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知识资源下嘉兴制造业创新模式路径研究

2014-11-27 01:15王艳敏郭茂来庞建军
嘉兴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嘉兴分布式协同

王艳敏,郭茂来,姜 霄,庞建军

(嘉兴学院 设计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在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升嘉兴市制造业创新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知识密集型活动,创新活动的核心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对新知识的获取。随着创新活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单纯依靠某个企业自身的知识资源已很难完成产品创新,因此,创新过程的社会性愈发显著,借助企业外呈分布式状态存在的各类知识资源已成为必然趋势。[1-3]在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的创新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分布式知识资源的获取和重复利用策略的研究,已成为产品创新的研究重点之一。因此,基于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探讨构建嘉兴制造业创新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嘉兴制造业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嘉兴虽具有长三角地理区域优势,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落后的发展模式,嘉兴制造业长期处于产业集群 “低端锁定”的困境之中。嘉兴制造业具有鲜明的块状经济特点,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原引以为荣的块状经济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大量制造企业处于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的微利化价值链低端生产制造环节。[4]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更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系统行为综合能力的反映,更能体现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过程。一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体系可分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实施能力及创新实现能力 (见图1)。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以及创新营销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具体表现。

图1 企业创新能力构成体系

在众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产品研究开发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费用投入的数量及其所占企业产值的比例成为重要考量指标之一。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或企业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个地区的R&D强度,亦即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体现着一个地区或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国际上的著名企业都把R&D视为企业的生命,无不投巨资于R&D,也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或企业对产品创新的重视程度。

据嘉兴市统计局公布的 《2012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 (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数4165家。[5]近几年,嘉兴市企业R&D费用支出从2007年的25.1亿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6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5%。而R&D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1.6%增长到了2012年的2.3%,年均增长率仅为7.5% (见图2)。可以看出R&D费用支出增长速度较快,R&D占GDP比重增长较慢,R&D费用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也恰恰反映了嘉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需要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进行重新构建。

图2 嘉兴市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统计图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城市产业中的科研结构、科技成果以及技术转化程度等都能反映出城市产业自身的创新水平。随着嘉兴市企业创新意识的增强,企业创新路径更加多元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但嘉兴制造业在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方面还存在众多问题和不足。

(一)企业产品创新模式单一

嘉兴市还有相当比例的规模以上企业没有或很少有产品创新活动。即便是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也大多采用传统的独立封闭的企业内创新,对企业外部资源在产品创新中的整合利用意识非常薄弱,创新模式单一,企业产品创新效率和质量与先进企业的创新模式相比大大落后,最终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疲软。

(二)小微企业创新能力较差

嘉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占有了相当的数量,经济发展影响力日趋加强。这类企业发展模式灵活多变,创新意识较强。但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限制,科技创新的开展、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强度、产出等却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科技企业很难积累较强的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三)以科研成果为表现形式的创新知识转化效率底下

知识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创新知识表现为各类专利、技术成果、人才储备等。新产品的创新需要合理配置各类知识资源,科研技术成果能否高效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直接影响到创新的最终质量,已成为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嘉兴市拥有诸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六研究所等众多科研院所,具有较为丰富的科研资源。长期以来企业与科研院所简单粗放的合作方式没能很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企业多以短期项目委托方式与科研部门进行合作,片段化的合作模式没能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常态化创新合作机制,削弱了科研技术在产品创新中的转化。

二、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下的制造业创新模式机理

通过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嘉兴市制造业,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能够加快构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分布式资源环境中,创新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获取新知识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活动中无论是已有的或者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还是新的产品系统或工艺,本质上都属于知识的范畴。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中知识以资源单元的形式成分布式存在状态,能否实现对知识的获取重用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在分布式资源环境中,资源单元掌握着各自领域中领先的单元技术,而创新实体则掌握了系统或产品的集成技术,在资源单元和创新实体的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耦合作用将加速技术的进步,而恰当的知识如何在恰当的时间以合适的形式流向知识的需求方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分工和专业化可以使企业获得比较优势,市场交换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机会成本和更高的效率获取所需资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流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创新模式的转变,企业由原来的 “垂直式资源创新模式”(见图3),转变成为 “分布式资源创新模式”(见图4)。[6-8]

