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奇+王晓霞
[摘 要]明代中叶,资本主义刚刚萌芽,新的思想和封建思想相互接触与碰撞,冲突而又相互依存,而唐寅正是这样一个过渡时期的典型人物。他早年家境殷实,青年突遭变故;他诗文潇洒,而内心充满了苦闷忧愁和悲哀愤懑;他参加科举考试,却被卷入科场案,背上了贿赂考官的罪名;入狱后饱受折磨,出狱后基本断了仕途的念头;他生性风流,但情感屡遭不幸。这就是唐寅坎坷一生的写照。唐寅的人生不幸与其性格密切相关。
[关键词]失意人生;性格缺陷;仕途
一、唐寅的生平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字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②。
唐寅生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卒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唐寅出生于苏州,父亲唐广德,其母邱氏。对于唐寅家世,唐寅好友祝枝山在《唐子畏墓志铭》中说道:“其父广德,贾业而士行”(3),可知唐寅的父亲是乃经商之人。由于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之风气,故商人的地位较低。为了光耀门楣,其父决心让唐寅专心读书,以此改换门庭,为此,其父还专门为唐寅聘请了私塾老师教授。唐寅自幼天资聪慧且又勤奋用功,十六岁时参加秀才考试并且当上了府学生员,成了全城人称赞的对象。这就为唐寅的坎坷人生埋下了伏笔。唐寅追求一生却处处碰壁,心灵与人格倍受煎熬与折磨;然而唐寅不甘作茧自缚,他在痛苦与失意中努力寻求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放。
由此,可以说唐寅就是一个有性格缺陷的人,他生来内向,却故作洒脱;他骄横狂妄,流于言表;气量狭小,却要故作大度;且不能容人之短,说话尖酸刻薄,《吴中故实》中:“幼小聪明绝殊凡,作诗尚古人之风雅,然性则旷达不羁,补府学员,语张梦晋为友,赤立泮池,以手击水相斗,谓之水战”(4),唐寅与文征明书中也说道:“计仆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涤血,获奉吾卿周旋”,又“参杂与隶屠贩之中”(5)由此总结起来就是幼稚,放荡顽皮,胸无城府,狂妄自大,虚荣心强。
二、唐寅的失意人生
天资聪颖且勤奋苦读,家境优越且才华横溢,这是青年唐寅的人生纪实;然而,唐寅仕途遭叵,一生漫野江湖,是个落魄文人。他的失意人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境突变
明弘治七年(1494年)唐寅家庭突遭变故,其父广德公离世,整个家庭的重心失去了支撑,唐寅年岁不小且早已成家但依然“潦倒不通世务”,整个的家庭陷入灰暗的景象和悲抑的氛围之中。然而“祸不单行”,那一年唐寅外嫁的妹妹,居丧的寡母和爱妻又相继而逝。“父母妻子,蹑踵而没”七口之家一年之内只剩下了兄弟二人,家庭的不幸让唐寅二十六岁就愁出了白头发。他在《祭妹文》中:“呜呼!生死人之常理,必非有赖而能免者”;在《白发诗》感叹到:“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6)。这都道出了因家道落败,唐寅的痛苦不堪以及功名未就的心情。之后的唐寅整日消沉,饮酒浇愁,而且他的性情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之前考取功名的思想完全是迫于父亲的压力之下,但经过家庭的变故后他开始积极主动地追求仕进之路,然而又由于他因才傲物的个性和不懂处事立世的原则,导致他在以后的路途中坎坷又崎岖。
(二)科考风云
遭此人生变故,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好友祝允明见他自暴自弃,十分惋惜,乃规劝他用心读书,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奋苦读书,终于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乡试中解元,这是他人生最为得意的时刻,同时也使他名震江南,因此踌躇满志“一朝欣得意,联步上新华”。
然而,次年的科举又使他掉进了深渊,这就是著名的科考风云。弘治十九年,唐寅与徐径入京会考,关于此次会考的始末,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当时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他们把试题出得十分冷僻。而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高调拜访程敏政,这已遭人妒忌,而这次又听程敏政在考场说:“这两张定是唐寅和徐径所作”,这句话给当场的人听见并传了出去,就给平时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一帮人于是启奏皇上,说程敏政受贿泄题,孝宗皇帝信以为真,立即下旨将程敏政、徐经、唐寅押入大理寺狱,后来经过详查之后才予以平反”。唐寅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而不就,而敏政出狱愤懑发卒。此种说法是有依据的。《明孝宗实录》卷151云:“盖当时有谋代其(敏政)位者,唆给事中华言之,遂成大狱,以至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之”。
就“科场舞弊案”可以看出:第一,唐寅对政治是一窍不通,十分天真,科考前和主考官程敏政来往不加掩饰,反而大肆宣扬,招他人嫉妒埋下祸根。第二,唐寅不懂人情事故,对应试的其他人无礼狂妄,讥言讽刺,致使有些人怀恨在心,并在科举考试中告密,刺中了唐寅的要害,与主考一同下狱,最终一蹶不振。应该说,这次事件不是毁掉的是唐寅的仕途,更重要的是对当时已有名望的才子精神的摧残。事后他以司马迁的宫刑之苦同比自己的感受,本有满身抱负,功名理想,现在却是尽毁于此,他曾认为自己才华四溢堪比李白,现在却没有得到与李白同样的待遇,这对自小狂放不羁,心高气傲的唐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耻辱,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致命打击。于是唐寅思想又发生转变,变得消极颓废,不愿再走仕途之路。
