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平无战事》书写的家国情怀

2014-11-25 09:37张祖群
电影评介 2014年20期
关键词:北平国民党学生

张祖群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剧照

1948 年底-1949 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5 年9 月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战败)结束后三年,国共内战在辽沈和淮海两场战役中达到高潮,而中国北平是最后的决战战场,抑或是和平之城?此时国共双方角力的焦点就是这座拥有着八百年建都史的五朝帝都。此时北平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国民党主导的币制改革迫在眉睫,看似平静的北平城内暗流汹涌。在这样一个动荡狂飙的时代,书生何以报国?书生何以齐家平天下?军人将处以何种立场?平民何去何从?2014年热播的53 集电视连续剧《北平无战事》正是展现了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国共双方的各色人物在报国之路上的爱恨情仇。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充满家国情怀的史诗!

李道新教授曾总结两岸三地的政治分立与中国电影的三种家国梦想:大陆电影体现以国为家的政治话语、台湾电影体现以家为国的道德情怀,香港电影则体现无国无家的漂泊意识。[1]本文应用该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北平无战事》书写的家国一体情怀。

一、五对典型人物

(一)梁经纶和曾可达

两人是国民党阵营中少数富有使命感的人物:前者是国民党打入共产党中的“特务”,后被共产党所同化;后者是为国民党赴汤蹈火、再所不辞的“儒将”,始终如一。两人各为其主,为了信仰而战,何错之有?蒋经国以国士待之,梁经纶则以国士报之,士为知己者死!可是相对于国民党的贪腐堕落与大厦将倾,共产党在后方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在白区缜密的地下党斗争与学生运动,都让梁经纶看到了救民于水火的另外一种中国未来希望。梁经纶是一个矛盾的人,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游弋,书写自我的“无间道”和“肖申克的救赎”。曾可达虽天资不足但勤奋有余,以曾文正公为做官做人之典范,秉持铁血救国理想,深陷国民党内斗无力自拔,最后以自杀收场。他一腔热血,都献给了“党国”,最终不过是螳臂当车。梁经纶和曾可达是转折时代各位其主的英勇将帅,是两种理想主义的激烈对撞。

(二)崔中石与方孟敖

崔中石将重金汇进香港的红色账户,故意暴露自己共产党身份。他自蹈赴死,实则是为了保护方孟敖。崔中石死了,方孟敖获得了新生,化悲痛为力量的他将国民党内部搅得天翻地覆。方孟敖说当前国民党里有挥金如土,杀人如麻的“二如将军”,北平警察局长徐铁英就是典型。但是与掌握国家财富2/3 的蒋孔宋陈四大家族来说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

(三)建丰与周恩来

剧中二人为国共双方两个幕后人物:国民党这一边是建丰同志(蒋经国),他通过“二号专线”来操控一切,虽从未露过正脸,却无所不在,他力挽狂澜,却终究不能扶大厦于将倾。共产党这边是周恩来,谢培东、梁经伦、五爷等顶礼膜拜的人物,方孟敖之所以铁腕反贪腐,殊死为北平国民党运送后勤物资,最后驾机运送黄金去台湾,是因为其最大愿望是得到周恩来的当面指示。

(四)方步亭与谢培东

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一生为国民党苦心经营,其最大的心愿是在无锡乡下做一教书先生,可是命运的安排却使他客居台北,前途未卜。在乱世之中,你的政治立场与身份将决定你自己的前途。谢培东是一个理想坚定、非同常人的共产主义者,他隐瞒自己身份20 年,在中央银行北平分行内部倾心经营20 年。他终生奋斗憧憬革命成功,痛失爱女而不能明言,还要在国民党面前假装不知道。他的潜伏换来的却是丧妻亡女,晚景将何其凄凉!

(五)何孝钰与谢木兰

何孝钰作为共产党外围的激进青年,美丽聪慧且温柔坚毅,总是考虑别人远甚于自己,并且一直为组织而牺牲,以个人幸福换取对组织的服从,在组织分派的使命任务(监视方孟敖)和真实意愿(逐渐喜欢上方孟敖)间摇摆。她最后与方孟敖成婚,算得上是乱世佳人修得正果。谢木兰从梁经纶身上看到了一个可能到来的新时代的曙光,含着热泪离家而去,半夜等梁经纶回来,梁经纶被抓时候与他誓死相依。她作为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敢做敢为,大胆言爱,出逃家庭,以自己的无辜之死(她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知晓梁经伦的国民党身份之后,不得不被北平警察署秘密处死)书写了处于乱世的绝代风华师生恋的绝笔!

