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荔枝分类方法的研究

2014-11-22 03:13洪纬
科学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成熟期分类

洪纬

摘要:本文主要依据历代《荔枝谱》,结合地方志对古代福建省荔枝分类方式进行探讨。宋代蔡襄首次将本草系统中的上中下品分类法应用到荔枝分类中,但此方法未得到延续。然而淳熙《三山志》按记录来源的归类方式却对弘治《八闽通志》产生了影响,并促使其产生了几种分类方法,其中成熟期分类法在明末已经完善。本文深入分析早、晚熟荔枝类群,发现现代生物学实验显示荔枝聚类成因与成熟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清代《广东新语》采取的生态分类法也与成熟期分类法有相通之处;且成熟期分类法能够很好地凸显火山荔枝、实生荔枝和其它栽培荔枝类群之间的差异。由此,本文认为传统时代中国荔枝分类学在明末达到了最高峰,且福建省功不可没。

关键词: 分类;成熟期;火山荔枝;山荔枝

中图分类号:S667.1;K9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5.012

0 引言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果实的形状、大小和风味等特性易受气候、土壤和栽培技术等的影响,致使荔枝品种的形态表现异常丰富。现存最早的荔枝专书为宋代蔡襄《荔枝谱》,明确记载有32个品种。到明末,徐《荔枝谱》则记录了103个品种。1目前中国栽培品种达200多个。2自2000年起,各相关生物实验室开始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现有荔枝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但各实验室所得的研究结果不一致3,可见,荔枝品种分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998年,吴淑娴等人认为徐《荔枝谱》按照4个荔枝主产区的品种划分为福州品、兴化品、泉州品和漳州品,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荔枝品种进行分类。这是一种按照生产区域进行分类的方法。4徐《荔枝谱》又多次提及山枝类群:“中秋绿,亦山枝种。味微酸,熟最后,故名中秋……胜江萍:以味甘得名,皮光,山枝中之最佳者。”5这是一种按照种质资源分类的方式。清代屈大均写道:“故凡近水则种水枝,近山则种山枝,有荔支之家,是谓大室。”6吴淑娴、罗桂环等人以此认为屈大均将荔枝分为水枝和山枝两大类群,是一种按照生态类型进行分类的方法。7屈大均亦云:“水枝食罢,乃食山枝。”8这又表示水枝和山枝的成熟期有差别。由此可见,在传统中国,荔枝的分类标准也是多样的,关于山枝类群就与多种荔枝分类方法相关。只有了解古代荔枝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之后,才能深刻解析山枝类群的含义。

《西京杂记》云:“佗献高祖鲛鱼、荔枝,高祖报以蒲桃、锦四匹。”9这是荔枝首次进入中原文化。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攻破南越,在扶荔宫种植奇草异木,实以种植荔枝为主,均不得法。10此后,东汉杨孚《异物志》、晋朝郭义恭《广志》和晋朝稽含《南方草木状》都把荔枝作为岭南物产而著录。《南方草木状》云:“树高五六丈余,如桂树,绿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至日将中,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11描写了荔枝树的形态和生长习性,阐述了花和果实的特征,以及座果率。唯一可惜的是,这段荔枝描写未涉及荔枝的类型,因此,我们也就无法从中得知荔枝品种的多样性了。

唐朝段公路《北户录》记录一条“无核荔枝”,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荔枝品种的多样性,并根据荔枝“核”的特征进行了分类。注释内容显示,荔枝包含火山、黄蜡、胡偈和鳖卵四个品种。12这比徐的区域分类法要早,因此历史上首次对荔枝品种分类的时间又往前移了约500年。此后,唐代刘恂在广州任职期间撰写了《岭表录异》,该书涉猎的荔枝内容基本与《北户录》相同。《北户录》和《岭表录异》均是作者在岭南为官之时的著作。中国第一本荔枝专谱,北宋郑雄《岭南荔枝谱》,也是专门叙述岭南荔枝,可惜该书已佚,据传该谱著录了22个荔枝品种。13自此以后,到1826年,先后出现了15种以上的《荔枝谱》。彭世奖《历代荔枝谱校注》正式收录了其中的10种14,有8种是专门叙述福建荔枝的。

此外,福建省修志传统历朝不坠,方志中的荔枝资料甚是丰富。1940年,谢成珂曾对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进行荔枝实地调查。15从资料的完整性考虑,研究古代荔枝分类方法当以福建省为中心。目前现存最早的福建省地方志为宋代梁克家修纂的淳熙《三山志》,其中亦详录28个荔枝品种。但该志成书晚于蔡襄《荔枝谱》100多年,从时间考虑,研究古代荔枝分类可从蔡襄《荔枝谱》开始。

