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的存在主义之思

2014-11-25 09:37胡凡刚
电影评介 2014年20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江河海德格尔

张 静,胡凡刚

电影《后会无期》剧照

在“网生代”电影异军突起的浪潮里,韩寒也交出了其自编自导的银幕处女作。这部上映两周就斩获6 亿票房的电影,评价也相对两极化。有人认为这更像一部散文,故事过于碎片化;而有人又倾向于这表达的是一种“韩式”的情怀,片中的诸多台词也堪称金句。影片本身的类型定位是喜剧、爱情、冒险、公路电影,讲述的是几个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经历了一场由东到西的横跨大陆自驾之旅,途中遇见了一些人,分别之后不知何时才会再相见;遭遇了一些事,涉及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情感考验和困境,从而引起他们对自我以及未来的思考,最终做出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不同的命运归宿和人生轨迹。电影在书写伤感的青春、现实之于理想的残酷、对社会本相的揭露的同时,也蕴含了存在主义当中关于“此在”的本质、特征、存在状态、存在与选择等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此在”存在于本真与非本真状态中

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是海德格尔提出的,是人作为“此在”的两种存在状态。“此在”生存于社会中无法避免与其他人、其它事物“遭遇”,处于公共视野之中的“此在”此时迷失了真我,呈现出片面性与不完全性。这种现实的沉沦状态被认为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然而在无由来、无目的的“畏”之驱动下,“此在”要找寻其最本真的状态,这又要借助于其在非本真状态之时的积累与沉淀,从而完成对自我的认识与存在状态的升华。

马浩汉是个敢想敢做并且有理想抱负的青年,他自认为是三个伙伴中最有见识的一个。但他在影片中的举动、话语,都显示了他最真实的非本真状态。影片一开始马浩汉冲上舞台的宣言似乎就是一个讽刺,散去的人群、断电的话筒,因为生活从来就不是活给别人看的。随后事件的不断叠加和阿吕的出现都是一剂催化剂,促使马浩汉开始对自己的存在状态产生质疑。影片结尾,马浩汉是没有结局的,也许他需要一些时间,思考该怎样重新出发。

阿吕最终偷了马浩汉的车。但他前面讲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得而知。在他的自我讲述中,阿吕确是最接近此在本真状态的人,他是理想化的,他在路上,纵使物质贫乏,他追寻的是自由和自我的实现,他是快乐的并且精神是富足的。就在我们相信了这样的希望与美好之时,他偷了车。我们宁愿相信他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都渴望达到本真的自我,但现实就是,非本真的状态才是我们生存的常态,是我们都必须经历的。

二、“此在”的本质在于其生存过程

存在是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如何存在、怎样存在也是西方存在主义一直在探讨的哲学命题。作为动词的存在传达了“此在”的基本特征,即“此在”的本质在于生存。人这种存在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的“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亦无法分门别类。“此在”的属性终其一生来形成。所以人的一生充满各种可能性,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将如何行事都是不可预料的。

刘莺莺与马浩汉的感情纠葛仿佛上天开的一个玩笑。多年的通信往来,马浩汉以为他是了解刘莺莺的,认为刘莺莺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你想要,她随时都是你的。可现实却一直在证明,世界往往都不是“你以为”的样子。刘莺莺不过是“死去的父亲”获取马浩汉消息的中间人。一向老实被动的江河,在警察查房的时候,果断的带领大家跳窗逃跑,在踹开防护网的那一刻,他仿佛成了英雄。分别后江河弄丢了苏米的名片,但在影片结尾,苏米与江河依偎在离开东极岛的船上。

《后会无期》使我们产生的共鸣都来自导演对生活的真实理解。电影就是我们生活的缩影,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我们身边也许都有一个如同周沫般,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本以为我们互相了解,可却没有洞察到其心中小小的情愫。等我们各自长大,有了新的生活,一经分别,却不知道能不能再相见。

三、“此在”存在于世间的“选择”

在人与事物的关系中,事物是依赖人而得以显现的;没有独立于人的外界事物;人在与事物的关系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事物成为人利用的对象。[1]因此海德格尔的世界是以人作为中心的人类的世界。不论是与其他人或其它一般存在物相“遭遇”时,“此在”都处于主导的地位。所以人的各种可能性与现实性都由人本身来决定。

电影中每个角色性格都非常鲜明,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决定了他们最终不同的结局。周沫对江河说,人背井离乡,就该出人头地。所以她努力演好每个没有台词的替身角色,最后她成功了。周沫是在大城市里打拼的青年代表,她的存在告诉我们,为了理想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会得到回报。在旅程伊始,胡生就走丢了,他回到了东极岛并以倒叙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胡生的选择。胡生更像是“本我”,是最原始、先天的我们,没有经历过世事,缺乏存在感。所以他回到了熟悉的家乡,在原地等待着伙伴们归来。

大漠中江河与浩汉的对立亦是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世界观的对峙。在浩汉眼中,江河这种人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浩汉同时又是悲观的,一路的经历使他多年的世界观一步步崩塌。在做“温水煮青蛙”的实验时,江河想表达的是人在意识到困境后会主动跳脱出来,一切都会过去,但浩汉却把锅盖盖上认为这才是现实。在分别时两人的思想都有所改变,江河意识到了自己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不变的是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他的简单真实。他找到了自己的平凡之路。这样的江河结局是美好的,他的《旅行者》出版,获得了成功,也和苏米再次重逢。

结语

电影《后会无期》虽不成熟但有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尽管不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电影,影片中人物的情感纠葛、经历遭遇、心路历程让观众有极强的代入感,仿佛就是在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看到片中角色不同的结局而联系到生活中的自己。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主选择,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塑造自己,人的属性也在选择中慢慢形成。《后会无期》能引发如此的存在主义之思至少说明它不只是一部“粉丝电影”。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90-93.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江河海德格尔
江河里的水鸟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江河治理的新思路
——刘国纬的《江河治理的地学基础》简介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