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孙强
随着小学数学教改的深入,数学故事被以教学内容、教法与其他功能被开发和广泛运用。尤其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背景下,数学故事以其特有的素质教育作用深得师生的喜爱,对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具有切实高效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例,展开运用数学故事激活小学数学课堂生命力的研究。
一、激活课堂生命力的数学故事类型1生活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直接关联性,创作、编写与运用此类的数学故事,让他们从关心自己的生活问题切入,提升学习兴趣并开展积极地学习。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时,教师显然可以运用相关图形的数学故事。如运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与球体之间的对话形式,让他们讲出各自的典型特征来,以此引导小学生结合自己所听到的内容与所见到的实物,在作出基本的对比基础上,逐步建立空间观念以及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强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其掌握比较和分析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童话类
运用童话故事教学是当前最常用且学生最喜欢的形式之一。他们会按照自身特有的心理特点与思维形式,从关注童话人物及其情节切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分苹果》时,教师可以运用森林的小动物过节日或生日、外星人到地球寻找食物,以及小学生所喜爱的动漫故事等,为小学生创设童话故事情境,让他们在童话故事的引导下,积极地展开“除法”知识实际运用的思考。尤其是在乘法口诀掌握的情况下,小学生也可以运用实物展开分物活动,在帮助小动物或外星人的过程中,使自己掌握除法运用的情境、除法与生活的关系,以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3科普类
运用科普故事,能起到数学知识学习和对物质世界探索兴趣的双重激发作用。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量一量——认识面积单位》时,运用科普类知识显然是最高效且好奇心最强烈的。教师可以在对小学生进行基本调研的基础上,以小学生最疑惑、最想知道原因的知识,去创作或编写相关的故事。如房间和餐桌之间的故事、大海和浴盆的故事、课本与橡皮的故事等,让他们在这些具有巨大反差的事物对比中,去认识和学习面积单位的具体运用条件。如房间可以运用平方米表达,餐桌可以运用平方分米表达,课本可以运用平方厘米表达。教师在编写或选择此类故事时,务必注意与教学内容的密切性,不能漫无目的地运用各种科普故事而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故事运用的生命力表现1学习兴趣激发
根据教学实践,数学故事的课堂教学运用,对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具有最高效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哪种学习基础的学生,只要一听到数学故事,他们的精神和注意力都会最快地集中到学习中,且会按照故事情节的进展,与其他同学一起展开相关的思考和探究。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时,由于数学知识自身的难度和趣味性低,学生往往会产生等待教师讲解的惰性甚至厌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适时地运用适当的数学故事,把学生知识的枯燥引向故事的趣味性中,让他们跟随着故事情节的演变,积极地学习新知识与运用旧知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启发
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的狭窄,有些知识依靠他们个人单独地主动学习,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目标。运用数学故事的凝聚力,让小学生在对故事情节或人物的共同兴趣中,自觉地展开分组合作探究活动,让他们在相互取长补短的帮助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疑难问题的解决。
如在教学《认识面积单位》时,学生对不同面积大小物体的面积数学计算能顺利进行,但对单位的运用却存在着较多的错误,尤其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的运用中,他们往往会因为面积概念的抽象难以真正地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数学故事,或让光头强(动画片《熊出没》中的人物)运用平方米计算他的木屋的面积,运用平方厘米计算电视机的面积等,以此形成对小学生的暗示,让他们结合课本和生活中事物的面积计算训练,在相互的指导和提醒中,实现面积计算知识的掌握和面积单位的正确运用。
当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故事的多类型决定了对课堂生命力的激发和点燃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年级的知识特点、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情况、学生数学知识基础情况,以及小学生喜欢的故事类型,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处方教学”。这既可以是不同基础层次的处方教学,也可以是针对某个学生的处方教学。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探究氛围,数学故事的运用都是恰当的、科学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