1 荔枝分类方法发展初期

《神农本草》的三品分类法,对后世的动植物分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宋代蔡襄将此分类法应用到荔枝类群中,将荔枝的“味”与其果实外形、颜色、肌理、膜等形态学特征紧密联系,认为陈紫“色香味,自拔其类”16,当为天下第一品荔枝。具体而言,17蔡襄虽未概括出整体上品荔枝的特色,但他详述了陈紫在形、味、色、皮、膜、核等方面的特征,“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 蔡襄认为凡形、皮、膜、色中有一项与陈紫相似的荔枝就为中品,而下品荔枝在形、味、色、皮、膜等方面的特征为:“厚皮尖刺,肌理黄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查,食已而涩,虽无酢味,自亦下等矣。”18

三品分类法以陈紫作为参照物,可明显区分为三大类群,也可为荔枝进行品味定级。但是,荔枝的品质极易随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或随栽培技术的改进而提高。例如,曾巩《荔枝录》提出:“一品红,言于荔枝为极品。”又说:“状元红,言于荔枝为第一。”19由此可见,陈紫的品质不可能始终天下第一,三品分类法也因此面临挑战。

淳熙《三山志》将其著录的荔枝按照“记录来源”分为4大类。第1大类包括20个品种,标注为“蔡公所谱”;第2大类包括2个品种,标注为“曾巩所记”;第3大类包括4个品种,标注为“陈傅所传”;第4大类包括2个品种,标注为“近所称”。201491年,福建省刊行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全省性地方志,弘治《八闽通志》。21该志每一类均分府或州叙述,荔枝部分也是如此,被分为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和福宁四大类。除福宁州未有荔枝品种的详录,其余四府均详细记载了荔枝的品种名和果实形态,并在形式上继承了淳熙《三山志》的分类方法,而且分类指标更加多样化。

以福州府为例,38个品种被归为6大类。除了“记录来源”这一指标与淳熙《三山志》相同,弘治《八闽通志》还采取了“六月熟”、“七月熟”和“山荔枝”等一系列分类指标。由此可见,弘治《八闽通志》采用的分类标准是不统一的,有按照地域分类的方法,也有按成熟期分类的方法,更有按种质资源分类的方法。正是如此,我们可以认为此阶段仍然处于分类方法的发展初期。(见表1)

2 荔枝分类方法系统化

三品分类法局限于陈紫的品质。而弘治《八闽通志》中使用的一些分类方法,不受单个品种质量变化的影响,逐渐被采用。

2.1 按生产地域分类的方法

尽管弘治《八闽通志》将荔枝分府或州记载,但却是地方志修撰体例所致。而徐将此种记载体例发展为一种分类方法,用于处理荔枝品质与生产区域的关系。

其一,荔枝品质极易受土壤和环境的影响,此分类方法突出了荔枝品质随产区而异的特点。徐说:“陈紫盛在宋……厥产因地佳,别土不宜种。”22又称:“状元红,颗极大,味清甘,福州产为第一,种与莆中异。”23亦云胜画“出长乐县六都者最佳,他种不及”。24这说明了陈紫的最佳产地在莆田;状元红的最佳产地在福州;胜画的最佳产地在长乐县。由此可知,此分类方法可以突出每个生产区域最适宜种植的荔枝品种。

其二,不同产区的荔枝表现风味相异,此分类方法便于人们对不同产区的荔枝进行品位定级。徐提出:“今所最重于时者,中冠、胜画、状元红,次则桂林、金钟。大抵闽中之产,可弟视南粤,仆视泸戎。”25闽、粤、蜀三省所产荔枝,唯闽省最佳。又说道:“王敬美谓莆中状元香,不如长乐之胜画,而胜画干之,不如状元香风味。”26这说明莆田荔枝的鲜货风味虽然不及长乐,但是干货却胜之。此外,徐还对泉州荔枝和漳州荔枝进行了一番评价:“大抵漳郡不及泉中远甚。”27

但是,一个品种并不局限于种植某一个区域,这势必导致品种的重复记载,火山便是其中一例。该品种在福州、兴化、泉州和漳州4大类群中均有记载,其特点为“肉薄味酸”和“四月熟”。28

