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的协同管理

2014-11-22 18:24陈套
科学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协同管理创新

陈套

摘要:对国家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衍生资源的协同管理和协同创新过程,提出了协同管理的启示和建议。对大科学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衍生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协同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协同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5.002

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1],创新理论被广泛接受,创新体系的研究日益丰富。在各种创新实践中,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发达国家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我国正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和创新体系的建设,建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实现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大科学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其建设和运行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将对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长远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地位、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国内学者研究了大科学工程的科学目标管理、风险管理、经费管理等,归纳起来,主要是针对大科学工程自身特点,在实现科学目标过程中的各种管理研究。事实上,在大科学工程建设、运行的过程中,会衍生出各种创新资源,以资源群簇的形态特征随大科学工程总体目标的实现而创新发展。衍生资源的协同管理无论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学术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欠缺引导和控制,处于自由化、无序化发展状态。从协同管理的视角分析,发现对大科学工程的衍生资源进行协同管理,诱导各衍生资源间因协同作用发生“干涉效应”,可以实现衍生资源的有效价值倍增,形成资源群簇的整体合力,规避衍生资源的无序化、自由化发展的弊端,促使大科学工程的价值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升和增强资源的竞争力。

1 大科学工程及对其管理的研究现状

大科学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建设大科学工程装置,研究解决大科学问题。中科院重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研讨小组对大科学装置的定位为: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人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其科学技术目标必须面向科学技术前沿,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做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贡献[2]。大科学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基础建设工程,它为解决大科学问题而建;同时工程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即兼具有工程和研制的双重行为。

从战略目标上来看,大科学工程装置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面向基础研究的,如北京正反电子对撞机工程、合肥同步辐射装置等,大多数大科学工程装置属于此类,强调的是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另一类是面向未来产业应用的,如探月工程、三峡工程等,强调的是技术集成。按照大科学装置不同的应用目的,可把大科学装置分为公共实验平台(如上海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专用研究装置(东方超环、LAMOST望远镜)和公益基础设施(遥感飞机、子午工程)三大类。从大科学工程的建设、运行过程来看,主要分为预制研究、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科学目标实现)三个阶段。

国内学者主要围绕这三个阶段和大科学工程科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管理开展了研究。中科院重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研讨小组对大科学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战略建议[2],罗小安等研究了大科学工程的风险管理[3],邢淑英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原则[4],唐素琴等分析了大科学工程预制研究阶段的特点[5],马尊武对大科学工程的项目进度进行了研究[6],戴国庆等研究了大科学工程的财务管理和国际合作[7],邢超等研究了大科学工程的技术成果转化问题[8-9],尚智丛等研究了大科学工程与国家利益[10]。

2 大科学工程目标导向下的衍生资源分析

2.1 衍生资源

衍生是指演变而产生,从母体物质得到的新物质。如在金融、网络实践和学术研究方面,出现的衍生资源金融衍生品、网络衍生技术等。本文对大科学工程创新过程中出现的衍生资源的定义为:为实现特定科学目标过程中,所附带产生的各种资源及其发展的成果。大科学工程创新过程中衍生资源主要有: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学术成果、产生的工程技术及其转化、培养的人才、开展的国际合作及其影响力、体制机制创新、团队文化等。

如果把大科学工程的科学目标比作“科学之花”的话,那么在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创新资源就是“锦簇”,最终达到的效果不仅是科学之花盛开,还要花团锦簇。通过促使衍生资源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激发出新的创新,形成衍生资源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和群簇文化。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群簇如下图1所示,在大科学工程科学目标的核心牵引力下,各种衍生资源伴随产生和发展。

