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2014-11-22 10:15孙山
新课程·上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调查改进策略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根据调查现状来看,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诸多问题,而解决志愿服务活动中的问题是一个需要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改进策略

当前,志愿服务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甚至日益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应运用好这一有效载体,动员更多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

一、志愿服务的内涵和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志愿服务的含义、特征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它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志愿服务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志愿服务发端于西方。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服务精神在古老的宗教慈善理念中萌芽;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美等国政府逐渐地重视和鼓励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进入了扩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志愿服务扩大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具有广泛性、制度性、专业性的社会服务工作。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志愿服务事业遍及世界各地。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服务精神

儒家——儒家对于志愿服务精神是“积极有为”的,孔子认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学崇尚推己及人的“仁”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志愿服务精神最凝练的诠释。

佛教——志愿服务精神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升华。佛教中“慈悲”的根本精神也是“爱”,“慈”侧重对人的关爱,“悲”则侧重对人的同情。

道教——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信奉的经典是《道德经》,以“道”为最高信仰,其“上善若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理念深入国民的内心。

中国的志愿服务,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也应该汲取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营养,只有在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中,才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其分析

本次调查的地点为牡丹江师范学院。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最后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大一42人,大二94人,大三44人,大四20人;男生44人,女生156人。问卷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对志愿服务的看法和期望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1)是否参与过志愿服务

在调查的200名大学生中,136人参加过志愿服务,占68%。32%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一部分同学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想去,但自己时间不多(78人)。②对志愿者活动没兴趣(46人)。③报名参加但未入选(18人)。④还没碰到感兴趣的项目(140人)。⑤选项E缺乏对志愿者的专项法律、法规保障,权利义务关系的了解(18人)。如图1所示:

(2)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

有39%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最大的动力在于实现自我价值;46%是认为志愿服务可以获得人生经验;15%的同学参加志愿服务还有其他原因。在回答问题“假设取消相关激励政策和强制政策,您是否愿意参与志愿活动?”时,有124人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尚有38%的同学在学校取消相关激励政策和强制政策时,不愿意或者不一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3)志愿服务宣传的渠道

在志愿服务宣传渠道的调查中,42%的大学生认为挂横幅,宣传海报、宣传单等宣传方式能起到一个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同学热衷于网络、义演、班级内部宣传等方式,其比重占总人数的68%。

2.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看法和期望

(1)对志愿服务的看法

对志愿服务的评价。有78%的人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实践志愿服务精神”,有84%的人认为是“获得人生经验,满足求职要求”的好机会,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一种好形式,但也有37%的人认为这类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

(2)对志愿服务开展的期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志愿者最希望高校为志愿服务提供“志愿者岗前培训”,其比例占到总人数的75%;与此同时,48%的志愿者们也对自身提出了要求“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如图2所示:

(3)对激励方面的期望

在对于“您觉得高校中对志愿服务最应该采取何种激励机制”的调查中,63%的人希望获得“奖金或补贴等实物奖励”,有37%的人希望获得的“评奖评优”。

综上,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发现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如下:

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校组织管理不良;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度不够,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三、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现存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志愿者自身的角度

1.增强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意识

(1)关注社群的公共福利。我们要对当代大学生大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愿服务精神,通过他们对社群的历史或传统塑造共同的文化认同,从而把不同的个人团结在一起,释放出志愿服务的社会效能。

(2)遵循社会角色的规范。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态度,选择做志愿者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来遵循社会角色的规范。

2.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在进行志愿项目设计时,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多样化、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使志愿服务项目既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又能使自身量力而行,从而确保志愿服务能长远有效开展。

(二)高校的角度

1.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力度

高校应对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服务项目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指标的制定和相关考核制度的配合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再以评价的结果为参考来采取相应的评奖评优或补贴等一系列的奖励措施。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岗前培训机制

进行岗前培训的具体措施如下:

(1)介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地点的基本概况、服务功能、服务项目,使志愿者了解服务对象的规模、特点等。

(2)介绍牡丹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和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3)对具体服务流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质量要求进行语言描述和实地操作。

(4)采用提问或者笔试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没有进行培训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上岗。

3.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

牡丹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我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机构,它组织开展了大量富有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但在志愿服务的活动中仍存在管理缺位、经费不足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完善由学校院系党委统一领导,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者需要借鉴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建立政府拨款、社会赞助、高校扶持、组织自筹等方式相结合的筹款机制。

(三)从社会的角度

1.政府应该加快志愿服务相关立法的进程

完善现有的志愿服务地方条例,规范志愿服务的管理体系,完善志愿服务的培养方式,建立志愿者权益法律保障体系,通过规范、合法的管理引导志愿者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2.大学生志愿服务应该得到社会的足够认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社会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在各个方面帮助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应该重视志愿服务的意义。

总之,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所以,高校本身要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和组织方面做出适当改进,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93.

作者简介:孙山,男,1989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城朝晖学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的角度

1.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力度

高校应对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服务项目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指标的制定和相关考核制度的配合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再以评价的结果为参考来采取相应的评奖评优或补贴等一系列的奖励措施。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岗前培训机制

进行岗前培训的具体措施如下:

(1)介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地点的基本概况、服务功能、服务项目,使志愿者了解服务对象的规模、特点等。

(2)介绍牡丹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和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3)对具体服务流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质量要求进行语言描述和实地操作。

(4)采用提问或者笔试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没有进行培训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上岗。

3.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

牡丹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我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机构,它组织开展了大量富有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但在志愿服务的活动中仍存在管理缺位、经费不足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完善由学校院系党委统一领导,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者需要借鉴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建立政府拨款、社会赞助、高校扶持、组织自筹等方式相结合的筹款机制。

(三)从社会的角度

1.政府应该加快志愿服务相关立法的进程

完善现有的志愿服务地方条例,规范志愿服务的管理体系,完善志愿服务的培养方式,建立志愿者权益法律保障体系,通过规范、合法的管理引导志愿者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2.大学生志愿服务应该得到社会的足够认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社会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在各个方面帮助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应该重视志愿服务的意义。

总之,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所以,高校本身要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和组织方面做出适当改进,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93.

作者简介:孙山,男,1989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城朝晖学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的角度

1.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力度

高校应对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服务项目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指标的制定和相关考核制度的配合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再以评价的结果为参考来采取相应的评奖评优或补贴等一系列的奖励措施。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岗前培训机制

进行岗前培训的具体措施如下:

(1)介绍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地点的基本概况、服务功能、服务项目,使志愿者了解服务对象的规模、特点等。

(2)介绍牡丹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和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3)对具体服务流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质量要求进行语言描述和实地操作。

(4)采用提问或者笔试的形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没有进行培训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许上岗。

3.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

牡丹江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是我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机构,它组织开展了大量富有特色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但在志愿服务的活动中仍存在管理缺位、经费不足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完善由学校院系党委统一领导,团委等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者需要借鉴国际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建立政府拨款、社会赞助、高校扶持、组织自筹等方式相结合的筹款机制。

(三)从社会的角度

1.政府应该加快志愿服务相关立法的进程

完善现有的志愿服务地方条例,规范志愿服务的管理体系,完善志愿服务的培养方式,建立志愿者权益法律保障体系,通过规范、合法的管理引导志愿者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2.大学生志愿服务应该得到社会的足够认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社会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在各个方面帮助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应该重视志愿服务的意义。

总之,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所以,高校本身要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和组织方面做出适当改进,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93.

作者简介:孙山,男,1989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城朝晖学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现状调查改进策略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