2.2 按成熟期分类的方法

成熟期分类方法没有凸显于历代荔枝谱中。唐代段公路和刘恂均对火山荔枝进行了描述,提及了荔枝的成熟期。唐代《北户录》说:“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小劣,其高、潘州者最佳,五六月方熟。”29这段文字显示,不同地域的火山荔枝成熟期不同,品质、风味也有所不同。然而,《岭表录异》说:“梧州江前有火山,上有荔枝,四月先熟,核大而味酸,其高、新州与南海产者最佳。五六月方熟,形若小鸡子,近蒂稍平,皮壳殷红,肉莹寒玉。”30此言明梧州火山荔枝在四月成熟,以高州、南海和新洲三地出产最佳,并仔细描述了五六月份成熟的荔枝果实形态、颜色和果肉品质。尽管如此,段、刘二位的描述,均说明火山荔枝的成熟期应该是最早的。

到了明代,邓道协《荔枝谱》转引王世懋《荔枝考》,显示火山、桂林、状元香和胜画分别处于不同成熟期:“益予始尝火山于漳,几谓荔枝横得名耳。稍入夏于泉,啖桂林便谓为佳。六月居莆,饱啖状元香,风味绝品。七月还福,更啖长乐胜画,甘醸倍之。”31

这种分类方法却在地方志中比较系统地得到发展。嘉靖《龙溪县志》记载:“四月熟者曰火山,五月熟者曰中半,六月熟者曰荔枝。”32乾隆《长泰县志》同出一辙。33由此推测六月熟的荔枝属于风味较好的栽培品种。明代《泉南杂志》可以为证:“今惟五月熟者曰火山,肉薄而酸,六月熟者曰早红、曰桂林、曰白蜜、曰状元红、曰金钟,俱称佳品。七月熟者,味甘酸,曰山荔枝。”34火山虽在各区域属于最早成熟的荔枝品种,但成熟期有差别,四月或五月。龙溪和长泰两县地处漳州府,位于泉州府以南,地理环境和气候相异,可能会致使火山荔枝成熟期不同。虽然果实成熟期的早晚与地理位置相关,但较之前面的两广区域的记录,这种差异,也可能与文献记录的不严谨性相关。但是,这不影响火山荔枝为最早熟类群的结论。

总体而言,若将荔枝分为早、中、晚熟三大类群,六月份可以作为分界点。六月份成熟的荔枝为中熟类群,之前成熟的荔枝当属早熟类群,之后成熟的荔枝则为晚熟类群。《泉南杂志》的叙述体例又显示这种分类方法在明末已经比较完善。这种分类方法突出了火山荔枝和山荔枝在成熟期及风味等方面与其它荔枝的显著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山荔枝”也是种质资源分类方法使用的指标。

3 按成熟期分类的方法与重要荔枝类群

相对按生产地域分类的方法,按成熟期分类的方法不受单个品种的影响,也几乎不受生产地域的影响,则应用相对广泛。

3.1 早熟类群中的火山荔枝

火山荔枝在文坛广为流传。南宋王十朋诗云:“临漳一种名火山,品虽云下熟则先。从今渐入荔佳境,陈江未擘先流涎。”35火山荔枝风味虽不可攀比陈紫和江家绿,但它却是最早熟的荔枝,最先领人进入荔枝佳季的品种。明代屠本畯亦吟:“五月闽天丹荔垂,雨余林日照离离。火山松垒元先熟,万颗新尝玉满匙。”36这一描述突出了火山荔枝的早熟特性。历经几百年,火山荔枝一直维持早熟、品质下等的特性,可能说明其具备遗传稳定的特性。

罗桂环认为火山荔枝是一个原生野种37,但1940年调查报告却说:

本种约比普通荔枝早熟一月,六月中旬即可应市……现在莆田仅方吓莲家有一株,树龄已逾百年,树干弯曲而基部中空,倘不亟繁殖,则品种行将消失。”38

火山荔枝行将消失,这可能是受新品种引进的影响。嘉靖《安溪县志》说道:“一名火山,核大味甘酸,四月先熟。一名早红,类火山,五月熟。”39这说明早红是属于较早熟的品种。1940年调查报告指出:

本种在泉州比较早熟之品种,约在七月初旬采收……果皮红色,果汁尚多,果肉乳白色,甘味少,带酸而涩,果肉百分率六〇.九%,品质不佳,产量亦不丰,此种在晋江前坡乡亦有栽培。40

