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何菲+赵艳秋
有人曾说,“大数据可以改变一切,但他找不出落地的具体方法;智能硬件能为大数据收集燃料,但却没人愿意使用”,“数据缺场景,硬件没人用”这种尴尬何时能改变?
玩法一:从硬件到服务的“曲线救国”
2014年10月初的一天,蒙牛(2319.HK)在港股的走势强劲上扬,同天“蒙牛试水智能硬件 推智能体质分析仪”的资讯迅速在坊间热传。事实上,这则抢眼球的新闻还有幕后故事:时云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时云”)是蒙牛此次高端牛奶M-PLUS的智能设备、智能应用APP等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如果关注移动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领域,应该对这个团队有所耳闻,《IT经理世界》杂志在2013年秋天曾专门报道过这个团队,他们应该是国内创业团队中较早一批,意识到可穿戴设备的商业模式将发生重要转变,并为此积蓄资源的:从眼前的硬件单次销售获利,到未来的,前端的硬件是入口、采集数据,后台提供云平台服务,有效地分析处理数据、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服务持续性收费。而且他们也是最早一批去尝试这个思路的。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是这个完美商业逻辑落地的真实写照。“要做好(个性化的服务、解决方案)需要大量的投入,非常繁琐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足够的人力时间精力来做。”时隔一年后,时云联合创始人郭辉如此向《IT经理世界》记者感慨。
对于创业阶段的时云来说,教育用户是件相当昂贵的事。一方面是做营销的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做移动智能健康领域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需要足够的用户量,一是对用户数据量的强需求,二是需要足够的用户群使用,以便带动更多用户群。“很长的周期,很大的投入”,郭辉用这几个字概括了创业团队做这件事的不易。
也正因如此,2B2C,尤其是传统企业客户,成了现阶段的时云拓展市场的最好选择。如郭辉分析的,传统企业每年至少几千万元的市场营销投入,如果时云和类似蒙牛的传统企业合作,找到切入移动智能健康领域的方式方法,将“借力打力”,有助于时云在2C市场快速“破冰”。
郭辉介绍,目前时云在2B领域的拓展方式如下:企业客户的礼品采购,比如和宝马、奔驰、联合利华等合作,把时云的产品变成营销、商务礼品;和传统品牌公司如蒙牛合作,以移动智能健康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帮助对方做服务衍生,从智能设备硬件、智能应用APP,到云服务管理平台,传统品牌公司向时云打包采购;与健康管理公司合作,作为对方的数据采集平台。郭辉认为,如此一来,“教育用户、培育市场”的难题——高成本低效率——将得以解决。
至于2C领域,时云现阶段通过神州数码作为全国销售的总代理,原因是现在单独通过电商渠道2C“投入带来的产出会比较低”,而神州数码还有大量的线下渠道的覆盖,通过消费者直接体验能有效降低教育成本,同时神州数码也有很多行业客户,也可以帮助时云拓展2B市场。
对于移动智能健康设备来说,目前用户能够感受到其“智能”的,绝大多数是跑了多少公里、步行多少等等运动数据,以及一些简单的体征指标。“用户需要的核心不是数据,而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方案。”在郭辉他们看来,根据这些用户的运动健康数据,进而提出一系列的个性化解决方案,通过这些决解方案来影响用户,这些才是时云他们应该做的,而且是比简单的数据采集更有价值的。
理论如此,但是要做好解决方案,则是需要大量的投入,非常繁琐细致复杂的工作,足够的人力时间精力。
2014年4月,时云在北京发布了三款硬件产品,分别为体质分析仪,检测运动腕表及血压节律仪,以及手机App,其中云悦体质分析仪是第一款上市的。
硬件产品上市之后两个月,团队集中做软硬件的适配,难度比预想的大得多,比如不同手机系统、型号的配适,软件反复的迭代升级,不断采集用户需求,再迭代产品。整个过程比团队预想的要繁琐细致复杂得多。
按照团队原来的设想,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计划是在融资后再做,因为如果要做得完美需要高达几千万元的投入。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如果没有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那么所谓的“智能硬件”实际上是无用的。“用户的需求迫使我们做出人力物力精力的投入。”郭辉进一步解释,仅运动就能细分为1600多种,而且还有拍摄视频等大量细致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力资金来做。即便如此,时云团队还是“被用户需求驱动着”在做,目的是“希望用户感受到智能”。
郭辉说,他们希望时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带动智能硬件从硬件产品到个性化解决方案和服务的提供。团队已经在筹划“线上私教”这样的应用服务,只待合适的时机推出。比如在APP上,给不同用户不同的运动管理睡眠方案,这类“个性化解决方案的雏形”。
对于时云这样的移动智能健康解决方案创业团队来说,用户和市场都还需要“蓄水”。郭辉称他们做的事“前期很难,后期机会很大”。而现在则是“最困难的阶段”。比如资本市场的态度,财务投资人还是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价值评估模型,但是忽视了智能硬件对资金消耗的速度是传统互联网的几倍,而且产业链条更长,回报周期更长,因此投资这类智能软硬件结合的团队,其价值评估模型是需要相应调整的。“我们现在好比1999年马云去华尔街融资,但是却没有人能看得懂。站在现在要看懂未来不容易。”