2.2 协同管理

德国物理学家、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指出,一个开放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由于发生“干涉效应”即发生“协同作用”而使得子系统正反馈倍增,实现系统的总体上形成有序结构。它强调系统内部的关联以及系统发生变化时要素间的互相配合与耦合。基于此,欧阳红军认为[11],协同管理是指基于所面临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运用协同学原理,根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期望目标对系统实现有效管理,以实现系统协调并产生“协同效应”。传统的协同理念最简单的表达公式就是“1+1>2”,这只是协同理念线性点对点的协同效果,协同效应发挥作用最大的空间在多要素之间网状的协同。协同管理的目的就是使创新资源要素间互动发展,形成整体合力,取得创新的系统效应。对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群簇实行协同管理,就是在全力实现大科学工程的科学目标牵引下促进衍生资源相互作用、共享互补、协作发展,降低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有效利用、整合并充分挖掘衍生资源,实现创新积聚、产生新的创新,提升创新的整体合力和竞争力的过程。

2.3 协同管理过程分析——以东方超环为例

从协同学角度分析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的协同创新过程(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衍生的科学研究成果推进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学科点,学科的发展壮大反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大科学工程研究基地的人才聚集。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汇聚促进大科学工程目标的实现、学科发展以及技术创新。衍生的一系列创新技术在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协同作用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转化,解决企业发展的共性难题和技术瓶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链上的核心竞争力。大科学工程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开放性和国际性,科学和技术资源在全球共享和流动,大科学工程开展的国际合作培养了科学研究和技术人才的国际视野,是提升人才掌握前沿知识和尖端技术的捷径,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影响力和国际形象。各衍生资源协同发展实现了大科学工程的战略目标,形成了科学基地和创新基地。基地的各类资源聚集效应倒逼大科学工程管理上的体制机制创新,因而具有大科学工程特色的创新文化应运而生。

具体管理实践过程中,在大科学工程的学科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方面,重视发挥科学技术委员会,用户委员会的作用;在高技术转化方面,加强政府的引导和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依托科技经济转化平台和中介组织,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孵化、培育和成长。下面以东方超环的建设和运行为例,分析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群簇的协同管理过程。

东方超环又称为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主要是研究和开发核聚变能源,于1998年立项,2007年装置通过了国家验收,开始运行,并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被誉为“世界聚变能开发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建成为我国核聚变研究全面进入世界前沿并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开辟了广阔前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聚变研究中心之一,为中国平等参加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这一重大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并为ITER的建设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EAST的建设和运行即为实现其三大战略目标。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衍生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产生了新的交叉学科,优化了学科布局,增强了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裂变出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等。催生出一批高新技术,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发展了68项关键及新技术,自主研发部分超过90%。如低温技术、超导技术。正如万维网技术在设计之初原本是为科学家交换实验数据开发的网络信息技术,最后成为了全世界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EAST装置在建造过程中攻克的技术难题也形成了新的技术生长点,创造了多个国内乃至国际第一。如铠装电缆超导导体是EAST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为满足工程需要,EAST团队生产了总长度达35公里的大电流铠装电缆超导导体,这不但使得中国此项制造技术处在世界先进行列,产量世界第一,同时创造性地发展了一整套大型超导磁体制造工艺,全面提升了我国大型超导磁体设计、制造和综合实验测试能力。

培养和吸引了包括院士在内的大批一流科学人才,形成了人才聚集效应。这些人才一方面推进了学科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另外,参与了国际国内重大工程项目,提升了科学基地的品牌影响力。EAST大科学工程团队已与美、日、法、德、英、韩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常年开展科研合作,承办国际会议(如承办国际磁体技术大会),团队成员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如东方超环负责人担任ITER项目国际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ITER项目国际顾问委员会副主席等),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堆的研究,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国家的威望。作为ITER项目中国工作组的主要单位之一,已在EAST装置所在园区开辟ITER项目国际区,建设实验、生产用房,开始了所承担的ITER零部件的研制任务。此外,团队成员还参与了神州七号部分科研任务的研制。国际国内重大项目的参与开拓了人才的视野并提升了科研能力,反促大科学工程目标的实现和学科建设。推动了区域科技竞争力,甚至产生了大科学工程的群聚效应,如在合肥EAST装置所在园区在建的国家强磁场大科学工程装置,增强了基地的影响力。形成了大科学工程特有的文化特征。