吴淑娴追溯福建早红荔枝最初从广东引种,且指出在1990年代,诏安官陂还有成片百年以上的大树。41福建从广东引种荔枝可能盛行于明代,最为有名的事例是明人陈亶引种绿罗袍。嘉庆《云霄厅志》云:“云霄南方各乡有种者,皆绿罗包。此种乃浦陈亶为广东布政时移来,在船避风日,以绿萝护之,故名。”42从广东引种的荔枝还有黑叶子、进贡子和难得子,康熙《漳州府志》曰:“有近漳浦,有从广移植者,曰绿萝袍、黑叶子、进贡子、难得子,身圆瓤厚,核小而甘。难得子,平和亦种之。”43徐《荔枝谱》未记载进贡子的种质来源,但叙述了其特点:“其熟最先,实如黑叶,味甘,不似火山。”44由此可见,进贡子虽然早熟,但风味甚好。因此,新的早熟品种很可能逐渐替代了火山荔枝。前文提及的《泉南杂志》又将早红和进贡子列为六月熟荔枝,说明二者的成熟期和风味特性与火山荔枝仍然有较大差别。

目前,福建省未见有火山荔枝的相关记载,我们仅能通过历史文献判断它的特性。蔡襄记载:“火山,本出广南,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穗生,梗如枇杷,闽中今亦有之。(山在梧州)”45据调查,苍梧火山仍有火山荔的分布,果实六月上旬成熟,但肉爽味甜,品质中上46,与福建火山荔枝在风味上有较大差别。我们还可以尝试通过其它早熟荔枝的相关研究来推测火山荔枝的特性。1986年,云南红河流域发现1个变种褐毛荔枝((Litchi chinensis var. fulvosus YQ Lee)47,它是一种半野生状态的混合群体,果形及品质差异颇大,良莠不齐。中国已从中选育出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的荔枝品种。48但是,这些品种都具有特早熟性,能够适应暖冬、高海拔以及干热或湿热气候等。49

此外,清代吴应达《岭南荔枝谱》记云:“三月红出香山,相传宋端宗幸马侍郎南宝宅,时值三月,荔枝尚青,帝甚羡之曰:‘惜未熟,不能啖也。越日尽红,至今三月上市,故名。”50三月红品种至今留存,且为全国最早熟荔枝。近年来,各实验室对其多有研究。易干军等人发现三月红与其它绝大部分栽培品种遗传距离较远,推测三月红可能与其它中、晚熟品种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别。51高爱平等人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荔枝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发现荔枝聚类指标与果实的成熟期很相关,三月红处于极早熟类群中。52由于三月红的分子遗传学特性突出于其它品种,国内学者刘成明提出三月红分类地位应从品种提升至变种水平,而以色列学者Degani则认为应将三月红的地位提升至亚种水平。53由此亦推测,火山荔枝也可能起源于某一种特性突出的荔枝变种。

3.2 晚熟类群中的山荔枝

弘治《八闽通志》卷25《土产》福州府部分介绍了7种山荔枝:

山中冠,实大而圆。山金钟,实大微长。六月大,实密,此荔枝之中等者也。扇画,实如馒头,皮薄,上大下小,味甘。中秋绿、松柏垒,皮厚而粗,大如馒头。争江瓶,实如馒头,皮光,上大下小。(上七种俱山荔枝。)54

本文引言部分指出徐《荔枝谱》也屡次提到山枝。但弘治《八闽通志》和徐《荔枝谱》均未明确山荔枝或山枝的概念。对山荔枝做出较为明朗的阐释似乎在闽南地区。

除《泉南杂志》,道光《晋江县志》也说:“五月熟者,为火山,肉薄味酸。六月熟者,早红、桂林、金钟、白蜜、状元红之类,皆佳品也。七月熟者,俱山荔枝,品类数十,壳粗厚,佳者良有风韵。”55这里指出了山荔枝的果皮特点,也提出了山荔枝中存在优良品种。

康熙《漳浦县志》直接将荔枝分为荔枝和山荔枝两大类群:

荔支,有四月熟者曰火山。有五月熟者,有六月熟者,其种不一,以绿罗包为胜。叶冬青,亦名乌叶子。此种乃邑陈亶为广东布政时移来,船中避风,日以绿萝护之,故名……出夏秋之交,号山荔子,种类更多。张士楷诗云:“荔枝自有奴,幸勿诬龙眼。”有一种极小而无核,号无核荔,亦奇品也。56

