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温通散眼部热熨对视疲劳患者症状及调节力的影响

2014-11-26 11:10缪晚虹吴永艳朱俊杰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眼部调节中药

俞 莹 缪晚虹 吴永艳 朱俊杰

视疲劳(asthenopia)是指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的综合征,属于心身疾病范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性质的改变及电脑等视频终端的影响,视疲劳的发生越来越普遍,已成为目前眼科常见的临床症候之一。视疲劳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采用活血化瘀方药温通散眼部热熨疗法治疗视疲劳,并进行观察,发现有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西医诊断标准

视疲劳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如患者有以下临床症状,并有相关诱发病史,同时结合眼科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者可诊断视疲劳〔1-3〕。

(1)临床症状:①视力障碍和眼部症状:不能久视、视糊、视物重影、眼干涩、酸胀或疼痛、眼痒或异物感等。②全身症状: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2)相关病史:长期近距离工作或视频终端工作;照明不足等其他环境因素。(3)结合眼科检查:视力、验光、调节功能、眼外肌及眼科常规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眼科疾病。

1.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眼科学》〔4〕诊断标准:(1)过久注视近距离目标后,视物模糊或昏花,眼困乏干涩、酸痛,睑重欲闭,甚则眼珠胀痛,眼眶、眉棱骨痛,且可伴有头痛头晕、心烦郁吐、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2)眼部无明显异常,或伴见能近怯远、能远怯近、老花眼及目偏视等症。(3)佩戴合适的眼镜或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 18~40 岁,性别不限。(3)治疗前1周内未使用其他抗视疲劳药物。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2)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内分泌系统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3)患有斜视、弱视或双眼屈光参差≥2.5D等双眼视功能不良的患者。(4)患有青光眼、白内障或其他眼部疾病。

1.5 一般情况及分组

所有病例皆为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于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视疲劳患者,共66例132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66眼),其中男性 13例(39.4%),女性 20例(60.6%),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 28.2岁;中药组 33例(66眼)。其中男性 12例(36.4%),女性 21例(63.6%),年龄为18~40岁,平均年龄27岁。两组在性别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4,P=0.800>0.05)。 66 例视疲劳患者中,年龄最大40岁,最小18岁,两组在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4,P=0.448>0.05)。

1.6 治疗方法

(1)首先矫正屈光不正,并根据阅读或视频需求,配以合适眼镜,以期减少屈光造成的视觉疲劳。(2)对患者用眼习惯进行宣教:①阅读书本时,坐姿端正,眼与书本距离约33厘米;②使用电脑时,电脑屏幕与眼睛距离不少于50厘米;③阅读、写字、操作电脑等连续看近1小时后休息,并远眺10~15分钟。

(3)中药组:自拟温通散治疗(方药组成:路路通30 g、艾叶 15 g、红花 15 g、乳香 15 g、苏木 15 g)。 上方水煎浓缩至100 ml,纱布浸入其中,将纱布置于受试者双眼上,瞩闭眼,在纱布表面轻轻抹上少量冰片,并于纱布上覆以眼罩热熨15分钟,温度40℃左右,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纱布浸入40℃热水中,用同法热熨。

1.7 观察指标

1.7.1 视疲劳症状积分及疗效评定:根据中华眼科学〔1〕及中医眼科学〔4〕记录视疲劳症状:不能久视、视物叠影、视糊、眼干、眼胀、眼痛、眼痒或异物感、畏光流泪。其中无(无症状)为0分,偶尔(1周3次以下)为1分,经常(1周3次以上)为2分,持续(每天都有)为3分。以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的减分率%(n)作为判定。计算公式:减分率%(n)=(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效分级如下:治愈:n≥90%;显效:90%>n≥60%;有效:60%>n≥30%;无效:n<30%。

1.7.2 调节灵敏度:患者佩戴适宜的远用眼镜,将近视标卡置于40cm处,手持双面反转拍的正向+2.00D反转拍(双面反转拍:±2.00D,鲁德眼镜设备商行生产)置于眼前,待视标卡转为清晰时为测试起始点,将负向-2.00D反转拍切换于眼镜前,并同时开始计时。待视标卡转为清晰,立即将正向+2.00D反转拍放置于眼镜前,待视标卡转为清晰,为第1次切换完成。重复上述切换,计数1 min的切换次数。正常人双眼调节灵敏度为10±5次/min。

1.7.3 调节幅度:采用近视标负透法,双眼根据视远屈光状态予以戴镜矫正,将近十字视标卡设置在40 cm,嘱患者注视视标,在视孔逐量增加负透镜,至视标达到模糊临界。视孔负透镜值加上40 cm近视标所诱发的+2.50D,即为调节幅度总量值,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调节幅度的正常值随年龄变化而变化,根据Hofstetter’s公式:正常底限=15-0.25×年龄;正常高限=25-0.40×年龄。