除上述几对典型人物之外,华北警备司令部司令陈继承、保密局北平站站长王蒲忱、军统北平站站长、民政局局长和民事调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汉山等都有历史原型。这些对立矛盾人物与个性化人物,不能简单以传统影视分析中的大人物、大英雄、小人物、配角等区分,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有血有肉的言行,将观众带入民国转型时期的影视情景,让人们与影视人物同悲喜。所有这些剧中人都是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个个棋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都以自身人格、特殊关系、组织身份等定格于中国历史地理的场景中,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一种力量和源泉。[2]

二、乱世之中的师生抗议

(一)两个政党与三种势力

诚如《北平无战事》所反映的,1945-1949 年间中国政治舞台上主要是国民党(当政)与共产党(在野)的尖锐对立。两党都掌握军队,但是除国共以外的信奉自由主义理论的中间力量(即自由主义势力)也占有很大比例。这种自由主义势力在组织形态上分为政党(民盟、民社党是代表)、群体(学人议政群体、《观察》集团、《大公报》同人为代表)和个人(胡适为代表)三种类型。[3]这一部分中间力量构成游走于国共之间的第三种势力。第三种势力是在国共内战期间逐渐成长起来的,伴随着国民党当局对中间势力的打压和拉拢,他们在1947 年-1948 年逐渐分化,部分倒向国民党,部分成为道义上同情共产党、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支持者。

(二)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

国共内战时期的北平,硝烟弥漫,既有战场两军对峙的硝烟,也有白区中共地下工作者与国民党当局的斗争。当时北平地下党组织由学生工作委员会、平民工作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人工作委员会、警察工作委员会、铁路工作委员会等几个委员会构成。由于叛徒出卖,铁路工作委员会遭到破坏,除铁路工作委员会以外其他组织都完好地坚持到了北平解放(表1)。北平地下党工作分为公开的和秘密的两块:公开的主要是充分利用合法形式和手段进行“学运”合法斗争。为了保存党的力量,让非党员打头阵,但也有党员;有些党员是在群众队伍中跟着走,在学生面前是保守派,一般群众都看不出来。[4]这个组织领导系统基本涵盖了北平社会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党的地下组织和人员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抗战胜利后成立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北平地下党党组织)坚持贯彻中央提出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对机”的十六字方针,保存有生力量,最终得以壮大发展,到北平解放前夕有3000 以上中共党员(有一则材料准确统计为3376 人),5000 多党的外围组织成员(“民主青年联盟”、“民主青年同盟”等),合计8000 多人,号称“八千子弟兵”。1949 年北平和平解放,在北平地下党员会师大会上,诸多中共地下党员才知道原来身边的“他”或“她”就是和自己在一条战线的同志。

表1 北平城工部各委员会领导骨干

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刘仁领导的中共北平地下党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发挥了特有的作用。他们不仅仅发动群众、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反美反蒋斗争,开辟了国统区的第二战场,促进了全国红色革命的高涨,还利用能对傅作义开展策反工作的各种关系(包括傅作义的秘书、女儿等),接连不断向傅作义做投诚工作。在万般无奈之下,傅作义部队最后接受和平改编,北平赢得了和平解放。中共北平地下党配合中共军队,思想斗争、群众路线、学生运动与军事斗争一起创造了著名的“北平方式”。[6]

《北平无战事》中几万东北流亡北平学生、北平天津各大高校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与军警对峙,表达自己的强烈抗议。抗议可以发生流血事件,也可以和平抗议。威而不乱,靠的是什么?关键的是有大批中共地下党员做到了令行禁止,单线联系,秘密潜伏,表现出了革命队伍的高度纪律性,才使得一个个非常有价值的情报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中共中央,并且高效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和任务,从而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共北平城工部地下党员老刘得知中共燕京大学支委严春明教授的反常(他已经不听上级命令),赶往图书馆前来制止严春明的擅自行动,但严春明已经决意赴死,继续组织学生去发粮现场。面对几万学生,他在台上发表演讲,特务王站长冲上去朝他开了枪,最后被北平警察局逮捕后杀害。像这样的在党的组织纪律性与保护学生之间取舍的教授,毕竟是少数。可以这么说:“令行禁止”是中共地下党在北平深度潜伏的“秘密武器”。