这也指出了山荔枝品种丰富,且有一种名为无核荔的奇品。元代《树艺篇》转引《能改斋漫录》解释山荔枝为“野生,子小而酸涩,人少食”。57嘉靖《钦州志》说道:“荔枝,四月、五月熟曰火山。六月熟曰绿罗袍,先闽产一月,地热,故也。但颗小而味多酸,不如闽中之美。一种曰山茘枝,野生,殻白,味酸。广人呼为毛韶子。”58指明山荔枝为野生种。由此可知,山荔枝非栽培荔枝类。由于野生荔枝林大部分被发现于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一带,本文排除福建山荔枝为野生荔枝的可能性。邓道协根据亲身所见,指出古人种植山枝的方法:“尝在水西岭东黄氏,见池塘植山枝一株,云系核种。土人言山枝皆用核种,无有锯芦者。”59芦是当时福建培育荔枝品种的一种高水平育苗方式60,也是当前栽培荔枝常用的一种无性繁殖方式。核种是原始播种法,我们可以推测山荔枝应该是实生荔枝类。

至今,福建还存在多种实生荔枝的变异种,这些荔枝均晚熟或特晚熟,其中闽侯山枝白蜜和闽侯山枝蚶壳属于高品质品种。61蔡襄《荔枝谱》和徐《荔枝谱》均记载了白蜜和蚶壳2个品种。白蜜“皮粉红,甘如蜜”62,与闽侯山枝白蜜“果皮黄绿色,裂片峰略具紫红色……质地脆嫩,甜酸适度,汁多渣少,有香气”类似。63蚶壳“壳为深渠,如瓦屋焉”,与闽侯山枝蚶壳 “龟裂片中等大,乳状突起或多角楔形,大小不一,裂片峰钝,不刺手,裂纹及缝合线明显,较深”64相似。我们基本可依此判断白蜜和蚶壳均属山荔枝。但是徐没有指出这2种荔枝属于山荔枝。弘治《八闽通志》也将“七月熟”和“山荔枝”视为并列类群。这可能是因为具有优良品质的山荔枝逐渐被开发,而被冠于品名,于是逐步与山荔枝相区分。

蔡襄《荔枝谱》记录了与山荔枝相对应的水荔枝:“浆多而淡,食之蠲渴,荔枝宜依山或平陆,有近水田者,清泉流溉,其味遂尔,出兴化军。”65这种水荔枝与生长的生态环境相关,可能与成熟期无关。1940年,谢成珂称道:“据闻桂林荔枝,栽于山地者称为‘山林,栽于水旁者称为‘水林,‘水林比‘山林水分多而风味亦较佳。”66由是,蔡襄记载的水荔枝仅可能是荔枝的1个栽培品种。

上述分析显示早熟和晚熟类群的种质资源的表现型相差较大。向旭等人对96个荔枝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聚类图谱显示96份荔枝资源被分为8个类群,其中62份晚熟品种被划分一个类群,另有2个晚熟品种和22份早熟品种被划分为一个类群,其它6类群大多是未获得广泛栽培的种质资源。由此,现代生物学实验再一次证明成熟期分类法适用于荔枝分类。该实验又显示前两个类群与《广东新语》中的山枝和水枝生态类型相对应67,说明《广东新语》的生态型分类法与成熟期分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早、晚熟荔枝类群的种质资源的遗传型相差也较大。

前文述及中熟荔枝类群基本上为栽培品种。罗海燕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荔枝分类,结果表明野生荔枝覆盖了各个类群,实生荔枝存在少数几个类群里,而栽培荔枝全部集中于同一个类群。68王江波也阐明以无性繁殖方式为主的栽培荔枝之间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69荔枝栽培历史悠久,致使栽培荔枝的遗传变异程度小,而进一步造成荔枝品种退化。明代末期徐已经感叹道:“今大将军尚有存者,而蓝家红、法石白在宋时已不可识矣。”70

总而言之,按成熟期分类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处理火山荔枝、实生荔枝和其它栽培荔枝的关系。

4 结论

蔡襄选择陈紫的色香味作为标杆,应用本草学中的三品分类法进行荔枝分类,并进行等次排列。随着荔枝品种的增加和品质的提高,蔡襄三品分类法凸显不足,未能得到发展。100多年之后,淳熙《三山志》按照记录来源的方式对荔枝进行了归类。弘治《八闽通志》在形式上继承了这种归类方式,但归类的类群不仅包括“记录来源”,还出现了“六月熟”、“七月熟”及“山枝种”等多种类群。后几种类群的出现标志着多种分类方法相继产生。

弘治《八闽通志》每一卷内容均分府记载。本文推测明代徐《荔枝谱》按照生产地域将荔枝分为福州、兴化、泉州和漳州四大类群,可能受此影响。对生长环境的易感性使得同一品种的荔枝在不同生长地域中表现出不同的风味和形态。按照地域进行分类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分类方法。但此种分类方法将导致同一品种被重复记载的现象发生,因而也未能得到推广和发展。

