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也要“细嚼慢咽”

2014-11-22 16:42蔡丽
新课程·上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启蒙合唱教学探索

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拥有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许多合唱歌曲富有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但真要让学生来唱,多数学生就会知难而退。因此,打好基础从中年级学生入手,培养他们的合唱意识与技能;从低声部学习入手重点巩固音准,逐步达成声部平衡;从多种艺术表达入手提升合唱表现力。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合唱教学;启蒙;探索

现阶段我执教的是六年级音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惑,经常性的唱第一声部的同学很快就能学会,而唱第二声部的同学学得很慢,音准又难掌握,很容易跟着主旋律声部“跑”调,有时即便两个声部已经单独唱得很好了,一旦合起来,还是会很糟糕。这种情况,在我们音乐课中屡见不鲜。很多教师感到束手无策,而学生对合唱产生了厌烦情绪。怎样才能上好合唱课呢?怎样才能做到声音的和谐统一呢?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听”——记忆声部的概念

必须明确学习意向,培养合唱的兴趣是首要任务。我经常组织学生聆听很多优秀的合唱曲目,观看大型合唱类比赛节目,并提出要求,让他们有意识地去感受乐曲的音色、音准、节奏、力度、速度、有几个声部、和声是否和谐等,逐步感受合唱的魅力,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学生通过这些过程能初步感知合唱的基本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演唱不同声部的旋律,这样的演唱形式称为合唱。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不会听两声部的旋律,这就需要教师用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引导。这样,学生就会对双声部有初步的听觉认知。

二、“演”——感受声部的特点

很多合唱歌曲的学习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角色形象,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学习不同声部的演唱。如《铃铛舞》中的二、三声部合唱设计成打击乐铜铃般的响声,《八只小鹅》中二声部设计成小鸭伴唱等,让学生在角色中轻松学唱。对于学生来说,化抽象为形象再合适不过了。

三、“唱”——解决声部均衡

加入节奏训练培养合唱意识,我觉得每节课下课之前抽出一点点时间进行双声部的节奏训练,并且采用多种方式,如:分声部打击、加入打击乐器打击以及边打击边读歌词等方式。这样会使学生更有兴趣、更容易接受二声部的节奏训练。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

如:①2\4拍 击掌 ×× ×| ×× × | ×× ×× |× ×‖

跺脚 × ×| × × | × × |× × ‖

②2\4拍 不同的雨声

大雨 哗啦 哗啦 | 哗啦 哗啦 | 哗 - ‖

小雨 滴答 滴答 | 滴答 滴答 | 滴 - ‖

四、“变”——感知声部的成果

就中、高年级教材而言,大部分合唱歌曲是二声部的和声练习,在过去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单独地分声部练习,然后再合起来唱,效果不是很好,许多学生都唱跑调。所以我思考着尝试用另一种方法训练,比如,以模唱、游戏等形式导入二声部的练习,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自己和别人的声部,引导学生以优美的歌声去表达各自的声部,为顺利地进行合唱练习作好铺垫。

拿六年级教材来说,有很多合唱歌曲,但课前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学生对于完成声部的统一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试着将学生分成两组,尝试着用竖笛简单的单音为歌曲配和声,让学生初步感受音程的音高关系。在教授《幽静的山谷》这首二声部歌曲时,考虑到该歌曲的第一声部也比较适合竖笛演奏,让一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第一声部的旋律,另一部分同学试着演唱第二声部的旋律,两个声部训练的差不多了,尝试着合作,相互聆听,感受和声的效果,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用这样的方法既学会了一首竖笛曲,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合唱的兴趣,提高了合唱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在合奏中学会互相倾听与协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合唱训练特别需要时间,奇迹是没有的。在合唱这门丰富多彩的艺术中,有着广博精深的学问,让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研究、实践,让优美灵动的歌声伴随学生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毛凯,杨秋仪.合唱艺术[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蔡丽,女,1985年5月出生,就职学校:江苏省泰兴市泰州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合唱教学的启蒙与探索。

猜你喜欢
启蒙合唱教学探索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