1.7.4 调节滞后:双眼根据视远屈光状态予以戴镜矫正,将近视标卡设置在40 cm,根据被测眼最佳视力上一行选择近视标卡,嘱患者注视视标卡,检查者使用检影镜观察被测眼视网膜反射光移动性质。反射光顺动的情况下增加远视镜度数,直至反射光不移动,此镜片度数即为调节滞后量。反射光逆动的情况下增加近视镜度数,直至反射光不移动,此镜片度数即为调节超前量值。调节滞后量较多见,其正常范围为+0.25D~+0.75D。

以上所有调节相关检查皆由一名有经验的验光师完成。

1.8 安全性分级评价

l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医生向患者询问出来的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患者主动叙述但能忍耐);4级:因严重不良反应中止试验(患者症状有客观表现,难以忍耐)。

1.9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中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的数据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调节幅度、灵敏度、滞后量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眼部情况均衡性检验

全部患者为近视或复合近视散光,矫正视力达到1.0以上。对照组中度以下近视者23例(近视合并100度以上复合近视散光者8例),高度近视10例。中药组中度以下近视者21例(近视合并100度以上复合近视散光者7例),高度近视12例;两组屈光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6,P=0.143>0.05)。两组近距离用眼时间:中药组4小时以下者2例(6.0%),4~8小时 15例(45.5%),8小时以上 16例(48.5%);对照组 4 小时以下 4 例(12.1%),4~8小时 17例(51.5%),8小时以上 12例(36.4%),两组在近距离用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6,P=0.260>0.05)。

2.2 眼部症状评分

中药组治愈0例(0%),显效3例(9.1%),有效23例(69.7%),无效 7例(21.2%);对照组治愈 0例(0%),显效 0例(0%),有效 17 例(51.5%),无效 16例(48.5%)。中药组总有效率78.8%,对照组总有效率51.5%。两组症状积分疗效经秩和检验,Z=-2.603,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

表1 两组视疲劳患者眼部症状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调节灵敏度的比较

治疗2周时调节灵敏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P=0.027);中药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28,P=0.017),对照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F=3.524,P=0.03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两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调节灵敏度比较(±s)

表2 两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调节灵敏度比较(±s)

注:* 为组间比较,t=3.55,P=0.027,(t检验).▲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F=3.524,P=0.032。△为中药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F=6.528,P=0.017。(秩和检验)

?

2.4 两组治疗前后调节滞后量的比较

左眼:治疗2周组间比较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01,P=0.134);虽然治疗后两组调节滞后量皆较自身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 F=3.823,P=0.059;对照组 F=3.918,P=0.056)。右眼:治疗2周组间比较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9,P=0.400);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F=4.835,P=0.046;对照组 F=4.765,P=0.049;表 3)。

表3 两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调节滞后量比较(±s)

表3 两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调节滞后量比较(±s)

注:左眼治疗后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眼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代表P<0.05。(t检验及秩和检验)

?

2.5 两组调节幅度的比较

治疗后组间调节幅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5,P=0.042<0.05),且这种差异在治疗 1 周即出现。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F=31.82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表4 两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调节幅度比较(±s)

表4 两组视疲劳患者治疗前后调节幅度比较(±s)

注:自身治疗前后相比,△F=4.925,P=0.042<0.05,▲F=31.825,P=0.00<0.01。(秩和检验)

?

3 讨论

视疲劳是一组表现为用眼后出现视觉障碍,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等,严重者头痛、恶心、眩晕以至不能正常进行视作业的症侯群,而非某种独立的疾病。造成视疲劳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仅包括眼本身的病变,也可由全身疾病、不良视觉环境以及心理异常等诸因素单一或相互作用所致,故又称为眼疲劳综合征,属于心身医学范畴〔1〕。研究发现,视疲劳与眼表常见的疾病干眼症互相影响,两者共同造成眼部不适感〔5〕。目前对于视疲劳的治疗,由器质性眼肌病变引起的多采用棱镜矫正、手术治疗;对于功能性视疲劳的治疗,多采用滴眼液治疗。长期频繁使用缓解视疲劳的滴眼液虽然起到缓解眼干涩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消除眼睛疲劳等症状,滴眼液中的防腐剂及药物的毒性反应可对泪膜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再加之频繁滴眼不断地冲刷、稀释泪液,影响泪膜的眼表黏附功能,使泪膜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反而加重眼部不适症状〔6-7〕。长时间连续注视视频终端比书本阅读更容易产生视疲劳,表现为眼疲劳、干涩、刺痛、酸胀、畏光流泪、频繁眨眼、视物模糊、视力不稳、视物变形、复视、眼皮沉重感等,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头痛、眩晕、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以及颈肩腰背酸痛、关节功能障碍等全身症候群〔8〕。 且注视时间越长疲劳症状越重〔9〕。 因而本次研究所选择患者为18~40岁从事视频终端工作者。