图3 垂直式知识资源创新模式

图4 分布式知识资源创新模式

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下的产品创新能够实现知识资源的互通有无,借助Internet等技术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可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新提供最新最全面的知识资源,提高企业创新的效率和创新水平。

三、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视角下嘉兴制造业创新模式的路径

(一)构建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下的地方产业创新网络

制造业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认识到单独依靠自身的创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创新活动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共同构建新的创新模式。企业外部的知识资源具有分布式特点,以分散方式存在于众多企业内部,获取和重用企业外部知识资源是该创新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分布式的创新将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扩大了配置资源的范围,减少了重复研发,提高了知识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缩短了产品开发时间,降低了研发成本和风险,可以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9]

分布式资源环境下的创新网络建设的关键是知识资源的获取与共享,每个机构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资源单元,大量的资源单元以分布式状态存在,不同需求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对资源单元进行选择性整合。每一个需求主体同时既可以获取其他资源单元,也可以当做一个资源单元为其他需求主体提供服务,整个需求链条依托于一个 “共享平台”构建了一个动态的资源生态链 (见图5)。

图5 分布式资源生态链

分布式知识资源下知识分布范围具有显著的相对性,基于此的创新网络同样具有层级性特点。单个企业可以构建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分布体系,进而搭建企业自身创新网络,该网络由于受制于知识资源的数量,创新能力较低。地区产业可以依靠大量本地企业构建地区产业创新网络,联合本地区同类产业的大量知识资源可以构建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网络联盟,打造具有地区优势特色的创新产业。地区产业之间的知识资源互补会提升国家产业的创新能力,国家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为提升国家产业创新能力和世界竞争力提供动力。作为一个产业最终能够实现世界产业创新网络,最大限度上利用全球知识资源,这将为企业乃至国家的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创新模式的转变提供强大的知识资源 (见图6)。嘉兴制造业作为传统的地方产业之一,可以参照产业创新网络模式,梳理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明晰制造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找准本地区制造业在整个国家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具体到企业个体,更要明确企业资源 “有什么,缺什么”,善于利用外部分布式知识资源,抓住 “产品机会缺口”,增加产业新的价值增长点。同时,地方产业要利用创新网络的自增强效应和强化竞争优势,促进创新网络实现持续升级和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地方产业的创新竞争力。

图6 产业创新网络概念模型

(二)构建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下的协同创新平台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分布式知识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技术保障,每个企业既是知识资源的获取者也是知识资源的提供者。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下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关键是实现知识资源的获取重用,对知识资源单元中的知识分类、知识描述、知识存储、知识获取等关键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是实现平台功能的关键技术要素。如何对知识资源单元进行分类,能否清晰准确地对其表达,直接影响到知识资源需求方的搜索准确性和及时性。

知识资源不同于实体产品,它往往是一种技术服务或智力服务,与产品相比,对其分类定义可能更加庞杂。可以设想,如果只针对产品创新领域,在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下,任何知识资源最终的应用对象还是不同类别的产品,可以尝试按照现有的产品类别分类,再细分产品类别下对应的知识资源种类。另外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可以先分析总结归纳产品创新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知识资源种类,再细分知识资源对应的产品应用类别。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创新需求的表达和搜索可以尝试借鉴阿里巴巴网站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是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运营模式及现在比较成熟的 “支付宝”支付模式,在这类网站上都已经得到成熟运用,企业对此交易模式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认知度。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基于分布式知识资源理论,搭建了 “教育部现代设计与制造网上合作与研究中心”①网站地址:http://www.chinamoderndesign.com/,1997年开发了 “现代产品设计与研究开发网络-虚拟异地现代设计网络”(见图7),这也是国内比较早的支持产品网络协同创新的研究开发网络,并通过实践验证了基于分布式知识资源下协同创新平台的可行性。