从EAST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的协同管理过程来看,目前大科学工程高新技术的转化程度依然不够高,科研人员崇尚学术成果,缺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制约了应用研究和成果向产业转化的动力,对推动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链的竞争尚未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学科增长点的培育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先进的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国际合作需要深度开展。

3 衍生资源协同管理启示

引导衍生资源有序发展、协同发展,实现网状协同管理是提升大科学工程价值和意义的重要途径。协同管理可以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效用发挥最大,规避资源的浪费和耗散;有助于科技创新的深度发展,优化学科布局和拓宽学科领域研究的广度,推进关键技术向企业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人才和技术转化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形成创新高地。

3.1 实现创新基地建设的“马太效应”

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的协同管理可以突破资源流动壁垒,整合和汇聚国际国内的优势创新资源,开拓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激发出学科的裂变发展。通过对大科学工程平台取得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规划和引导,推动大科学工程科研基地建设的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随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和运行逐步提升,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科研基地、技术和产业上的高地、资源洼地。

3.2 形成人才集聚的“硅谷效应”

营造人才培养的宽松环境,构建不同岗位分类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实现在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中培育出大批一流的科学研究人才、技术攻克能手、产业转化专家。立足大科学工程基地注重以大项目和基地的影响力吸引和留住国际领军人才,发挥好人才促发展、发展育人才,国际国内专家云集的良好局面。支持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合作和交流,鼓励技术人才将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形成各类人才协同创新、智慧汇聚,大科学工程基地的“人才硅谷”。

3.3 在突破大科学难题、攻克关键技术阀门和核心技术转移转化过程中实现“蝴蝶效应”

即通过突破一个关键科学技术点,产生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或解决一个企业技术难题,延伸一条产业链,推进区域层面的创新发展和竞争力。充分开发大科学工程建设过程中攻克的关键技术,并把技术提升到新的水平,形成核心技术增长点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链的竞争力,实现大科学工程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好知识上的溢出效应,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结合。在国家目标的引导下,对衍生资源的技术成果进行宏观引导和市场配置,加强政策上的导向和机制上的创新,撬动大科学工程的大资源,使得大科学工程真正成为众多高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3.4 形成管理创新的“品牌效应”

营造好创新氛围,积极探索适合大科学工程特色的体制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大科学工程实行分类管理,细化工程管理程序,强化工程软环境建设,在服务方法和管理途径上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既协调好各方资源,调动和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又切实加强经费管理把国家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以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助力产出一流的成果,使得大科学工程的价值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力弘扬“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形成大科学工程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文化。

3.5 实现大科学工程在国际国内合作上的“羊群效应”

协调和有效利用大科学工程所需的国际国内资源,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性、区域性科技合作,探索多边和双边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同时,立足大科学工程建设运行实际,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开展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以大科学工程为依托的科研基地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提高大科学工程和有关学科领域的建设和研究水平,发挥大科学工程领域内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领头羊作用。推动我国科技走向世界、接轨国际,形成具有战略意义上的国际影响力。

4 结语

国家对大科学工程的布局、类型、作用进行战略定位后,在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委托管理机构需更加重视对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的协同管理和综合利用,撬开和深挖大科学工程内部蕴藏的大资源,充分实现大科学工程对产业的驱动,对人才的凝聚,对基地的建设,对国际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达成布局一个大科学工程,实现一个国家战略目标,解决一系列科学难题,催生一批关键技术,培养和集聚各类领军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升我国科技乃至综合国力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2] 李志刚, 金铎, 阎永廉, 等. 我国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建议[J]. 中国科学基金, 2004, 18(3): 166-171.

