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东人、香港人追求吉祥平安, 连取个菜名都期望有个好意头、好口彩。于是在香港, 很多菜名就与“吉祥万福”、“鸿运高照”、“发财致富”等相关联。比如“蚝”与“好” 谐音,于是就有了“好事成双”、“好事连连” 等菜名。又如“菜”与“财”谐音,于是生菜寓意为“生财”,通菜寓意为“通财”, 发菜就寓意为“发财”了。
不过,这种发菜与普通的菜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它不是菜,而是一种陆生藻类,外形酷似一团团篷松的棕黑色的乱头发。基本无味,吃上一口似乎略带嚼劲,有点“绵里藏针”的意思。
上海人做菜很少会用发菜,而在香港人的菜式里常会用到,尤其是逢年过节,更少不了发菜的点缀。在春节的食单中必有发菜,通常宴席的第一道菜便是以发菜为主角的菜,象征着生意兴隆、四季发财、新年大吉。
发菜是一种上佳的烹饪原料,其本身无味,不会单独入菜,往往会找来很多好搭档,荤素搭配皆宜。如果与瑶柱搭配,这道菜就命名为“发财黄金脯”; 如果将发菜居上层,底层配罗汉斋上素, 再伴以小棠菜,这道菜就唤作“恭喜发财”;如果是蚝肉与发菜相配,这道菜就叫“好市发财”(蚝豉发菜)。
为何将发菜与发财相联系?除了因为“发菜”与“发财”谐音之外,民间还有一些未经考证的传说。相传唐代长安商人王元宝爱吃发菜,几乎每餐都要有一盘发菜佐食。后来王元宝成了富豪, 有人就以为是吃了发菜的缘故,争相效仿。从此发菜就与发财挂上了钩。
发菜如此受欢迎,却有着很大隐忧。发菜主要产在内蒙古一带,原本当地人采发菜,多以手为工具,最多是用个竹揑子。当用手或竹揑子轻轻地将苔基上的发菜采起来之后,抖掉土块,去掉杂质,洗净,就可以烹制或晾晒了。因为没破坏土壤植被,苔基还在,又是零星采集,这次拣过之后,下次雨后发菜又会长起来,因而生态循环良好。
可是上世纪80 年代之后,市场经济兴起,一些逐利之徒见发菜在南方可以卖到好价钱,于是蜂拥而至。为了图快、图多,这些人用极为野蛮的手法采集发菜,粗暴地用金属爪子抓发菜,且在抓起发菜的同时,土壤植被和根基也一起被破坏了,土地在10 年间根本不可能恢复,更不能重新生长出发菜。有人统计, 用这种金属爪子抓发菜,每取得125 克, 就会破坏近7 000 平方米的草场。就这样,经年累月,内蒙古竟有约13 万平方千米的草场遭到严重破坏 !
此情此景引起国家高度关注, 2000 年6 月14 日,国务院专门发文全面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同时,国家对发菜的保护级别也从二级升为一级。
发菜原本无辜,却因滥采滥抓破坏生态而受禁,这对于一众食客当然不是一件如意事。
不过,香港人还是相当有智慧的。既然从内地不能进口,那就放眼世界吧, 一是改由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进口,以补缺口;二是新辟了一些发菜的代用品,如进口日本海发菜, 这种海发菜与内地产的陆发菜相比,更环保、更弹牙,卖相也与发菜相似,用它制成的宝光素食贺岁新菜,既支持了环保,又是素食界的一大突破;三是减少用量,发菜不再充当菜品的主角,而是当配角,点缀点缀,意思到了即可。所以,市面上大把大把使用发菜的情况就少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