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龙 余建形 郭建东
温州与周边城市的区域产业合作空间
孙昌龙 余建形 郭建东
从温州城市的影响范围来看,目前其传统腹地仍主要集中在浙南闽北地区。长期以来,温州与周边的台州、丽水、宁德等市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交流联系频繁,“温州模式”的扩散外溢更是有效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得该区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而近年来伴随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市域间的流通更为便捷,温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增强。可以说,温州与周边城市联系的事实已经存在,以温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初具雏形,相互之间形成合力发展有着良好基础。笔者从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视角通过对温州、台州、丽水和宁德四地的现状分析,提出该区域的产业合作空间组织路径,以期为该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指导。
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温州经济中制造业仍然是发展的主要力量,已形成的特色产业有鞋革工业、汽摩配工业、服装工业、电器工业、印刷工业、泵阀工业和眼镜工业等;随着丽水工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规模以上行业主要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台州已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等“5+1”主导产业;宁德在产业结构转变、发展的过程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产业品牌,工业形成食品、电力、电机电器、船舶修造、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建材等重点特色产业,其中电机电器产业入选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实际上,四市区域产业结构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对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温州和台州,其产业结构呈现出两市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增长向第三产业发展演变的现象。丽水和宁德的经济发展落后于温州和台州两地,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一产业出现下降、第二产业稳步上升、第三产业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随着区域之间的产业协调、产业合作以及产业融合的推进,丽水和宁德在整合区域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很大程度提升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
表1 区域产业合作汇总表
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产业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整个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金融业、商务活动、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必须以发达的工业作为基础,才能有广阔的服务市场,从而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向更高层次的提升;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又必须得到金融、商务活动、物流等环节的支撑,获得相应的配套服务才能得以顺利发展和提高整体竞争力。
对于温州、台州而言,第三产业增加值远远高于丽水和宁德。但是,温台仅依赖于自身的工业来突出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信息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和社会组织服务业等,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合作的支撑远远不够。而借助区域更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充分利用周围地区工业发展的契机,逐步扩大服务对象、拓宽服务渠道将是温台提升和传播影响力的一大途径。对致力于工业化发展的丽水、宁德而言,显然是一个加速自身产业快速发展,加深产业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快速前进的契机。同时,随着温州综合金融改革试点的推进,温州如能突破自身区域的局限性,构建区域金融网络,对周边地区中小企业等提供金融服务,这将大大缓解部分企业暂时性资金短缺问题,很好的整合利用区域资源,快速推动温州大都市区域的发展。
可以说,温台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类别的相似性,丽水和宁德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构性等,为相互间的合作深化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和平台。丽水、宁德在不断发挥自身产业优势的同时,不断加强其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自身局限性无法在同一时期实现全方面推进。因此,利用周边区域的优势产业,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以及产业间的协调合作成为温州大都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之路。根据各地区产业结构情况、产业发展形式以及对于未来产业的规划,可如表1将主要产业进行区域整合,加强区域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强化核心区产业升级,构建三大产业协作带。以两大国家战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峡西岸经济区)融合发展实验区为导向,立足区域现有优势产业,以产业对接、合作、转移为重点,构筑跨地区的产业链,引导中心城市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周边县、市通过产业衔接、融合和升级,打造各具特色、梯次布局的产业群,形成温台丽宁地区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即加快温州核心区产业升级,围绕打造区域综合服务功能集聚中心为目标,温州中心城市应加强在对整个区域及周边县市制造业服务的过程中,强化提升现代服务业的优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管理及中介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等。同时着力构建温丽瓯江流域产业协作带(打造温州-丽水西进发展轴)、温台海洋经济产业协作带、温宁海西经济产业协作带。
打造六大区域产业合作平台。环乐清湾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环乐清湾区域的集疏运网络、环境保护、水资源配置、口岸服务系统等骨干工程,以海峡两岸(玉环)商品交易物流中心与浙台(玉环)经贸合作区获批为契机,努力打造成为温台沿海产业带重要战略枢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浙江省对台经济合作先行区和该区域接外连内的主要开放港口;雁楠天仙旅游综合开发区,重点抓好雁荡山景区、楠溪江景区、天台山景区、临海古城文化旅游区、仙居神仙居景区等景区建设,共同打造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旅游交通一体化、共同开发旅游新产品、共同推广旅游精品线路、共同举办旅游活动、共同实现互惠双赢,着力构筑区域山水文化旅游金三角;丽青温沿江综合开发平台,加强功能分区引导和不同分区的分类指导,努力形成沿江联动发展格局,重点推进青田港与温州港的有效对接,加快青田港与温州港一体化发展,加快建成都市圈向西拓展的前沿区域;景文泰“绿色金三角”山区旅游平台,联手共建“绿色金三角”,打造“中国最美的生态旅游线”;苍南--福鼎对台经贸合作区,加快苍南工业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霞关对台贸易试点口岸等功能平台建设,争取联合设立以对台贸易为主的保税加工区,着力推进经贸、旅游、制造业、农业等方面与台湾的对接,强化合作共赢;交溪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平台,实现全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整合十大产业集群。顺应产业集群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区域内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以产业对接、合作、转移和升级为重点,整合区域内十大产业集群,构筑跨区域产业链,打造区域产业品牌,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电机电器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化、可通信为主的第四代低压电器产品,高压、特高压电气产品、特种电机以及新能源电气系统,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电机电器产业集群;汽摩配产业集群,形成整车
制造为核心、汽车配件生产相对完善、研发设计能力较强、能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的集群组织体系,形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千亿级汽摩配产业集群了;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开发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专业设备、关键通用设备等,努力实现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区域石化产业发展基础及沿江临海区位优势,适度发展石化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精细化工及有机化学新材料产品,建设东部沿海绿色环保新型化工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集群,重点攻克太阳能光伏和风能、新能源和新型电子材料、高端生物保健品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积极建设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示范区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示范区,努力把温州都市圈打造成全国民间资本之都;旅游产业集群,发挥核心城市旅游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加强与次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联接,整合旅游资源,共塑旅游品牌,打造黄金旅游线,培育特色景区,推动温州都市圈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会展产业集群,以建设温州都市圈会展综合体为核心,推动都市圈会展业向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商贸物流产业集群,推动商业中心集聚化、特色化、商务化发展,打造国际时尚消费集散地和国际特色商贸中心,培育提升物流业;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力争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
作者单位: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