(三)北平学生运动

从1947 年开始,清华、北大、燕京大学等在国统区(北平)组织一系列学运,明确提出了反对饥饿、反对内战的口号,并将内战的原因归结为国民党的“武力统一”政策,从而将学运的矛头直指国民党统治当局。以中共地下党领导、先进青年响应、共产党外围组织等参与的学生运动是与解放战争并行的“第二条战线”,在后方有力支援与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国共军事斗争。北平学生运动既影响到全国学运,也受到全国学运和政治、军事、经济斗争态势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有机互动关系。[7]从1945 年8 月到1949 年10 月的整体历程来看,北平高校学生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序曲(起点)-高潮-纵深发展三个阶段。北平地下党组织很好的贯彻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白区工作方针,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利用三线配置:(1)第一线学生组织是“公开+合法”的群众组织,如学生自治会、学生社团、教职员工的组织等;(2)第二线组织是半公开半合法的学生组织,如黑板报、读书会等组织,一般是存在于公开的群众组织中处于半秘密性的组织,具有较强的政治性。(3)第三线的党员不做公开活动,他们秘密隐蔽在群众之中,对第一、第二线党员实行领导,第三线组织是完全进行秘密活动的组织,包括地下党的组织和党的秘密外围组织,如民青、民联和小型的秘密社团等组织。这样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领导学生运动的组织系统,北平高校学生运动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继承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光荣传统,融经济斗争和日常群众工作于政治斗争中,在政治、军事上和组织上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8]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里精彩地阐述了当时的情形:反饥饿、反内战的运动从学生运动开始演化,形成了一个中共地下党领导和策划包括中间势力、外围人士以及广泛的爱国者参与的“反美反蒋”统一战线。[9]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剧照

1948 年7 月5 日,从关外到北平的5000 多名东北学生上街游行,赴北平市参议会请愿,抗议参议会通过停发东北学生公费、集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议案。参议会议员避而不见,学生们激愤地捣毁了北平市参议会的大牌子。中午12 时,学生们到北长街国民政府副总统李宗仁处请愿,请愿毫无结果。当天下午学生包围了市参议会议长许惠东的住宅。许宅周围警宪林立,戒备森严。下午6 时,当学生准备整队返回时,忽遭军警开枪镇压,共打死学生、市民17 人,重伤24 人,轻伤100 多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七·五”血案。这是自1926 年“三·一八”之后,20 多年来北平最大的一次屠杀学生的惨案。7 月12 日,北平各大学教授、讲师、助教404 人,签名发表“七·五”事件抗议书登在《大公报》上。16 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123 名教授师生联合向北平警备司令部提出严重抗议。8 月19 日,北平各报刊登国民党当局发出的第一批拘传名单,包括11 所大学的250 名学生。燕京大学8 名遭国民党欲拘传的同学,经陆志韦校长征得美籍教授夏仁德的同意,全部藏在夏教授家中,在同学保护下翻墙离校撤回解放区。陆志韦校长在反对“八·一九”大逮捕中严厉抨击国民党对师生的暴力行为,义正言辞,感人肺腑。[10]《北平无战事》中的何其沧副校长就是依据陆志韦的原型塑造的。何其沧是燕京大学副校长,也是国民党政府的经济顾问。他主张民主,坚决反对内战,并亲身参加了反对蒋介石政权的民主运动,表现出转折时期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他鼓励子女追求自由和进步,同情反饥饿反内战“学运”的师生并也参与其中,且时常利用自己的一切关系出面保护他们。

西南联大校友会和北京大学校友会理事、常务副会长,曾任中国航空服务公司董事长的李忠先生在回忆录里写到:1948 年8 月17 日,国民党反动政府下达了以“共匪嫌疑分子”的罪名在全国逮捕进步学生和民主人士的命令。为了保存力量,减少牺牲,地下党决定组织部分党员和进步师生陆续转移到解放区。由于我的老家在天津和我在航空公司兼差等方便条件,党组织交给我一部分转移力量的任务,给开展地下工作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11]《北平无战事》中学生游行示威之后,遭到北平警察局的大肆逮捕和审问,最后处死了中共北平城工部燕京大学学委负责人严春明以及知晓梁经伦身份的爱国学生(包括谢木兰),其余学生送回原籍或允许他们去共产党的红区后方。这条白色恐怖中的“红色通道”随着北平形势的发展,配合局势进行交通线的增开和停止,输送人员前往解放区参观,在解放战争后期交通工作主要是为了迎接平津解放做准备,直至平津解放后秘密交通线的工作胜利结束。[12]