(三)宁王之乱
科考风波之后,会考同僚把唐寅作为不齿之士,经常对其指指点点,冷眼迭加,这使唐寅饱尝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于是,他游历名川大山以长其气,他的心中有了千山万壑,他的绘画也变得浑厚而潇洒,甚至胜过了周臣,这都与他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如果说会考案使他跌落到人生的最低点,那么宁王之乱则彻底毁了唐寅的一生。正德九年(1514年),宁王朱宸濠甚慕唐寅名,派人携百金来苏州聘唐寅。(7)这对于科举正途已经阻绝得唐寅来说,宁王的重金聘请无疑是一个跻身仕途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好机会,何况当时唐寅已经是一个四十五岁的人,可以说是唯一的机会,所以他不顾多位好友劝阻,急忙收拾了行李就上路了。唐伯虎到任后,每逢三、六、九日下午到朱宸濠妻娄妃住地教授绘画,朱宸濠在吃、住、行上给予了特别优厚的待遇。但唐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脱身返回苏州。这里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政治一窍不通而又狂妄自大的人,以至于到后来唯有靠装疯卖傻才得以安全返回。
(四)情感生活
唐寅的性格不仅使他在仕进上一无所成,而且他的感情生活也是十分坎坷。唐寅头脑中的封建伦理道德是十分淡薄的,年轻时跌放不俭约,喜好喝酒、狎妓。在以封建道德为正统的明代社会,唐寅这种“离经叛道”的主张为当时社会所不齿。他先后有两任妻子,第一任在共同生活了六年之后就去世了,第二任在宁王之乱后抛弃了他。经历了情感的变故后,唐寅整日过着狎妓饮酒,寻欢作乐的生活,甚至在其作品中有大量的赤裸裸的性的描写。《六如居士外集》中锡山孙寄生谈:“唐伯虎在南都应试,偶遇美人就去献殷勤,后与其相约,说来可笑,相约之事由于另一好友知道后便偷偷前往与女交欢而被杀死,唐伯虎才获免于难”(8)。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对性十分随意的人,对待女人如玩物,这样的感情态度,会有哪一位女子愿意与之携手到老呢?这也是唐伯虎的性格缺陷。
(五)落魄晚年
由于明代中叶社会经济开始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道德也开始解放,个人的机遇、前途、命运也逐渐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封建模式,世俗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封建意识和传统儒学的反抗,也带来了庸俗低级无聊的宿命思想以及因果报应与逆来顺受的思想。而晚年的唐寅则深陷宿命论而不能自拔,他在《叹世》诗中云:“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有伸脚处需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从此以后,唐寅更加疏远政治,甚至参悟人生,参禅修道,劝人佛里,在青灯佛影中了却了一生。
三、唐寅的失意人生所折射下的性格缺陷分析
性格决定命运,唐寅失意人生与性格中的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其父经商,家境优越,且其父对其十分放任和溺爱,这养成了其任性随意,放肆无礼的性格。尤其在当时以儒学为正统的时代,人们的言行举止时刻受到礼制的约束,而唐伯虎的这种性格就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招人非议并为他的失意人生埋下祸根;他为人傲慢处世不羁,导致人际关系十分薄弱,所以仕进之路荆棘丛生,异常坎坷;他感情不专一,经常出入风月场所,喝酒狎妓。这种对身边人不义,对妻子不忠的性格即使放在当时也会遭人冷眼怠慢,为人不齿,更不用说是进入政治官场。其次,唐寅自幼天资聪慧,并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因此,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但同时也形成了负才傲物、目空余子、玩世不恭的性格。再次,古代文人性格中固有的那一种“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的儒家入世思想,以及“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之家”的封建人生观,即使是像唐寅这样一个具有强烈否定意识,独特个性的人也不例外,但他对于政治的敏感度是却极低的,不懂政治权术斗争。甚至可以说是天真幼稚,没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眼光,最终也致使他在政治道路上坎坷崎岖,屡遭打击。正是基于其性格缺陷,才造就了唐寅的失意人生。好在唐寅最后放弃仕进选择书画,凭着丰富的人生历练,所以在当今书画史上留下了丰厚的一笔,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注释:
(1)张思奇,男,生于1992年7月,现为安康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3级学生;王晓霞,女,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和中国古代史。
(2)赵志凡.吴中四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8.
(5)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
(4)黄鲁曾.《吴中故实》第11页
(5)唐寅.《与文征明书》
(6)唐寅.唐伯虎全集[M].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5
(7)《明史.文苑传》
(8)唐仲冕.《六如居士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