[3] 罗小安, 许健, 佟仁城. 大科学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J]. 管理评论, 2007, 19(4): 43-48.

[4] 邢淑英.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工程的管理[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 15(1): 33-36.

[5] 唐素琴, 李志红. 我国大科学工程预制研究的特点及几点思考[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24(1): 62-67.

[6] 马尊武. 大科学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3): 52-54.

[7] 戴国庆. 我国大科学工程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对国际合作的影响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05, (1): 24-28.

[8] 邢超. 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有效组织方式—以大科学工程为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010): 116-120.

[9] 王晓义, 白欣. 高技术带动与中国大科学工程—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为例[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 27(4): 37-41.

[10]尚智丛, 张伟娜. 国家目标引导下的大科学工程—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例[J]. 工程研究: 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9,1 (2): 143-151.

[11]欧阳红军. 重大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管理[J]. 国防科技, 2012, 33(4): 40-45.

(责任编辑:姚 英)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deriv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 from big science project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indicate the process of derivative resource by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derivative resources are give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eriv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s from big science project.

Keywords: Big science project; Deriv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Innovation

3.3 在突破大科学难题、攻克关键技术阀门和核心技术转移转化过程中实现“蝴蝶效应”

即通过突破一个关键科学技术点,产生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或解决一个企业技术难题,延伸一条产业链,推进区域层面的创新发展和竞争力。充分开发大科学工程建设过程中攻克的关键技术,并把技术提升到新的水平,形成核心技术增长点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链的竞争力,实现大科学工程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好知识上的溢出效应,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结合。在国家目标的引导下,对衍生资源的技术成果进行宏观引导和市场配置,加强政策上的导向和机制上的创新,撬动大科学工程的大资源,使得大科学工程真正成为众多高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3.4 形成管理创新的“品牌效应”

营造好创新氛围,积极探索适合大科学工程特色的体制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大科学工程实行分类管理,细化工程管理程序,强化工程软环境建设,在服务方法和管理途径上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既协调好各方资源,调动和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又切实加强经费管理把国家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以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助力产出一流的成果,使得大科学工程的价值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力弘扬“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形成大科学工程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文化。

3.5 实现大科学工程在国际国内合作上的“羊群效应”

协调和有效利用大科学工程所需的国际国内资源,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性、区域性科技合作,探索多边和双边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同时,立足大科学工程建设运行实际,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开展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以大科学工程为依托的科研基地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提高大科学工程和有关学科领域的建设和研究水平,发挥大科学工程领域内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领头羊作用。推动我国科技走向世界、接轨国际,形成具有战略意义上的国际影响力。

4 结语

国家对大科学工程的布局、类型、作用进行战略定位后,在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委托管理机构需更加重视对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的协同管理和综合利用,撬开和深挖大科学工程内部蕴藏的大资源,充分实现大科学工程对产业的驱动,对人才的凝聚,对基地的建设,对国际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达成布局一个大科学工程,实现一个国家战略目标,解决一系列科学难题,催生一批关键技术,培养和集聚各类领军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升我国科技乃至综合国力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2] 李志刚, 金铎, 阎永廉, 等. 我国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建议[J]. 中国科学基金, 2004, 18(3): 166-171.

[3] 罗小安, 许健, 佟仁城. 大科学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J]. 管理评论, 2007, 19(4): 43-48.

[4] 邢淑英.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工程的管理[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 15(1): 33-36.

[5] 唐素琴, 李志红. 我国大科学工程预制研究的特点及几点思考[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24(1): 62-67.

[6] 马尊武. 大科学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3): 52-54.

[7] 戴国庆. 我国大科学工程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对国际合作的影响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05, (1): 24-28.

[8] 邢超. 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有效组织方式—以大科学工程为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010): 116-120.

[9] 王晓义, 白欣. 高技术带动与中国大科学工程—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为例[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 27(4): 37-41.