(四)北平教授抵抗

1946 年12 月底,北平一个教授一个月工资可以领取薪金84 万元(国民党币值改革前的货币单位),够买23 袋面粉还有余。1947 年底-1948 年初,朱自清一个月工资约合3 袋面粉计150 斤,抚养7 个孩子,要想养活一家老小,就成问题了。1948 年5 月美国公布了“特莱伯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减少日本的战争赔偿以扶植日本财团进而复活日本军国主义。1948 年6 月,张奚若、吴晗、金岳霖、朱自清等110 位教授发表拒领美援平价面粉的严正声明,退还美援面粉的配购证,以表示对美国出台扶日政策的抗议,展现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之后,当晚悲愤不已。两个月后,朱自清胃病发展到胃穿孔,8日12 日去世,终年不满50 岁。朱自清先生弥留之际,还一再嘱咐夫人说:“请后人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签过名的,以后,不要去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他以自己的微弱身躯,支撑起国共内战、民不聊生时期一副爱国民主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13]《北平无战事》中平津八校与东北流亡学生得知朱自清先生不领美国救济粮饿死(实际上是得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病死)之后,面对北平的国民党警察与军统、中统特务的机关枪,他们大义凛然,高声朗诵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面对屠刀,也要吟诵经典!这一个浪漫主义的镜头,哪里是吟诵,分明是北平师生给朱自清先生的悼文!知识分子不做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的帮凶!不做政府剿共打内战的雇佣文人!不做国共内战的“枪子”!只有抬起头来,挺起脊梁,结束内战,建设新的国家,才能堂堂正正做一个中国人!

三、影视讨论

(一)中国共产党视野下国民党军人形象转变

《北平无战事》中国民党军人不再是肥头大耳、言语粗俗的小人,而是忠贞不二、各为其主的正面角色,如曾可达、方孟敖、方孟韦等。例如北平警察署副局长方孟韦身穿警服,半个军人,却肩当正义,屡次救学生于水火之中。他们都是充满着理想主义、信仰、忠魂与气质的军人,都是有血有肉、刚正不阿的热血男儿。写到这里,笔者不免想回顾一下自1949 年建国至今,60 多年来中国大陆影视作品中,对国民党形象的描述发生了几个时期的改变。纵观中共对国民党的影视刻画,国民党的一些人物形象经历了从单一脸谱到复杂多变,从丑化到如实还原的过程。这一改变必然与影片拍摄的历史环境、时代文化等有直接关系。1986 年,这一年的《血战台儿庄》是一部全面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影片,在香港、台湾等地引起巨大轰动。在此之后《浴血疆城》(1990)、《铁血昆仑关》(1994)、《大捷》(1995)、《七七事变》(1995)、《南京大屠杀》(1996)、《南京!南京!》(2009)、《喋血孤城》(2010)、《咆哮无声》(2012)等电影,《忻口战役》(1988)、《逐日英雄》(2005)、《我的团长我的团》(2009)、《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滇西1944》(2010)、《中国远征军》(2011)、《八百壮士》(2012)、《天堂马帮》(2012)、《喋血昆仑》(2013)等影视剧都从正面刻画了国民党军人的形象。从抹黑、隐藏国民党抗战到正面书写、歌颂国民党抗战,反映了政治对影视的正面支撑。欺压百姓、横抓壮丁纵然是国民党的历史事实,抗战的英勇壮烈、凄美献身也同样是国民党的历史事实。国民党既有和共产党合作的一面,也有和共产党分道扬镳的一面。一个硬币都有两个面,何况一人一党乎?《北平无战事》以中性的角度刻画了国民党军人形象,将是大陆影视作品中处理国民党题材的又一个转折点,为未来相似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借鉴。“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需要的是放下历史成见,抛开意识形态,从民族大义、文化认同的角度去认识共产党-国民党纷争,去认识国共合作和失败,去认识国共并肩抗日,去认识国共三年内战,去认识1949 年以后国共在台湾和大陆分别经营各自政权,重新回忆我们先辈自己的血火交织的岁月。

