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辉
现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为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运用最优的教学方法,采取最优的措施,进行最优的设问,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对学生提问时,我特别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和“准确性”。简单的问题,无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高难度的向题,学生高不可攀;笼统的问题,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负迁移。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恰当地提出向题,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我设计出两种不同教法。一种是“扶”的教学方法,在一组算式中,一道一道题出现,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观察回答,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商又怎样变化,最后才综合出商不变的性质。另一种是“启”的教学方法,出示一组算式后,先提出两个问题:①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商又怎样变化?②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又怎样变化?商呢?再让学生观察议论,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两种教法相比较,前一种课堂气氛呆板,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后一种教法,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议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力集中,积极性高,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中牢固地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①试题发散思维训练。如:
( )+( )=9
( )×( )=24
( )÷( )=64
125×88=( )(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②问题发散思维训练。讲应用题时,给出条件,让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③条件补充发散思维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只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补充两个条件。这是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学习运用分析法的一种训练方式。④编题发散思维训练。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先看图编题,看式子编题,再按类型编题等。⑤解题发散思维训练。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应用题。⑥拆题发散训练。就是把一道多步计算的应用题,拆成几道简单的应用题。⑦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的发散思维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某一条件或问题、改变某一词句,进行训练。通过以上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课堂教学脑、口、手结合
例如: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先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学具摆一摆,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去量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再算一算。问:怎样最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这时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教师把学生说的方法显示在幻灯幕上。结果学生分别说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全部摆满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正好是20个1平方厘米;一种是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以摆4行,算出5×4=20(平方厘米);一种是每竖行摆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排5竖行,面积是4×5=20(平方厘米)。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直观形象。
4. 让学生精练巧练
精练巧练,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技能技巧,巩固“双基”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精练巧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①填空
A.6.4÷0.2商的最高位是( )位。
B.3.95÷0.05商比被除数( )。
C.0.74÷3.7商比被除数( )。
②判断题。对的在题后打“√”,错的打“?”,并改正过来。
③计算
18.22÷3.02 1.204÷2.8
10.112÷0.158
④
( )÷( )=4.6……7
责任编辑 潘孟良endprint
现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为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运用最优的教学方法,采取最优的措施,进行最优的设问,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对学生提问时,我特别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和“准确性”。简单的问题,无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高难度的向题,学生高不可攀;笼统的问题,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负迁移。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恰当地提出向题,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我设计出两种不同教法。一种是“扶”的教学方法,在一组算式中,一道一道题出现,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观察回答,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商又怎样变化,最后才综合出商不变的性质。另一种是“启”的教学方法,出示一组算式后,先提出两个问题:①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商又怎样变化?②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又怎样变化?商呢?再让学生观察议论,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两种教法相比较,前一种课堂气氛呆板,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后一种教法,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议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力集中,积极性高,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中牢固地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①试题发散思维训练。如:
( )+( )=9
( )×( )=24
( )÷( )=64
125×88=( )(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②问题发散思维训练。讲应用题时,给出条件,让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③条件补充发散思维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只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补充两个条件。这是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学习运用分析法的一种训练方式。④编题发散思维训练。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先看图编题,看式子编题,再按类型编题等。⑤解题发散思维训练。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应用题。⑥拆题发散训练。就是把一道多步计算的应用题,拆成几道简单的应用题。⑦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的发散思维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某一条件或问题、改变某一词句,进行训练。通过以上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课堂教学脑、口、手结合
例如: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先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学具摆一摆,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去量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再算一算。问:怎样最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这时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教师把学生说的方法显示在幻灯幕上。结果学生分别说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全部摆满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正好是20个1平方厘米;一种是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以摆4行,算出5×4=20(平方厘米);一种是每竖行摆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排5竖行,面积是4×5=20(平方厘米)。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直观形象。
4. 让学生精练巧练
精练巧练,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技能技巧,巩固“双基”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精练巧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①填空
A.6.4÷0.2商的最高位是( )位。
B.3.95÷0.05商比被除数( )。
C.0.74÷3.7商比被除数( )。
②判断题。对的在题后打“√”,错的打“?”,并改正过来。
③计算
18.22÷3.02 1.204÷2.8
10.112÷0.158
④
( )÷( )=4.6……7
责任编辑 潘孟良endprint
现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为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运用最优的教学方法,采取最优的措施,进行最优的设问,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对学生提问时,我特别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和“准确性”。简单的问题,无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高难度的向题,学生高不可攀;笼统的问题,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负迁移。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恰当地提出向题,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我设计出两种不同教法。一种是“扶”的教学方法,在一组算式中,一道一道题出现,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观察回答,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商又怎样变化,最后才综合出商不变的性质。另一种是“启”的教学方法,出示一组算式后,先提出两个问题:①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化?商又怎样变化?②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又怎样变化?商呢?再让学生观察议论,最后让学生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两种教法相比较,前一种课堂气氛呆板,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后一种教法,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议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力集中,积极性高,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中牢固地获得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①试题发散思维训练。如:
( )+( )=9
( )×( )=24
( )÷( )=64
125×88=( )(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②问题发散思维训练。讲应用题时,给出条件,让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③条件补充发散思维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只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补充两个条件。这是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和学习运用分析法的一种训练方式。④编题发散思维训练。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先看图编题,看式子编题,再按类型编题等。⑤解题发散思维训练。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应用题。⑥拆题发散训练。就是把一道多步计算的应用题,拆成几道简单的应用题。⑦改变条件或改变问题的发散思维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某一条件或问题、改变某一词句,进行训练。通过以上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课堂教学脑、口、手结合
例如: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先让学生用自己剪好的学具摆一摆,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去量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再算一算。问:怎样最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这时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教师把学生说的方法显示在幻灯幕上。结果学生分别说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全部摆满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正好是20个1平方厘米;一种是每行摆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以摆4行,算出5×4=20(平方厘米);一种是每竖行摆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共可排5竖行,面积是4×5=20(平方厘米)。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直观形象。
4. 让学生精练巧练
精练巧练,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技能技巧,巩固“双基”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精练巧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化,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①填空
A.6.4÷0.2商的最高位是( )位。
B.3.95÷0.05商比被除数( )。
C.0.74÷3.7商比被除数( )。
②判断题。对的在题后打“√”,错的打“?”,并改正过来。
③计算
18.22÷3.02 1.204÷2.8
10.112÷0.158
④
( )÷( )=4.6……7
责任编辑 潘孟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