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领芝 袁晓玲 吕 伟 申育华 杨林青 赵志强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干眼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而导致眼部不适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1〕。随着各种电子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空调、隐形眼镜的使用及角膜屈光手术的增多等,干眼发病呈上升趋势,成为眼科领域的一个热点。近年来,笔者以中药治疗干眼患者130例,取得较好疗效。
本研究所观察对象为就诊于河北省邯郸市眼科医院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的干眼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130只眼),其中男25例(50只眼),女 40例(80只眼),年龄 25~60岁;病程10天~1年。对照组65例(130只眼),其中男 20例(40只眼),女 45例(90只眼),年龄 25~60岁;病程10天~1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眼科学》〔1〕角结膜干燥症诊断标准:(1)主观症状:如眼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和畏光等;(2)泪液分泌试验低于10 mm/5 min;(3)泪膜破裂时间<10 s;(4)睑裂处或/和角膜下方细点状荧光素钠染色阳性;(5)可伴随口鼻干燥和皮肤干燥现象。
中医各型的诊断标准:(1)肺阴不足型:眼干涩,伴口燥咽干或干咳无痰,舌红少津,脉细无力。(2)脾胃湿热型:眼干涩,伴粘腻样分泌物,口臭,小便黄赤,脉濡数。(3)肝肾阴虚型:眼干涩,伴头昏眼花,口燥咽干,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
全身免疫性疾病者;眼睑畸形,有眼部外伤手术史,眼部长期用药史者;妊娠、先天性无泪症、无泪腺者。
观察治疗前后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
1.5.1 两组均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及中药冰片贴敷治疗。共分为3型:肺阴不足型给予养阴清肺汤(生地15 g,麦冬12 g,玄参9 g,浙贝母、丹皮、炒白芍各6 g,薄荷、生甘草3 g);脾胃湿热型给予三仁汤(杏仁12 g,白蔻仁 12 g,薏苡仁 12 g,滑石 9 g,厚朴 9 g,白通草9 g,半夏6 g,淡竹叶9 g);肝肾阴虚型给予杞菊地黄丸(枸杞 20 g,菊花 20 g,熟地黄 15 g,山茱萸15 g,山药 15 g,泽泻 g,茯苓 9 g,丹皮 9 g)。 日 1 剂,分2次服,疗程1个月。
自制冰片敷料:把适量冰片细末撒在折叠的纱布中间,高温、高压消毒。使用时取适量生理盐水浸湿纱布,敷双眼,闭目,约15分钟。日1次,共10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症状消失,角膜染色消退,Schirmer试验多次测定大于10 mm/5 mim;好转:症状减轻,角膜染色减少,Schirmer试验多次测定泪液分泌量有所增加;未愈:症状无改善,角膜染色无变化或增多,Schirmer试验多次测定泪液分泌量未增加。
症状评分标准:两目干涩量化标准:眼干不适,灼热而痒但程度较轻,泪少,偶有瞬目计1分;眼干涩不适灼热而痒但程度较重,有痛感但可忍受,少泪,频繁瞬目计2分;眼内异物不适感,干涩灼热,痒痛难忍,无泪,频繁瞬目计3分;无症状计0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 x2检验,x2=4.23,P=0.006<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干眼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眼/只)
经t检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干眼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对照组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
表2 两组干眼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例,±s)
表2 两组干眼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例,±s)
时间 例数 干眼症状积分 t P治疗组 治疗前 65 2.5±0.78 1.25 0.004治疗后 65 1.2±0.65对照组 治疗前 65 2.4±0.67 1.03 0.08治疗后 65 2.1±0.74
经t检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Schirmer值较治疗前增加(P=0.00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Schirmer值较治疗前增加(P=0.07>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0.05),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干眼患者治疗前后Schirmer值比较(眼/只,±s)
表3 两组干眼患者治疗前后Schirmer值比较(眼/只,±s)
Schirmer(mm)t P 3.2±1.3 1.51 0.004 8.5±3.1对照组 治疗前 130 3.5±2.6 1.08 0.07治疗后 130 6.2±2.5
经t检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UT值较治疗前增加(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BUT值较治疗前增加(P=0.12>0.0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2<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干眼患者治疗前后BUT比较(眼/只,±s)
表4 两组干眼患者治疗前后BUT比较(眼/只,±s)
t P 1.82 0.03 1.15 1.15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x2检验,治疗组三种证型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干眼患者治疗前后各证型间疗效比较(眼/只,%)
随着周围环境污染的加重,电脑、电视、空调普及率的上升以及眼药水不正当使用等,出现干眼的患者也日益增多。由于干眼的病因较为复杂,单一的治疗手段可能无法解决全部问题,不仅要改善干眼患者的眼表症状,更要针对其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3〕。西医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增加角膜表面水液存留,提高角膜湿性,刺激泪液分泌等,人工泪液替代疗法是目前广为使用的治疗干眼的方法,但对潜在病因未予治疗。
中医对于干眼的认识历史悠久。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与肺、肝、肾关系密切。《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肝为泪。”泪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肝的功能息息相关;肾主津液,润养目珠。若肝肾亏虚,阴血不足,泪液生成匮乏,目失濡养;或虚火上炎,灼伤阴津而发病。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宣发不足,津液不能布散,则目失润泽,发为本病。湿热内蕴,清气不升,目失润养,亦可发为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阴不足、脾胃湿热及肝肾阴虚型。一般认为,干眼的病机关键是肝肾不足,津液亏损,湿热内蕴。治疗多以滋补肝肾、养阴生津、清利湿热为法。冰片具有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作用,可使眼睛湿润,减轻干涩、粘腻症状。治疗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治疗后的Schirmer和BUT值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贴敷及口服对干眼有明显疗效。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能显著改善干眼患者的泪液分泌,抑制泪液蒸发,稳定泪膜。
[1]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1-103
[3]丛晨阳,毕宏生,温莹.干眼症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3):464-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