而在市场拐点到来之前,像时云这样的团队需要做到的是,剩者为王。
玩法二:平台化冒险
如果你现在还把咕咚团队当作是做智能手环的,那你就OUT了。
尽管一年多前,咕咚手环,这款被称为国货版“Jawbone UP”的智能手环,因为299元“让人心动”的预订价,一度吊足了不少国人的胃口,与Jawbone UP一样,咕咚手环当时曾是国内炙手可热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代表性产品。
“从做手环ROM开始,我们一直在淡化品牌硬件,专注于后台的服务,现在咕咚的业务重点是软件和服务。”咕咚联合创始人、CEO申波告诉《IT经理世界》。现在咕咚的定位是智能可穿戴式设备平台服务商和方案商。
手环ROM的推出,是咕咚定位转型的重要表现。2014年8月,咕咚发布了全新的咕咚手环ROM。当时,国内的智能手环市场已经陷入价格战一片,售价79元的小米手环一出世就挥起了“价格屠刀”,舆论惊呼“动辄数百元的智能手环一夜之间跌破百元”。对于用户来说,更低的价格无疑拉低了体验智能手环的门槛;但是对于智能手环产业链上的从业者来说,则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目前咕咚ROM1.0已经开放下载,所有智能手环使用者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刷机。申波称,咕咚会加快ROM的快速迭代,参照APP的发布模式,定期升级,给不同品牌的手环用户带来更多的使用体验。
咕咚手环ROM会是智能手环的新玩法吗?有人说,咕咚ROM让智能手环未来也能像刷机一样,实现软件更快的迭代,甚至创造出一个手环生态系统。如此一来,手环将不再是现阶段智能手机的附属品,而拥有了更强的独立性。
申波虽未向记者明确咕咚手环ROM是否有“独立”之心,但他相当肯定,手环ROM能够解决一大难题:强化手环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换言之,智能手环这样的硬件,通过蓝牙连接的方式,可以实现(短距离)信息的互动和交流。在此之前,不仅是咕咚自有品牌的手环之间无法做到这一点,不同品牌之间的手环更是如此。
在我们看来,手环ROM还有更深层次的战术考虑:一是帮助定位于软件和服务的咕咚,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式,获取更多其他品牌手环产品的用户和用户数据;同时也可以增强用户对手环的使用粘性,可以创造更丰富的使用场景。
随之而来的是,2014年9月咕咚公布了旗下运动健康App“咕咚”最新版本的功能和特性。新版App的亮点,除了率先完成和苹果Healthkit对接,还在社交功能中增添“俱乐部”模块。增强社交属性,加强用户粘性,用户数据获取稳定且扩容——咕咚的战术目的已经相当明显。
申波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智能手环先天性存在不足,硬件本身并不存在黏性,这也是为何咕咚从最初的硬件研发转向做软件服务,通过社交等其他途径来提升黏性。
申波他们设想,未来咕咚ROM可以让硬件公司更专注于硬件的设计、应用场景的考虑、品牌的运作,而功能实现、社交、特定的功能则由咕咚ROM来快速实现和不断迭代。
换言之,包括智能手环在内的智能可穿戴设备,都将走向软硬分离的道路,未来产业链分工将更加明确,有专注于做硬件设计、营销服务的、软件系统的、数据服务和社交平台的。对于咕咚来说,申波他们希望自己现在是第一家智能可穿戴设备ROM的提供商,未来力争成为国内最大的健康数据平台及服务提供商。
从咕咚现阶段的业务拓展来看,除了之前做“咕咚”品牌硬件时的2C领域外,现在定位于软件和服务,咕咚也在加快拓展2B领域。此前有消息称,咕咚已经与华为、中兴、欧姆龙等第三方硬件公司合作,提供算法、方案、模块、API和平台服务,帮助硬件厂商缩短设计生产过程,快速推出新的产品、占领市场。申波称,那些不想做软件、云端的硬件厂商,都可能成为咕咚的合作伙伴,他们给对方提供软件、云端的服务,给对方做硬件端适配。
对于咕咚他们来说,从智能手环起家,快速迭代的智能硬件市场,让他们必须有危机感。目前智能手环市场尚在还未发育成熟时,就已经有被智能手表替代的可能。申波他们预计,到2015年年初智能手表的出货量会有大的变化。如此来看,从单纯的智能手环这样的运动类智能硬件商向运动社交综合平台及智能可穿戴设备平台服务商和方案商转型,也是咕咚的必然选择。
咕咚ROM,让我们窥见了咕咚的“平台”野心,如何将手环ROM甚至是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ROM从概念到产品化?ROM的安全性如何保障?如何在稳定性和普适性上,既能满足更多品类、更多品牌、更多产品型号的硬件厂商的需求,又能让用户简单易用等等问题,都是下一步咕咚要面对的。
而且,我们看到,互联网大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等,都已经显露出控制智能可穿戴乃至智能硬件入口的野心:比如百度借助健康云平台吸引了不少智能可穿戴硬件厂商;腾讯在2014年10月底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表态,腾讯开放平台的下一步是面向智能硬件开放、面向所有线下服务开放。微信、QQ物联都应该寄托了腾讯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乃至智能硬件上的梦想。
这又回到了那个老问题,当互联网大佬出手时,新锐的创业团队将如何应对?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从垂直细分市场切入、进而发展壮大成平台,是诸如时云、咕咚这样的创业团队,在互联网大鳄垂涎的市场上活下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