄影影视活动等,让水文化深入人心,融入城市发展之魂。
以“五水共治”促循环经济“因水而兴”。“五水共治”,问题体现在水里,根源反映在岸上。要固本浚源,以治理为手段,以发展为根本,以循环经济为标志,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途径,重点要围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高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6个国家级试点示范,挖富矿,争政策,抓争取,谋项目,着力构建企业内、产业间、区域间的水资源循环利用。一是大力推进工业水资源循环,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减少工业废弃水破坏生态环境,减少对天然水体的取水量,减少对水污染的负荷,提高水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加强对废水、污水的治理,确保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水资源循环,推广养殖模式生态化和排泄物利用资源化;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大力推广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清洁化收运、资源化利用为特征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形成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一体化运行模式。
作者为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