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14-11-22 10:22王萌
新课程·上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文言文

王萌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利用小组资源,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通过自己学习、理解、归纳,从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文言文;小组合作;课堂讲授法

一、三尺坚冰,一时兴起

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它不但承载了中国历史,也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哲学。但是文言文对于我们的学生犹如祭奠时高高供奉的神器,趾高气扬的凌驾于我们的之上却很难走近。于老师而言,文言文难讲又好讲。难讲是因为它语法晦涩,句式杂糅,还有许多的诸如生活背景、价值观的知识等等,很难讲全讲透,因此上一节好古文课难度简直等同于上语文课的同时还要精通历史与哲学。但文言文也好讲,因为按照传统模式,不过是教师讲学生听,只要学生把老师强调的重点记下来,回去把译文和重点字词背熟,考试时不出错就皆大欢喜了。教师只要熟练掌握教参上强调的重点,备课的难度不大。曾经一度,我认为文言文的学习就应该这样,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但是我渐渐发现,这样教学的弊端很大,长此以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时刻注意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日常教学教育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根据自己的思考,再参考其他老教师的做法,我做了初步的调整和改进,把老师按字逐句讲解的环节简化。让学生先讨论自己解决,得出答案,不能解决的由老师来进行引导或讲解,一节课七嘴八舌、锣鼓喧天,讨论后也有标准的答案形成。可是我的直觉告诉我:一定还有更科学的方式。

二、望闻问切,对症下药

《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这本书真的很好,我把这本书看了又看,以前心里的模糊的疑问渐渐浮出了水面,原来在这一片歌舞升平的热闹场景下,还有一些懒惰的孩子还是坚守着自己坐等的角色,只不过把坐等的对象由老师改成了本组中较为优秀和活跃的其他同学。针对这种情况,我尝试在课堂中加入各种手段来改变他们不做不说的局面,如指定小组内讲授者,请同学转述他人的话,进行多边会议轮流发言,坐“旋转木马”,机会均等,等等,尽一切的努力把每一个孩子发动到我的课堂活动中来。

第一篇被推上实验台的文言文是《两小儿辩日》。前一天反复思考下,我布置作业如下: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_通_),一字多义,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预习中你不能解决的字词句。准备第二天上黑板分类板演。其他同学最后进行订正、记录、补充。

课堂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一节课下来,我有些郁闷,情况进行得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顺利。存在问题如下:

1.讨论时声音过大,场面混乱。

2.只写出了单个字意思没有所在例句,很不明确。

3.找特殊句式的要求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很难完成。

4.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简单写出,敷衍了事的态度明显。

5.时间长,过程拖沓,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针对以上问题,我做出如下调整,进一步明确要求:

1.改进讨论方式,变四国论战为两两合作,如:第一轮交流:一号同学与三号同学、二号同学与四号同学。第二轮交流:一号与二号、三号与四号。这样既可以避免课堂的混乱,每个人的发言与交流机会也大大地增强。

2.一字多义和古今异义字必须写出例句,仿照考试时的解释加点字的形式。范围限定于我们学过的文章和熟悉的古诗文。(当时有学生来问:老师,我们在小学期间学过的行吗?我说行。)

3.去掉查找特殊句式的这一项要求。

4.在班级中采用评选“最佳问题”的方式,先在小组内部甄选,然后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并得到加分鼓励。

5.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尽量加快节奏,提高效率。

三、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第二篇文言文是《黄鹤楼》,因为注意到了以上几项要求,课堂的效果得到了很大改进,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1.学生查找一词多义的热情一下子空前高涨,《楚辞》《离骚》中的句子也出现在了黑板上,让人不胜应付,哭笑不得。

2.板演时的情况有些混乱,有些小组分配到的任务内容少(如通假字),两三分钟就写完了,有些内容多(如一字多义),大家等了很久还看见那位同学在坚持抗战。

3.下面没有板演任务的同学认为事不关己,课堂混乱。

4.好容易等到黑板上的同学“抗战成功”,我开始他们在黑板上的内容进行点评和强调,结果是一节课时间不够,不得不又用了半节课来结束本来解决本来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看来有必要进一步地对课堂教学的细节进行修改,进一步明确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强调效率的提高:

1.预习作业的有些要求该进一步明确,如,规定一字多义和古今异义的例句查找范围只限于初中学过的课文。

2.在其他同学板演时,不板演的同学对照黑板上的内容在自己的作业本上进行补充,避免出现场面的混乱和时间的浪费。

3.请不板演的同学对自己小组的板演内容进行讲解,这是检验小组合作讨论结果的极好机会。

第三篇文言文是《于园》。课前的导入我设计的非常简单明了,抓紧时间进入课文的讲解。然后马上请同学们拿出预习本,进行组内交流,先在小组的范围内综合补充大家的学习成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项把组内成果写到黑板上,(如第一组写通假字,第二组写古今异义字……),完成后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质疑、补充。由于做了改进,课堂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大大加强。

这一段时间,我的情感随着课堂效果的不同大起大落。我明白,这绝不意味着我在这条路上看到了胜利的终点,这极有可能只意味着这种创新有一点存在的基础。但我还是很高兴,它带来的挑战之趣也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宋慧敏.“小组合作学习与训练”在学科教学论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33.

[2]陈勇.从语文新课标看文学教育的前景——再读语文新课标[J].语文学刊,2008(6).

[3]彭叶: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合作初探[Z],教育探索,2005(11).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
文言文阅读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