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洲 董受全 杨嘉林
(1.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研究生大队 大连 116018)(2.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导弹系 大连 116018)(3.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旅 大连 116018)
在日益复杂的电磁对抗、多重防御体系条件下,反舰导弹的综合突防能力成了实现其作战效能的核心。世界各国纷纷采用隐身、超声速、变速变轨等突防技术,不断提高反舰导弹综合突防能力。然而,单纯靠提高反舰导弹的战术技术指标来提高突防能力的潜力越来越小,甚至会付出沉重代价。因此,充分利用反舰导弹飞行弹道的独特优势,并与提高战术技术性能相结合,将会为反舰导弹突防能力提高展现更广阔空间[2]。
目前,世界各国装备的反舰导弹大部分属于巡航导弹,采用的飞行弹道丰富多样,但都包括发射段、巡航段、搜索段和自导自命中段。从反舰导弹巡航特点和战术特征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典型攻击模式。
低弹道是反舰导弹最常用的攻击弹道(图1),尤其是亚声速反舰导弹几乎都按超低空弹道飞行,如法国“飞鱼”、美国“捕鲸叉”、俄罗斯“天王星”等。低弹道攻击时,巡航段采用超低空掠海飞行(高度为10m~60m),搜索段可采用直线、S形或迂回等方式搜索目标。当导弹接近目标至约20km时,开始以蛇形、变高、螺旋等方式进行规避机动。距目标约5km时,飞行高度可再次降低到3m~10m;也可以先爬升到预置高度进行俯冲攻击,最后按照纯追踪法、平行接近法、比例接近法或前置角导引法攻击目标。
图1 反舰巡航导弹低弹道
高弹道是目前中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的主用弹道(图2),其特点是速度快、射程远,搜索探测距离远、范围大。最典型的是俄罗斯“花岗岩”导弹,飞行高度20km,飞行速度2.5Ma,射程445km,搜索距离30km~100km,末端大角度高空俯冲攻击。但由于其弹道具有刚性,不进行曲线搜索和规避机动。运用高弹道攻击模式的还有俄罗斯“沙箱”、“海滩”等导弹。
图2 反舰巡航导高弹道攻击模式
高低复合弹道攻击模式是一种较先进的攻击模式,采用的是前段高空飞行、后段低空搜索或前段低空飞行、后段高空搜索的结合方式(图3)。最典型的是俄罗斯“宝石”导弹,除能够采用低弹道外,同时也能采用高低复合弹道攻击(图3实线),飞行高度14km,距目标50km~75km时,可降低到海面5m~30m以低弹道模式进行攻击。俄罗斯的SS-N-27也是一种高低复合的先进反舰导弹(图3虚线),在助推器脱落、进入续航飞行后,导弹以亚声速、10m~15m超低空飞行;距目标30km~40km时,导弹迅速爬升并开机搜索目标。一旦锁定目标,导弹可重新下降至海面3m~5m进行攻击,或以3Ma声速直接俯冲攻击目标。
图3 反舰巡航导弹高低复合弹道攻击模式
在低弹道攻击模式下,飞行速度相对较低,便于机动,最适应于巡航段机动隐身战术。目前,三种弹道中也只有低弹道能进行航路规划,如美国“捕鲸叉”,法国的“飞鱼”,法、意合研的“特赛奥-3”等,都可编辑航路点,甚至能自动识别与躲避障碍物。导弹末端能够做规避机动,加上爬升俯冲或二次降高的攻击方式,大大提高了末端生存能力。虽然超低空掠海飞行时,风、海浪、温度、湿度等因素对弹道的影响较大,控制技术要求较高,射程也较小,但具有许多独特的隐身优势:
1)利用地球曲率的影响,导弹飞行航迹能更多的处于防范雷达的探测盲区,从而减少被探测的概率。对于20m高的舰艇雷达天线,探测10m掠海飞行导弹,探测距离只有31.5km,而且是理想情况下。
2)超低空掠海飞行,使导弹的射频信号处于更有限的区域,减小被探测的可能性,同时导弹信号隐埋在海浪杂波中,增加了防御系统的探测和干扰难度。
3)可以利用岛屿作为隐蔽屏障,5m~10m低于一般近程、超低空防御系统作战空域的低界,即使被发现,也难以拦截。