[10]尚智丛, 张伟娜. 国家目标引导下的大科学工程—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例[J]. 工程研究: 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9,1 (2): 143-151.

[11]欧阳红军. 重大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管理[J]. 国防科技, 2012, 33(4): 40-45.

(责任编辑:姚 英)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deriv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 from big science project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indicate the process of derivative resource by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derivative resources are give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eriv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s from big science project.

Keywords: Big science project; Deriv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Innovation

3.3 在突破大科学难题、攻克关键技术阀门和核心技术转移转化过程中实现“蝴蝶效应”

即通过突破一个关键科学技术点,产生一个高新技术企业或解决一个企业技术难题,延伸一条产业链,推进区域层面的创新发展和竞争力。充分开发大科学工程建设过程中攻克的关键技术,并把技术提升到新的水平,形成核心技术增长点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链的竞争力,实现大科学工程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好知识上的溢出效应,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结合。在国家目标的引导下,对衍生资源的技术成果进行宏观引导和市场配置,加强政策上的导向和机制上的创新,撬动大科学工程的大资源,使得大科学工程真正成为众多高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3.4 形成管理创新的“品牌效应”

营造好创新氛围,积极探索适合大科学工程特色的体制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大科学工程实行分类管理,细化工程管理程序,强化工程软环境建设,在服务方法和管理途径上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既协调好各方资源,调动和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又切实加强经费管理把国家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以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服务助力产出一流的成果,使得大科学工程的价值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力弘扬“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形成大科学工程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文化。

3.5 实现大科学工程在国际国内合作上的“羊群效应”

协调和有效利用大科学工程所需的国际国内资源,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性、区域性科技合作,探索多边和双边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同时,立足大科学工程建设运行实际,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开展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以大科学工程为依托的科研基地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提高大科学工程和有关学科领域的建设和研究水平,发挥大科学工程领域内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领头羊作用。推动我国科技走向世界、接轨国际,形成具有战略意义上的国际影响力。

4 结语

国家对大科学工程的布局、类型、作用进行战略定位后,在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委托管理机构需更加重视对大科学工程衍生资源的协同管理和综合利用,撬开和深挖大科学工程内部蕴藏的大资源,充分实现大科学工程对产业的驱动,对人才的凝聚,对基地的建设,对国际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达成布局一个大科学工程,实现一个国家战略目标,解决一系列科学难题,催生一批关键技术,培养和集聚各类领军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提升我国科技乃至综合国力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2] 李志刚, 金铎, 阎永廉, 等. 我国大科学装置发展战略研究和政策建议[J]. 中国科学基金, 2004, 18(3): 166-171.

[3] 罗小安, 许健, 佟仁城. 大科学工程的风险管理研究[J]. 管理评论, 2007, 19(4): 43-48.

[4] 邢淑英.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工程的管理[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 15(1): 33-36.

[5] 唐素琴, 李志红. 我国大科学工程预制研究的特点及几点思考[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24(1): 62-67.

[6] 马尊武. 大科学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3): 52-54.

[7] 戴国庆. 我国大科学工程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对国际合作的影响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05, (1): 24-28.

[8] 邢超. 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的有效组织方式—以大科学工程为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010): 116-120.

[9] 王晓义, 白欣. 高技术带动与中国大科学工程—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为例[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 27(4): 37-41.

[10]尚智丛, 张伟娜. 国家目标引导下的大科学工程—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例[J]. 工程研究: 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9,1 (2): 143-151.

[11]欧阳红军. 重大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管理[J]. 国防科技, 2012, 33(4): 40-45.

(责任编辑:姚 英)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deriv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 from big science project in order to analyze and indicate the process of derivative resource by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derivative resources are given.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has important value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eriv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s from big science project.

Keywords: Big science project; Deriv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Innovation

猜你喜欢
协同管理创新
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协同管理
面向协同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研究
协同管理理论下的高校技防建设分析
协同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