(三)构建企业与科研机构常态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机制

图7 教育部现代设计与制造网上合作与研究中心网页

随着数字化技术、社交网络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具不断涌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开始成为现实。将这些新技术、新工具和企业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必将有力地促进机构内外的各种协作,并催生和助力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根据创新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主体、以政府为主体、以协会社团为主体等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能够提供协同创新的知识资源,但是作为整个协同创新系统的构建还需要周边服务机构的参与,诸如政府相关政策的保障、中介机构、金融结构等共同构建协同创新系统 (见图8)。[10]

协同创新根据创新组织模式不同分为机构内部部门间的 “垂直式协同创新”、机构与外部机构之间的 “水平式协同创新”。机构内部的 “垂直式协同创新”便于资源的统筹管理,但是存在资源局限性,不能与更多的资源实现共享,协同创新能力较低。多个机构之间的 “水平式协同创新”理论上能获得海量的资源,协同创新活力旺盛,但同时也存在机构间合作约束机制的平衡问题,怎样找到合作机构间的利益平衡点是实现 “水平式协同创新”的关键。分布式知识资源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而发挥作用的知识资源也需要一定规模,只有成规模的知识资源才能具备提供知识资源服务的能力。目前的知识资源单元大都存在于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内部的研发部分,数量都有限,不具备提供创新知识服务的规模效应。其实,企业中的某项优势技术都可以转化成一个知识单元,大量的知识资源单元存在于企业中,有关部门应该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构建一个企业与科研机构常态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机制。

(四)完善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与产品创新服务平台的软环境建设

图8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念模型

分布式知识资源环境下的产品创新服务平台具有强大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企业创新观念的转变是该服务平台能否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制定,完善服务平台的软环境建设。由于此过程涉及到知识的流动,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安全、权益保障等问题,一系列相关约束机制的建立成为整个服务平台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服务平台应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为发展方向创新服务模式,建立知识服务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提高为各个知识资源主体提供技术咨询、知识产权转让、产业合作等一站式服务的能力。产品创新服务平台的软环境建设需要对知识资源的整合方式、服务过程相关规则以及服务模式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利用分布式知识资源进行创新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企业创新模式,企业可以实现从 “单打独斗”到“产业创新联盟”发展模式的转变。分布式知识资源下的创新模式为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径。

[1]谭建荣,谢友柏,陈定方,等.机电产品现代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9-45.

[2]谢友柏.分布式设计知识资源的建设和运用 [J].中国机械工程,1998(2):16-19.

[3]孟祥慧,谢友柏.支持产品设计过程的可嵌入式知识服务 [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15(6):1049-1054.

[4]何爱华,钱方明,顾骅珊.嘉兴传统制造业集群低端锁定与突破路径研究——基于现代服务业集聚视角 [C]//嘉兴市社会科学第二届学术年会部分入选论文汇编.嘉兴:吴越电子音像出版有限公司,2011:80-87.

[5]嘉兴市统计局.2012年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3-03-05)[2014-03-06].http://www.jxstats.gov.cn/web/Default.aspx.

[6]何斌,冯培恩,潘双夏.分布式概念设计知识资源的共享策略和方法 [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8):1383-1388.

[7]马雪芬,戴旭东.支持产品设计知识服务的知识流建模及其应用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125-128.

[8]张执南,谢友柏.现代设计的基本属性 [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2,28(3):1-6.

[9]JEPPESEN L B,MOLIN M J.Customers as co-developers:learning and innovation outside the firm[J].Technolog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2003 (3):363-383.

[10]虞佳,朱志强.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J].科技通报,2013(7):225-230.

猜你喜欢
嘉兴分布式协同
《初心》
嘉兴学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浙江嘉兴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分布式光伏热钱汹涌
分布式光伏:爆发还是徘徊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DDS的分布式三维协同仿真研究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