高空飞行比低空更容易被探测,初期的导弹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不得已采用较高弹道。但随着导弹武器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为适应更快、更远的战术需要,也采用高弹道。
导弹采用超声速高空飞行,可以缩短飞行时间,有利迅速进入作战空域,减少飞行误差和被拦截次数,万米以上高空巡航能避免中途近程和低空导弹的拦截,末端高空俯冲灌顶攻击,增强了攻击效果。如美国“战斧”巡航导弹,为避免低空防御系统拦截,采用8km的高弹道规避飞行,末端加速俯冲攻击。但由于导弹飞行速度极快,其红外特征明显,易被红外系统探测。同时,高弹道末端机动规避能力较弱。
高低复合弹道既克服了低空飞行射程不足的问题,又克服了高空飞行过早暴露的问题,实现了导弹作战能力的整体跨越。先高后低的弹道结合方式能先利用高空飞行速度快的特点缩短接敌时间,到达作战空域后降高进入低弹道模式攻击,有利末端突防。先低后高的弹道结合方式能先低空飞行隐蔽接敌,到达作战空域后迅速爬高搜索攻击目标,其探测距离和捕捉概率有效增大,攻击突然性较高,但末端机动性弱。先高后低的结合方式容易被早期探测,先低后高的结合方式则容易被后期拦截。
从目前世界主要的反舰导弹的战术性能指标(表1)来看,不同导弹、弹道的战术性能明显不同,我们应结合具体作战环境和实际作战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导弹及其弹道优势。
表1 国外部分反舰导弹战术指标
1)弹道的技术性能指标。导弹一旦设计定型,其机动性能指标就固化了,如最大过载、最低高度、最大速度、最大航程、可选弹道等。不同导弹的机动性能不同,不同的机动性能对突防的影响又不同。进行导弹攻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导弹固有的战术性能和突防能力,运用弹道必须在机动能力以内。
2)弹道的飞行环境。这里的飞行环境包括作战区域的海面气象环境(包括风、浪、温湿度、雨量)、岛屿分布、电磁环境、可飞区域等,特别是低空掠海飞行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较大。不同的飞行环境下,导弹的机动性能不同,其可选的突防方法也不同。如海浪过大侧不宜采用低弹道突防,末端攻击则不适宜用二次降高攻击方法。
3)目标的战场态势。虽然弹道的一些技术性能定型了,但许多具体的飞行参数依然有很大的可变度。如自控飞行时间、末制导雷达开机距离、飞行弹道、搜索方式、飞行高度、末制导攻击高度、末制导攻击方式等,都是根据具体战场态势进行确定输入的。目标的战场态势包括目标大小、距离、速度、编队情况、反导能力等,如目标距离较近的使用低弹道进行攻击,较远的使用高弹道进行攻击;目标散布过大时,可采用低弹道进行曲线区域搜索。
4)作战的具体要求。超声速、超视距、多弹道导弹与传统导弹的战术运用方法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导弹攻击已从平台机动战术逐渐转向火力机动战术,科学精确使用是导弹运用的基本要求。导弹攻击时的具体要求包括战术意图、攻击方法、打击效果等,不同的战术运用方法和战术目的,其弹道的运用也不同。如当导弹作为佯攻使用时,可选择高弹道,暴露自己掩护其它火力攻击;当需要确保攻击效果进行饱和打击时,可采用多弹道或多方向协同攻击。
1)低弹道的战术运用
低弹道具有优良的机动性和隐蔽性,能够进行航路规划,是反舰导弹最常用的攻击模式。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通常在以下情况进行低弹道攻击:海况较好时、对小目标进行攻击时、目标距离较近时、需进行战术隐蔽发射平台时、需绕过部分区域时、目标探测防御能力较强时、需攻击隐蔽在岛屿后的目标时、其它需要进行航路规划时。
2)高弹道的战术运用
高弹道的战术优势是速度快,射击距离远,但最小射程大,参照一般高弹道飞行的导弹性能,可知以下情形一般采用高弹道应用于:海况较差时、打击距离较远的目标时、需越障飞行时、协同攻击时、进行佯攻时、纯方位法射击等战术需要时。
3)高低复合弹道的战术运用