(二)这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时代

北平和平解放前,国民党企图为进行币制改革做最后一搏,但是终归难扶大厦将倾,北平的物价波动很大,伪金圆券不断贬值,几近废纸,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对国民党当政者彻底失去信心。诚如张喆(2014)分析《北平无战事》所言,剧中蒋经国坚决反腐却以失败告终,国民政府也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无论是剧中还是史实,腐败都是国民政府垮台的关键原因。[14]这使我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情形:最严肃的法国大革命已经为我们演绎了“改革改出了革命-革命打倒了帝制-帝制又被人民请回来结束了革命”三段式喜剧。[15]托克维尔区分了政府集权和行政集权两种中央集权。政府集权指对全国性事务的领导权集中到中央。行政集权指对地方性事务的领导权集中到中央。托克维尔认为政府集权造就了统一的公权力,为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因此赞同政府集权,同时他认为行政集权破坏了地方性的自主政治生活,加速了旧制度的毁灭,也给大革命重建自由带来巨大障碍,从而极力反对行政集权。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着重分析了行政集权的消极后果。[16]孟韦看到木兰被抓想到了顾贞观的《金缕曲》中“盼乌头马角终相救”那句诗。期盼有一天能够获救,即使希望渺茫,实则比喻不能实现之事。梁经伦极力推动币制改革,也无力回天,国民党的败亡在所难免。他只得仰天长叹:“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20 世纪40 年代末期,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也是最坏的时代。军人报国,书生报国,实业家报国,政客纵横捭阖,师生恋也呈现浪漫……“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家”的叙事溶解到“国”的书写之中,“国”的维护与争夺成为各个个性化人物“家”的书写奠基石。只有经历这样的超级浪漫与超级残酷兼具的时代,家国一体,才能度过黎明前的黑暗,迎来光明的曙光和“新”中国的诞生。

《北平无战事》把国共两党最后决战的历史用影视形象手段和方式展现给很多受众,较好地规避和处理了历史政策敏感问题,例如国民党并非全部都是反动派,其腐败是特殊性、整体性的,这是一大进步。在1948—1949 这个年代历史转型期成王败寇,国共比拼谁代表更多人利益,比拼谁有更多的综合实力,比拼谁更得人心。与其说英雄创造了历史,还不如说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大历史在《北平无战事》的诸多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中,在弹指一挥间得以转折![17]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书面的英雄当然不能忘记,我们更不应该遗忘那些至今未被铭刻纪念碑上失去家庭的无名英雄(特殊中共地下党员),我们不能忘记所有的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做出贡献的普通民众,他们背后也承载和淹没了千万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请允许我向他们致敬!

[1]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3-248.

[2][17]张祖群.大历史的转折:60 年前的北平“零和博弈”和谈[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8(5):94-97.

[3]曹建坤.1945-1949 年间中国共产党与自由主义势力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8-19.

[4]贾九朝口述,董斌整理.我对北京党的组织工作的回忆[J].北京党史,2013(6):43-46.

[5]许赤瑜.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北平地下党的领导机构[J].北京党史,2012(5):64-65.

[6]黄玉竹.入城前后中共北平党组织的状况[J].北京党史,2006(2):52-56.

[7]李记松.略述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6(3):99-105.

[8]张林瀛.解放战争时期北平高校学生运动研究(1945 年-1949年)[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31-32.

[9]金冲及.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3.

[10]方亭.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此平地下党对高核知识令子的挽战工作[J].北京党史研究,1996(2):32-36.

[11]李忠.从反内战运动到迎接解放——我的青春回忆[J].百年潮,2013(7):61-65.

[12]陈丽红.连通北平革命的血脉——平郊秘密交通线[J].北京档案,2011(9):16-17.

[13]周进.为了新中国:北平教授的抉择与斗争[J].案,2009(1):12-14.

[14]张喆.从《北平无战事》看腐败对国家利益的损害[J].电影评介,2014(19):69-70.

[15]张文木.保守是激进革命的必要补充——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札记[J].求是,2013(4):59-60.

[16]倪玉珍.解析旧制度 反思大革命[N].光明日报,2013-04-04(5).

猜你喜欢
北平国民党学生
北平的秋
快过关了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想北平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