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本导学”理念下数学新授课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2014-11-22 16:50司亚萍
新课程·上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新授课

摘 要:在“生本导学”理念下,新授课怎样上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学、会学、好学、学好,教学由“师本”转向“生本”,把为教师好教设计的教案转向为学生好学设计的学案,从而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生本导学;新授课;有效教学模式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生本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应遵循:“预习导学—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精彩展示—测评反馈”五步;由于概念课涵盖内容面广,所以,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及遵循的一般原则:概念的产生、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应用,概念教学新授课更适合“三段五步”教学模式,“三段”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测评反馈”,“五步”即“导入定向、尝试实践、点拨归纳、应用延伸、检测评价”。

一、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的有效保障

“预习”乃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内到课外延伸的桥梁和纽带。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预习问题,指导预习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在教师未讲新知之前即已了解内容,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一部分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减轻了课堂压力。

教学中预习导学环节可根据以下四个方面设计: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做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

怎样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为什么这样做:反映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方向。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其中,“为什么这样做”是基础,它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体到某一堂课,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灵活取舍。

如,我在教四年级上册第45页《探索与发现(二)——探索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时,为了把分散的情景整合为一个整体,同时又为乘法结合律的学习作了铺垫,预习导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前置练习:

口算:125×8= 15×40= 25×8= 125×4=

预习指南:

1.自学课本46页试一试的第2题,完成算式。

4×23=____×____ 3×12=____×____

2.算一算,比一比。

13×17与17×13 4×25与25×4

通过以上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并举例验证。

二、自主探究——学生获得知识的载体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探究新知的两种基本形式,探究新知是新授课的主干。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储备自主学习,并采用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对新知的自我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时,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了解到学生在确定猴山的方向时,多数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只能说出方向的区域(东南方向)不能准确确定方向,于是我临时调整自主探究的问题,根据学生预习汇报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怎样才能确定猴山的准确方向?生:将观测点与猴山间连成一条线段,看看他们所组成的角。师:很好,如何描述这个角呢?就这样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就在学生感觉已经能准确确定猴山的方向时,我用课件出示在同一方向有两个景点,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原有条件的基础上补充什么条件才能完全准确地确定猴山的位置呢?学生纳闷,此时,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时能积极说出各自的想法,真正为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

三、精彩展示——分享学习成果的舞台

展示交流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参与者分享想法,理清思维。通过学生个人展示、小组展示,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并提出自己的困惑或问题,然后对于难点、重点问题,教师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适当追问,适时点拨启发,促进学生拓展思路,深入探究。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保证学生想、说的时间,不要越俎代疱,也不要急于求成,逐步让学生去经历和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达到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和理解。

四、测评反馈——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

测评反馈的设计应紧扣知识点,使知识结构系统化、网络化。题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拾级而上,把教材的知识结构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

1.基础测试——即奠定学生知识基础以建立学生的信心,是学生“敢跳”的前提条件。这是测试题中难度最低的题,题型与例题相似,促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2.变式测试——即练习的形式必须富有新颖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善思,才能主动跳起来,采摘知识的硕果。这类题目与例题比较稍有变化,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提高,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3.拓展提高——即为学生创造“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机会。这类题目不一定要求全班学生人人会做,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探索,发展思维能力。

如,在《探索与发现(二)——探索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测评反馈环节, 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先填空,再想一想,说说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17×4=25×_____×_____

(60×25)×4=60×(_____×4)

(125×5)×8=(_____×_____)×5

(3×4)×5×6=(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学过的规律,计算下列各题。

38×125×8×3 (125×25)×(8×4)

3.熟能生巧。

28×25 125×25×32

总之,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不是让我们一味地崇拜和敬奉,而是要让我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和再创造,有的环节可以省略,有的可以进行整合,有的可以进行补充,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之路。愿我们在这条幸福的路上实践、反思、改进,收获更多的幸福!

注:本文系甘肃省首届“陇原名师”专项重点课题(GSGB[2013]LZ003)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陈淑菊.生本理念导学稿教学模式.华章,2012(10).

作者简介:司亚萍,女,1981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甘肃省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新授课
让数学实验从“纸面”真正走向“地面”
基于降低学习难度的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学讲计划”下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新授课的练习设计
浅议高中数学新授课的多样化课堂模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上好历史“三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