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文言虚词中的连词用法

2014-11-21 14:33陆雪玲
求学·理科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褒禅山六国论鸿门宴

陆雪玲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你用什么方法把它们牢牢记住?归类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这期为大家归纳8个可以做连词的文言虚词用法。虚词 连词用法 例句

而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连接两个成分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的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一般把“而”放在句首翻译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因果关系。可以译为“所以”“致使”, “而”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结果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目的关系。可译为“目的是”,“而”后面成分是前面成分的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其 假设关系。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且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若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版》)②若使烛之武见秦若,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②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汉书·食货志》)

承接关系。可译为“至,至于” “若夫”,引导整个句子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②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与 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可译为“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因 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便”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因果关系引导结果,可译为“因此”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②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看松庵记》)

以 并列关系。并列可译为“又”“并且”等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目的关系。可译为“用来”“以致”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则 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已经是”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猜你喜欢
褒禅山六国论鸿门宴
语文“创课”需要反思意识
——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
《六国论》核心素养导练
从《明妃曲》和《游褒禅山记》出发探究王安石的学者形象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