高低复合弹道主要依靠合理的高低配合提高捕捉和突防能力,是低弹道射程不足而高弹道突防能力不足时的最好选择。由于高低弹道的结合方式不同,其运用情况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导弹的具体性能和战场态势进行优化选择,力争发挥优势,避敌锋芒。如敌低空防御能力较强时采用先低后高的攻击模式,高空防御能力强时采用先高后低的攻击模式。
同时,搜索方式对飞行弹道也有着重要影响。平行搜索时,弹道平滑,接敌航路短,暴露时间短,有利于突防。区域搜索时,弹道呈S蛇形或迂回曲线,能大大减少攻击平台被探测和暴露时间,捕捉概率较大,但降低了导弹有效射程,同时增加导弹自身被探测的概率。因此,我们要根据目标精度和具体作战使用需要,采用适当的搜索弹道。
当目标符合多种弹道射击条件时,可根据战术需要,采用多枚导弹或多种弹道混合协同攻击。混合协同攻击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典型末端攻击态势:
图4 混合协同攻击典型末端攻击态势
1)平面多方向攻击
平面多方向攻击由多枚导弹采用同种弹道协同进行。由于低弹道能进行航迹规划,便于协同,因此,多弹同时采用低弹道攻击是最常用的选择。先进的反舰导弹可以设置多个导航点,可以在目标前方不同的部位,也可以在侧方,甚至在目标的后方,形成多方向同时攻击态势。
2)垂面多方向攻击
垂面多方向攻击由多枚导弹采用不同弹道协同进行。多弹道协同时可选择高弹道与低弹道协同、高弹道与复合弹道协同、复合弹道与低弹道协或同时三种弹道协同。末端应采取高空灌顶攻击、爬高俯冲攻击、二次降高攻击等不同攻击方法,以形成不同俯角同时攻击态势,增强突防效果。
3)多维立体攻击
多维立体攻击即将平面多方向攻击和垂面多方向攻击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弹道航路规划功能和不同弹道攻击模式,形成最佳的攻击态势。
从飞行弹道角度分析,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反舰导弹主要有低弹道、高弹道、高低复合弹道三种攻击模式,不同弹道攻击模式的战术特点不同,其突防能力也各有不同,作战中可根据具体战场态势选择运用,以达到最佳突防和攻击效果。本文针对各种弹道攻击模式及其突防能力做出了具体分析,并给出了粗浅的战术运用建议,但如何运用弹道还需要更深入具体的研究。航路规划、曲线搜索、规避机动等对提升导弹作战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只有在反舰导弹低弹道攻击模式下才得以较好发挥,而且弹道的选择与机动都是程序式的,还不能完全自由组合。因此,智能弹道将是导弹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弹道的战术作用及影响将更为明显。
[1]魏毅寅.世界导弹大全[M].第三版.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8.
[2]刘桐林,等.国外反舰导弹综合突防技术情报研究[R].航天三院,2009.
[3]颜仲新,等.反舰导弹飞行弹道探讨[J].飞航导弹,2002(2):33-36.
[4]关世义,等.反舰导弹突防原理与突防技术探讨[J].战术导弹技术,2010(4):1-6.
[5]周国辉,等.反舰导弹突防技战术及其防御[J].飞航导弹,2010(8):66-69.
[6]徐振宇,等.反舰导弹航路规划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9(11):40-43.
[7]杨玉堃,等.俄罗斯超声速巡航导弹发展现状及趋势[J].舰船电子工程,2009(11):39-43.
[8]刘剑威,等.反舰导弹典型攻击模型及运动仿真[J].指挥控制与仿真,2006(5):47-50.
[9]柳长安,张蒙正.弹道变轨对冲压动力反舰导弹的影响[J].火箭推进,2012(2):20-26.
[10]陈玉文.远程反舰导弹弹道规划研究[J].火力控制与指挥,2004(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