六月熟和七月熟是一种按照成熟期进行分类的方法。这方法在后来的地方志中得以发展,在明末已经完善。值得注意的是,1960年广东果树资源普查,就按荔枝成熟期进行归类,初步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类。71现代生物学实验也显示荔枝聚类成因与成熟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同时证明清代《广东新语》中提出了水枝和山枝的生态型分类方法与成熟期分类的方法有相通之处。

非常有趣的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全国最早熟荔枝三月红品种与其它荔枝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因此,有学者提出将其分类地位提高至变种或亚种水平。与之相似的是,在按成熟期分类的系统下,福建最早熟荔枝火山一直处于单独的分类地位,与其它荔枝类群相区别。甚至在引进粤省早熟荔枝之后,火山荔枝的分类地位也一直未发生变化。根据福建省的荔枝种质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七月熟的山荔枝类群应该是实生荔枝类。且该分类系统又能够突出山荔枝类群的分类地位。

总之,按成熟期分类的方法能够较好地凸显火山荔枝、实生荔枝和其它栽培荔枝之间的差异,是当时最为完善的一种分类方法。古代荔枝的分类方法也因此在明末达到了最高峰。

注释:

1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2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3 曾淇等:《分子标记技术在荔枝研究中的应用》,《热带作物学报》,2009年4月,第30卷第4期,第544-560页。

4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94页。

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35页。

6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标点本下册,第623页。

7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94页。罗桂环:《我国荔枝的起源和栽培发展史》,《古今农业》,2001年第3期,第71-78页。

8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 1985年标点本下册,第622页。

9 (汉)刘歆撰,(晋)葛洪集:《西京杂记(外五种)》卷3,王根林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6页。

10 (汉)佚名:《三辅黄图》卷3,四部丛刊三编景元本。

11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下,宋百川学海本。

12 (汉)杨孚撰:《异物志辑佚校注》,吴永章辑佚校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1-143页。

13 梁家勉:《荔枝栽培和利用的起源及其发展》,《华南农学院学报》,1980年6月,第1卷第2期,第119-127页。

14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之《校注说明》,第2页。彭世奖在该说明中详细阐述了未收录其它谱录的原因。主要原因有:部分谱录与所收录的谱录重复,有转化嫌疑;或被其中的谱录转载;或未能流传下来,无从收录。

15 谢成珂:《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之荔枝》,《福建农业》,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页。

16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8页。

17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8页。

18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8页。

19 (宋)曾巩:《元丰类稿》卷35《奏状·福州拟贡荔枝状并荔枝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77页。

20 (宋)梁克家著,陈叔侗校注:《三山志》之卷第41《土俗类三》,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网络版: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35&index=220&,2008年10月1日。

21 弘治《八闽通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版,上、下两册。

22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187页。

23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33页。

24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34页。

2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36页。

26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38-39页。

27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41页。

28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36页。

29 (唐)段公路:《北户录》,《说库》第七册,上海:文明书局,1915年,第6页b。

30 (唐)刘恂:《岭表录异》,鲁迅校勘,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8-19页。

31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280页。

32 嘉靖《龙溪县志》卷1《地理》,明嘉靖刻本,第31页a。

33 乾隆《长泰县志》卷10《风土》,民国二十年重刊本,第6页b-第7页a。

34 (明)陈懋仁,王云五主编:《泉南杂志》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页。

3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129页。

36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153页。

37 罗桂环:《我国荔枝的起源和栽培发展史》,《古今农业》,2001年第3期,第71-78页。

38 谢成珂:《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之荔枝》,《福建农业》,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页。

39 嘉靖《安溪县志》卷1《地舆》,明嘉靖刻本,第35页b。

40 谢成珂:《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之荔枝》,《福建农业》,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页。

41 吴淑娴:《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18页。

42 嘉庆《云霄厅志》之物产,民国铅字重印本,第6页b。

43 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8页。

44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40页。

4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20页。

46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39页。

47 李建国主编:《荔枝学》,第53页。本文未能查询到滇荔枝的生物学学名。

48 广东省荔枝科技协作组编:《新编荔枝生产技术问答》,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49 李建国主编:《荔枝学》,第52页。

50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506页。

51 易干军等:《荔枝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园艺学报》,第30卷第4期,2003年,第399-403页。

52 高爱平等:《利用RAPD技术鉴定海南荔枝品种光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第7卷第4期,2006年,第455-458页。

53 李建国主编:《荔枝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54 弘治《八闽通志》卷之25《土产》,上册,第708页。

