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能否用准确,生动,形象,地道的译入语再现原文的文学性和美感,是文学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试图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98版中文译本的语言特色,揭示译文是如何精彩地再现这一“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文学翻译;语言特色;翻译技巧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说家乔瑟夫海勒的名著。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以及夸张的情节,讽刺了陷于“制度化的疯狂”中的现代社会是如何表现出“有组织的混乱”和“个性的丧失”。该书的最新的中文译本由程爱民,邹惠玲等人翻译并交译林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此版本被认为是能与原作媲美的上乘译作。
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流畅自然,是对译文语言的起码要求。《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小说译者善于摆脱原文的束缚,力求文从字顺,合乎汉语习惯,不露牵强生硬之痕迹。
首先是选词。英语的绝大多数词语在英汉词典里都可以找到“对等”的释义,但靠语言对等是无法进行文学翻译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译者不拘泥于词典的释义,当遇到无法直译的词语时,总能彻底领会原文精神上,并寻求汉语在同样场合的“对应说法”,使译文畅达自如。例如:
“Hes just feeling a little shy and insecure now because he doesnt know anybody here and cant talk.”[1]167
“只不过是他现在还有儿点怯生,有点儿不塌实,因为他不认识我们这儿的任何人,而且也不能说话。”[2]204
这句话是那个喋喋不休,有点人来疯的“德克萨斯人”面对约塞连等人的质疑时说的。值得注意的是对 “insecure” 一词的处理,如果按照字典释义译成“不安全”,整个句子将十分生硬别扭。译者将 “feel a little shy” 和 “feel insecure” 译成“怯生”和“不塌实”,既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语言特点,又使整句流畅自然。
其次是句法。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存在巨大差异,逐字逐句翻译不仅会使译文充满令人头疼的洋腔,而且会导致意义上的走样。例如:
Almost on cue, a nursing mother padded past holding an infant in black rags, and Yossarian wanted to smash her too, because she reminded him of the barefoot boy in the thin shirt and thin, tattered trousers and of all the shivering, stupefying misery in a world that never yet provided enough heat and food and justice for all but an ingenious and unscrupulous handful. [1]465
恰恰在這个时候,一个正在喂奶的母亲抱着用黑色破布裹着的婴儿缓步走过,约塞连真想也把她打得满脸开花,因为她使他想起了那个刚才穿着薄薄的衬衣和薄薄的裤子的男孩,以及这个世界上所有令人不寒而栗,目瞪口呆的悲惨事件。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那些擅长权术,卑鄙无耻的一小戳人之外,其他所有人全得不到温饱和公正的待遇。[2]495
原文是英文句法的典范。句子通过 that, whom, because等连接词紧密连接在一起,浑然一体。但是翻译时若保持原样,译文会失去连贯和平衡,读不上口,听不入耳。译者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句法,而是发挥了汉语短句的优势,将句子分解。将先行词为 “world” 的定语从句拆分为两个句子,“在这个世界上……”。此外,这个句子中还有一处处理地十分巧妙,原句是 “the world never provide…”是以 “world” 为视点,而译文中确处理为“其他人未能得到……”将视点转换到了“其他人”,这里采用的是“视点转换”的翻译技巧(shift of point of view),既不损原意,又保持了全句的流畅。
二
文学译作的语言,除了要求流畅自然外,还必须富有文采,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谓富有文采,并非指辞藻的华丽,而在于使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对事物和人物感情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第二十二条军规》原作的特点是朴实中见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绚丽的措辞,却以一种“黑色的”,“冷”笔调平静地揭露触目惊心的事实,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因此译文能有相同的效果,就可称之为文采。例如:
They didnt explode into blood and clotted matter. They didnt drown or get struck by lightening, mangled by machinery or crushed in landslides. They didnt get shot to death in holdups, strangled to death in rapes, stabbed to death in saloons, bludgeoned to death with axes by parents or children, or die summarily by some other act of God. [1]165
他们没有被炸成血乎乎的肉块。他们没有被淹死,没有遭到雷击,没有被机器轧得血肉模糊或在山崩中被砸得粉身碎骨。他们没有在拦路抢劫中被击毙,没有在强奸中被扼死,没有在酒吧里被捅死,没有被父母和孩子被斧头劈死,或遭山地的某个天条惩罚而一命呜呼。[2]202
这是约塞连躲进医院期间的一段内心独白。在译文中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而是最直接最露骨的表达,“淹死”“扼死”“捅死”“劈死”,这正是原作作者想表达的那种战争中赤裸裸的残酷,人物内心无比的恐惧以及对当权者毫无掩饰的怀疑。
汉语中是否有文采的另一重要标准就是四字词组的使用。适度,准确地使用四字词組不仅使行文简洁流畅,甚至还能为原文增辉,达到“超过原文”的效果。例如:
Thats the kind of God you people talk about—a country bumpkin, a clumsy, bungling, brainless, conceited, uncouth hayseed. [1]235
那就是你们这些人所说的上帝—一个土佬儿,一个笨手笨脚,笨头笨脑,自命不凡,粗野愚昧的乡巴佬。[2]267
此处,“a clumsy”“bungling”“brainless”“conceited”四个单词分别被四个四字词组代替,不能不说是文采上乘之作,读来亲切自然,而将 “clumsy” “brainless”译作“笨手笨脚”“笨头笨脑”的双声词更是锦上添花之笔。
三
当然,这个译本并非完美无暇,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译文中的“翻译腔”,对原文理解不透彻导致译本中的一些问题。然而,毕竟瑕不掩瑜,《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中文译本无论从文学还是翻译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正是通过译者对原文的透彻理解,对汉语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不失时机地灵活运用语言的特点和翻译技巧,才使得译本成为一篇佳译。不仅为读者更好地了解“黑色幽默”文学提供了极佳的中文文本,使这部名著得以为更多读者所欣赏,也为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Heller, J. Catch-22[M]. New Dell Edition.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1985
[2]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London: Routledge, 2001
[3] Nid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孙致礼.《翻译理论与实践》[M]. 上海:译林出版社,1999
[5]约瑟夫 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M]. 程爱民等译. 上海:译林出版社. 1999
[6]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作者简介:王琪欣(1982—),男,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