中医学将视疲劳归于“肝劳”的范畴〔4〕,其症状又类似于“眉棱骨痛”。肝劳之病名首见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七窍病》,书中曰:“其读书、博弈等过度用目者,名曰肝劳”。至明代,李梃所著《医学入门·杂病分类·眼》指出:“读书针刺过度而(目)痛者,名曰肝劳,但须闭目调护”。 现代中医眼科多认为本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有二:一是久视劳心伤神,耗气损血,以至目中经络涩滞。二是劳瞻竭视,筋经张而不弛,肝肾精血亏耗;精血不足,筋失所养,调节失司而发病。病机不同,但在眼部皆有经络不通,气血不畅之表现,故而出现眼肌调节能力下降,不耐久视,胀痛不适等症状。热熨可通过其产生的热效应,直接提升局部温度,使患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达到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缓解肌肉疲劳的目的,且方便易行。我们研究中发现,单纯热熨可改善视疲劳相关症状,从表2~4可见,此法可增加双眼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幅度,减少调节滞后。

中药热熨疗法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10-11〕,《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三》指出:“血气得温则宜流,得寒则凝泣……古方用温熨之法,盖欲发散血气,使之宣流尔。”中药热熨除了单纯热熨所具备的物理热相作用,还能利用热效应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组对于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且改善双眼调节灵敏度的作用也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药组右眼调节滞后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研究表明近视人群主导眼分布以右眼为主〔12〕,即在工作中承担视觉主要功能,更易疲劳,故猜测此结果可能与主视眼有关。本研究采用自拟的温通散中含路路通 30 g、艾叶 15 g、红花 15 g、乳香 15 g、苏木 15 g,皆为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外用中药。路路通主入肝经,祛风通络,眼部调节能力与肝之疏泄功能有关,因而路路通可行引经通络之效。艾叶温煦气血,透达络脉,散寒止痛。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乳香活血行气;苏木行血祛瘀,消肿止痛。五者相合,具有疏经活络、活血化瘀,温煦气血的作用。气行血畅,则视糊、眼干涩、酸痛等症有所改善。而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报道,路路通中的路路通酸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13〕。红花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的痉挛并有显著的耐缺氧、抗疲劳作用〔14〕。加入冰片可以增加其它药物的渗透性,且眼部应用副作用少〔15〕。

从本临床观察可见,眼部热熨疗法可改善视疲劳患者的症状和调节力,并且温通散眼部热熨效果更佳,是临床安全易行的方法。对于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1]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90-2492.

[2]宿蕾艳,庄曾渊.视疲劳病因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3):183-185.

[3]陈丽萍、赵堪兴.视疲劳病因研究及防治[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29(6):367-370.

[4]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49.

[5]黄晓波,宋愈,吴莹.中老年屈光性视疲劳与干眼症[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3):517-519.

[6]Izquierdo JC,Garcia M,Buxó C,et al.Factors leading to the computer vision syndrome:an issue at the contemporary workplace[J].Bol Asoc Med PR,2007, 99(1):21-28.

[7]刘晓宁,周敏.急性结膜炎愈后主诉干眼症状泪膜稳定性初探[J].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69-171.

[8]Blehm C,Vishnu S,Khattak A,et al.Computer vision syndrome: A Review[J].Surv Ophthalmol,2005,50(3):253-262.

[9]岳荣喜,朱卉,常乐,等.视屏终端接触时间与视疲劳的关系[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4):329-330.

[10]彭家全.推拿配合中药热熨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3):238-239.

[11]徐业,侯宝华,石斌.中药封包热熨治疗急性胃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2,21(10):1675.

[12]李可嘉,刘汉强.LASIK术后主导眼及其视力变化对视觉舒适度影响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07-110.

[13]刘婷,孙玉茹,秦彩铃,等.路路通酸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2):45-47.

[14]金鸣,朴永哲,吴伟.红花黄色素缓解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下降作用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2):43.

[15]杨洪滨,寻延滨,张小宇,等.局部应用天然与合成冰片的眼刺激性与长期毒性[J].国际眼科杂志,2008,8(11):2228-2231.

猜你喜欢
眼部调节中药
方便调节的课桌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窥见眼部瑜伽
“中药零食”怎么吃
为什么要做眼部检查
汽油机质调节
调节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