55 (道光)《晋江县志》卷73《物产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点校本。网络版本: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3&index=80&,2008年10月1日。

56 康熙《漳浦县志》卷4《风土志下》,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第9-10页。

57 (元)胡古愚:《树艺篇》之《果部卷九》,明纯白斋钞本。

58 嘉靖《钦州志》卷2《物产》,1961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景印,第3页a。

59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228页。

60 梁家勉:《荔枝栽培和利用的起源及其发展》,《华南农学院学报》,1980年6月,第1卷第2期,第119-127页。

61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10-154页。

62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36页。

63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51页。

64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52页。

6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19-20页。

66 谢成珂:《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之荔枝》,《福建农业》,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页。

67 向旭等:《中国96个荔枝种质资源的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第29卷,第6期,第1082-1092页。

68 罗海燕:《海南野生荔枝种质资源多样性及与半野生、栽培荔枝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5月,第32页。

69 王江波:《福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4月,第47页。

70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40页。

71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94页。

(责任编辑:王保宁)

Abstract: Here I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efforts to classify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a, mainly focusing on a series of Lichi Pu and gazetteers. Cai Xiang, living in Song Dynasty, introduced a method to classify the litchi, which was called “San Pin” way developed by Shen Nong Ben Cao, a famous book about herb medicine. But this method wasnt used by the descendants. However, Hong zhi Ba min tong zhi developed several methods to classify litchi under the sway of Chun Xi San shan zhi, a gazetteer of Song Dynasty, in which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fruit maturity had been improved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alyzing the group of early and late maturity, scientific experiments show the litchi grouping is also related to the fruit maturity, further, there 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s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used by Guang Dong Xin Yu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Whats more,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could pretty perfectly show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earliest maturity, semi-wild and other cultivar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In a word, I think in the traditional China, the litchi classification reaches the peak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Keywords: Classification;Fruit maturity;Huo shan Litchi;Shan Litchi

31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280页。

32 嘉靖《龙溪县志》卷1《地理》,明嘉靖刻本,第31页a。

33 乾隆《长泰县志》卷10《风土》,民国二十年重刊本,第6页b-第7页a。

34 (明)陈懋仁,王云五主编:《泉南杂志》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页。

3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129页。

36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153页。

37 罗桂环:《我国荔枝的起源和栽培发展史》,《古今农业》,2001年第3期,第71-78页。

38 谢成珂:《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之荔枝》,《福建农业》,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页。

39 嘉靖《安溪县志》卷1《地舆》,明嘉靖刻本,第35页b。

40 谢成珂:《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之荔枝》,《福建农业》,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页。

41 吴淑娴:《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18页。

42 嘉庆《云霄厅志》之物产,民国铅字重印本,第6页b。

43 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8页。

44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40页。

4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20页。

46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39页。

47 李建国主编:《荔枝学》,第53页。本文未能查询到滇荔枝的生物学学名。

48 广东省荔枝科技协作组编:《新编荔枝生产技术问答》,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49 李建国主编:《荔枝学》,第52页。

50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506页。

51 易干军等:《荔枝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园艺学报》,第30卷第4期,2003年,第399-403页。

52 高爱平等:《利用RAPD技术鉴定海南荔枝品种光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第7卷第4期,2006年,第455-458页。

53 李建国主编:《荔枝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54 弘治《八闽通志》卷之25《土产》,上册,第708页。

55 (道光)《晋江县志》卷73《物产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点校本。网络版本: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3&index=80&,2008年10月1日。

56 康熙《漳浦县志》卷4《风土志下》,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第9-10页。

57 (元)胡古愚:《树艺篇》之《果部卷九》,明纯白斋钞本。

58 嘉靖《钦州志》卷2《物产》,1961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景印,第3页a。

59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228页。

60 梁家勉:《荔枝栽培和利用的起源及其发展》,《华南农学院学报》,1980年6月,第1卷第2期,第119-127页。

61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10-154页。

62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36页。

63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51页。

64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52页。

6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19-20页。

66 谢成珂:《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之荔枝》,《福建农业》,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页。

67 向旭等:《中国96个荔枝种质资源的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第29卷,第6期,第1082-1092页。

68 罗海燕:《海南野生荔枝种质资源多样性及与半野生、栽培荔枝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5月,第32页。

69 王江波:《福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4月,第47页。

70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40页。

71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94页。

(责任编辑:王保宁)

