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4-11-25 09:55朱卫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缬沙坦氨氯地平原发性

朱卫华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蓝天社康服务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在降压的同时进一步减少由高血压所引起的靶器官的损害,从而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2]。我院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5 月至2013 年5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3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耳鸣、眩晕、头痛、肢体麻木、失眠、眼前突然发黑等临床症状,经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和胸片检查确诊,符合《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 年)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包括男性47 例,女性46 例;年龄43~82 岁,平均(56.2 ±7.6)岁;病程1.2~13 年,平均(5.4 ±1.2)年;同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的肝肾疾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泌尿系感染、低钾血症患者以及对氨氯地平或缬沙坦等药物过敏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1 组、对照2 组和研究组3 组,每组各31 例患者,经统计学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1 组给予缬沙坦进行治疗,每天1 次,每次80 mg;对照组2 组给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每天1 次,每次5 mg;研究组采用氨氯地与缬沙坦进行联合治疗,缬沙坦每天1 次,每次80 mg,氨氯地平每天1 次,每次5 mg。用药4 w 后如果患者血压仍未达标(舒张压<90 mmHg,收缩压<140 mmHg)可适当调整用药剂量至每天160 mg,疗程共12 w。治疗期间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各种生理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等。

1.3 疗效评价标准[3]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划分为三个等级:(1)显效:收缩压(SBP)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30 mmHg 及以上(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下降超过20 mmHg,或至少下降10 mmHg且恢复至正常范围;(2)有效:SBP 下降不足30 mmHg,DBP 下降范围在10~20 mmHg 之间,或下降不足10 mmHg 但已降至正常范围;(3)无效:SBP 和DBP 均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 软件包进行处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血压变化情况比较采用χ2表示,治疗前后比较进行配对t 检验,均以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1 组、对照2组、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71.0%、64.5%、93.5%。其中,对照1 组和对照2 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207,P >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对照1 组和对照2 组。见表1。

表1 3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 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3 组患者的SBP 和DBP 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0.05),其中对照1 组和对照2 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研究组SBP 和DBP 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1 组和对照2 组(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3 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比较(,mmHg)

表2 治疗前后3 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比较(,mmHg)

注:* 与治疗前比较,P <0.05;Δ 与对照1 组比较,P <0.05;#与对照2 组比较,P <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3 组患者的肾功能、血糖、血脂及电解质均无明显异常。其中对照1 组出现2 例头晕、2 例咳嗽、1 例面色潮红;对照2 组出现2 例头痛、3 例面色潮红、1 例下肢水肿;研究组出现头痛、胃部不适各2 例。3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1%、19.4%、12.9%,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3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10%以上[4]。原发性高血压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重要病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心脏、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与功能,并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5]。因此,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临床多采取联合用药,即在积极控制血压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6]。

缬沙坦是一种强效、特异的口服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相关的AT1受体亚型,拮抗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结合,阻断血管收缩,抑制醛固酮释放,防止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有效降低血压[7]。缬沙坦对AT1受体的亲和力约为AT2受体的20 000倍,对其他激素受体或离子通道无作用。缬沙坦口服吸收迅速,但吸收总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平均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3%。服用缬沙坦2 h 内开始发挥降压作用,4~6 h 即可达到降压高峰,降压作用一般可持续24 h 以上[8]。

氨氯地平又名安洛地平,阿莫络地平,二氢吡啶磺酸盐,络活喜,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其结构和药理作用与硝苯地平基本相似。氨氯地平对血管选择性较强,能选择性地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具有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作用,从而起到抗高血压作用[9]。其突出特点表现在:(1)降压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常规阻滞药,如硝苯地平等;(2)血浆半衰期较长,可持续36~45 h,每天服药1 次即可确保24 h 的有效血药浓度,有效避免了由于清晨血压波动而引发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梗死等不良反应[10];(3)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具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通过采用缬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从两种不同途径同时降压,更有利于患者的SBP 和DBP 的改善,且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1 组和对照2 组单纯用药,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由此可见,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刘景锋,朱成义,李秀娟,等.心血宁片联合缬沙坦分散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 (14):1663-1665.

[2]陈胜文.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0,10 (6):49-50.

[3]李伟,陈学林,管思明,等.奥美沙坦酯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 (4):259-261.

[4]史朝红,朱金强,许国斌,等.缬沙坦/氨氯地平联合用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 动态血压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2,2 (2):11-14.

[5]易文.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 (2):119-121.

[6]吴金辉,秦孺子,郑金刚,等.马来酸依那普利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 (22):5003-5004.

[7]胡燕,徐传新.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 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 (2):128-131.

[8]黄汉菊,卢建雄,杨月嫦,等.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 (9):2154-2155.

[9]王文,马丽媛,刘明波,等.初始低剂量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或复方阿米洛利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影响的阶段报告[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 (8):701-707.

[10]余盛龙,陈次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32 (18):2458-2460.

猜你喜欢
缬沙坦氨氯地平原发性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探讨氨氯地平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