Abstract: Here I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efforts to classify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a, mainly focusing on a series of Lichi Pu and gazetteers. Cai Xiang, living in Song Dynasty, introduced a method to classify the litchi, which was called “San Pin” way developed by Shen Nong Ben Cao, a famous book about herb medicine. But this method wasnt used by the descendants. However, Hong zhi Ba min tong zhi developed several methods to classify litchi under the sway of Chun Xi San shan zhi, a gazetteer of Song Dynasty, in which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fruit maturity had been improved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alyzing the group of early and late maturity, scientific experiments show the litchi grouping is also related to the fruit maturity, further, there 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s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used by Guang Dong Xin Yu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Whats more,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could pretty perfectly show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earliest maturity, semi-wild and other cultivar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In a word, I think in the traditional China, the litchi classification reaches the peak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Keywords: Classification;Fruit maturity;Huo shan Litchi;Shan Litchi

31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280页。

32 嘉靖《龙溪县志》卷1《地理》,明嘉靖刻本,第31页a。

33 乾隆《长泰县志》卷10《风土》,民国二十年重刊本,第6页b-第7页a。

34 (明)陈懋仁,王云五主编:《泉南杂志》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页。

3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129页。

36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153页。

37 罗桂环:《我国荔枝的起源和栽培发展史》,《古今农业》,2001年第3期,第71-78页。

38 谢成珂:《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之荔枝》,《福建农业》,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页。

39 嘉靖《安溪县志》卷1《地舆》,明嘉靖刻本,第35页b。

40 谢成珂:《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之荔枝》,《福建农业》,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页。

41 吴淑娴:《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18页。

42 嘉庆《云霄厅志》之物产,民国铅字重印本,第6页b。

43 康熙《漳州府志》卷27《物产》,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8页。

44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40页。

4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20页。

46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39页。

47 李建国主编:《荔枝学》,第53页。本文未能查询到滇荔枝的生物学学名。

48 广东省荔枝科技协作组编:《新编荔枝生产技术问答》,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49 李建国主编:《荔枝学》,第52页。

50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506页。

51 易干军等:《荔枝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园艺学报》,第30卷第4期,2003年,第399-403页。

52 高爱平等:《利用RAPD技术鉴定海南荔枝品种光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第7卷第4期,2006年,第455-458页。

53 李建国主编:《荔枝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54 弘治《八闽通志》卷之25《土产》,上册,第708页。

55 (道光)《晋江县志》卷73《物产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点校本。网络版本: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6043&index=80&,2008年10月1日。

56 康熙《漳浦县志》卷4《风土志下》,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第9-10页。

57 (元)胡古愚:《树艺篇》之《果部卷九》,明纯白斋钞本。

58 嘉靖《钦州志》卷2《物产》,1961年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刻本景印,第3页a。

59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228页。

60 梁家勉:《荔枝栽培和利用的起源及其发展》,《华南农学院学报》,1980年6月,第1卷第2期,第119-127页。

61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10-154页。

62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36页。

63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51页。

64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152页。

65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19-20页。

66 谢成珂:《莆田晋江福清闽侯等县之荔枝》,《福建农业》,1940年,第1卷第7-9期,第63-79页。

67 向旭等:《中国96个荔枝种质资源的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第29卷,第6期,第1082-1092页。

68 罗海燕:《海南野生荔枝种质资源多样性及与半野生、栽培荔枝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5月,第32页。

69 王江波:《福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4月,第47页。

70 彭世奖校注:《历代荔枝谱校注》,第40页。

71 吴淑娴主编:《中国果树志·荔枝卷》,第94页。

(责任编辑:王保宁)

Abstract: Here I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efforts to classify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a, mainly focusing on a series of Lichi Pu and gazetteers. Cai Xiang, living in Song Dynasty, introduced a method to classify the litchi, which was called “San Pin” way developed by Shen Nong Ben Cao, a famous book about herb medicine. But this method wasnt used by the descendants. However, Hong zhi Ba min tong zhi developed several methods to classify litchi under the sway of Chun Xi San shan zhi, a gazetteer of Song Dynasty, in which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fruit maturity had been improved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alyzing the group of early and late maturity, scientific experiments show the litchi grouping is also related to the fruit maturity, further, there are some common characters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 used by Guang Dong Xin Yu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Whats more, the maturity classification could pretty perfectly show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earliest maturity, semi-wild and other cultivar litchi in Fujian Province. In a word, I think in the traditional China, the litchi classification reaches the peak in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Keywords: Classification;Fruit maturity;Huo shan Litchi;Shan Litchi

猜你喜欢
成熟期分类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我给资源分分类
虚拟现实将于2020年进入相对成熟期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在柑橘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说说分类那些事
论美国动画电影叙事风格
行动研究与高校成熟期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